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屍厥第三

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恍惚屍厥,頭痛,中極及僕參主之。屍厥暴死,金門主之。

白話文:

屍厥這種病症,患者會像死了一樣沒有知覺,但脈搏仍然跳動如常,可以針灸隱白穴和大敦穴來治療。如果是意識模糊的屍厥,同時伴隨頭痛,可以針灸中極穴和僕參穴來治療。如果屍厥發作後突然死亡,可以針灸金門穴來治療。

2. 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

嘔吐煩滿,魄戶主之。陽逆霍亂,刺人迎,刺入四分,不幸殺人。霍亂,泄出不自知,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霍亂,巨闕、關衝、支溝、公孫(《千金》又取陰陵泉)解谿主之。霍亂泄注,期門主之。厥逆霍亂,府舍主之。胃逆霍亂,魚際主之。霍亂逆氣,魚際及太白主之。

霍亂遺矢氣,三里主之。暴霍亂,僕參主之。霍亂轉筋,金門、僕參、承山、承筋主之。霍亂脛痹不仁(《千金》云:主瘛瘲腳痠),承筋主之。

轉筋於陽理其陽,轉筋於陰理其陰,皆卒刺之。

白話文:

霍亂時,針刺背部俞穴旁邊五分、足陽明經穴位以及其上方的三處穴位。

如果出現嘔吐、煩躁、胸腹脹滿,可針刺魄戶穴。若是陽氣逆亂導致的霍亂,針刺人迎穴,針入四分深,但若不幸可能會導致死亡。霍亂引起腹瀉且無法自制時,先針刺太谿穴,之後再取太倉穴的原穴。霍亂,可以針刺巨闕、關衝、支溝、公孫等穴位(《千金方》還提到可取陰陵泉穴),解谿穴也能治療。霍亂導致腹瀉不止,可針刺期門穴。若霍亂引起手腳冰冷,可針刺府舍穴。若是胃氣上逆導致的霍亂,可針刺魚際穴。霍亂引起氣逆,可針刺魚際穴和太白穴。

霍亂導致大便失禁,可針刺足三里穴。突發霍亂,可針刺僕參穴。霍亂導致抽筋,可針刺金門、僕參、承山、承筋等穴位。霍亂引起小腿麻木不仁(《千金方》說可以治療抽搐和腿痠),可針刺承筋穴。

抽筋發生在陽經,就治療陽經;抽筋發生在陰經,就治療陰經,都應立即針刺。

3. 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久風為飧泄。飧泄而脈小,手足寒者,難已;飧泄而脈大,手足溫者,易已。黃帝問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對曰:身熱則死,寒則生。曰:腸澼下白沫何如?曰:脈沉則生,浮則死。曰:腸澼下膿血何如?曰:懸絕則死,滑大則生。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曰:脈滑大皆生;懸澀皆死,以臟期之。

飧泄,補三陰交,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腸中有寒熱,泄注腸澼便血,會陽主之。腸鳴澼泄,下窌主之。腸澼泄切痛,四滿主之。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飧泄,太衝主之。溏不化食,寒熱不節,陰陵泉主之。腸澼,中郄主之。飧泄大腸痛,巨虛上廉主之。

白話文:

春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到了夏天就容易發生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腹瀉(飧泄)或腸道發炎、腹痛下痢(腸澼)。長期受風邪影響也會導致飧泄。如果飧泄時脈象細小,手腳冰冷,這種情況很難痊癒;如果飧泄時脈象洪大,手腳溫暖,就容易痊癒。

黃帝問道:腸澼導致大便出血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說:如果身體發熱就危險,身體發冷則還能存活。黃帝又問:腸澼導致排出白色泡沫狀的糞便又是如何?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沉伏就還有救,脈象浮散則危險。黃帝再問:腸澼導致排出膿血又是如何?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微弱且幾乎摸不到就危險,如果脈象滑大就有救。黃帝問:如果腸澼時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至於微弱摸不到,那又是如何呢?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滑大就還有救;如果脈象細澀就危險,這需要根據患者的臟腑功能來判斷。

對於飧泄,可以針灸三陰交穴位,並向上補陰陵泉穴,針灸時留針久一點,直到身體發熱才停止。

如果病患是腹瀉便血,可以針灸曲泉穴和五里穴。腸道有寒熱症狀、腹瀉、腸道發炎腹痛、大便出血等情況,可以針灸會陽穴。腸鳴、腸道發炎腹瀉,可以針灸下窌穴。腸道發炎腹瀉且伴隨劇烈疼痛,可以針灸四滿穴。大便有膿血、寒氣入侵體內、食物難以消化、腹痛,可以針灸腹哀穴。肚臍周圍疼痛且牽連到心口,膝蓋發冷且伴隨腹瀉,可以針灸腹哀穴。腹部腫塊、腹痛、臟腑功能失調,可以針灸地機穴。飧泄,可以針灸太衝穴。腹瀉且食物未消化、身體忽冷忽熱,可以針灸陰陵泉穴。腸道發炎,可以針灸中郄穴。飧泄且伴隨大腸疼痛,可以針灸巨虛上廉穴。

4. 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第六

黃帝問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岐伯對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柔弱者必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衡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太素》作留積),腹皮充脹(《太素》作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渴,故為消癉,此言其剛暴而肌肉弱者也。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癉(《素問》作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凡治消癉,治偏枯、厥氣逆滿,肥貴人則膏粱之病也。鬲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也。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絕小堅,病久不可治也。曰: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疽(《素問》作癉),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也,至甲乙日當愈甚(《素問》作當更論)。癉成為消中。

黃癉,(《千金》云:腹滿不欲食)刺脊中,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吐(《千金》云:身重不能動),脾俞主之。消渴身熱,面赤(《千金》作目)黃,意舍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黃癉目黃,勞宮主之。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消渴,腕骨主之。

黃癉熱中善渴,太衝主之。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內踝前痛,少氣,身體重,中封主之。消癉,善喘,氣塞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太谿主之。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陰氣不足,熱中消穀善飢,腹熱身煩狂言,三里主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容易得消渴病(指糖尿病)和黃疸病,要怎麼判斷呢?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比較虛弱的人,容易得消渴病和黃疸病。通常虛弱的人,性格會比較剛強,剛強的人容易發怒,而柔弱的人容易受到傷害。這種人皮膚薄,但眼睛看起來堅定且深邃,身體又長又直挺,表示他的心性剛強,剛強就容易發怒,發怒就會導致氣往上衝,鬱積在胸中,血氣逆流堆積,腹部皮膚也變得腫脹,血液循環不好,久了就會轉變成熱,熱就會導致口渴,所以形成消渴病,這說的是他性格剛烈且肌肉虛弱的情況。如果臉色微微發黃,牙齒有黃色污垢,指甲也呈現黃色,就是黃疸病。

如果患者安靜躺臥時小便黃赤,脈象細小且阻塞不流暢,而且不喜歡吃東西。黃帝又問:有人嘴裡感覺甜甜的,這病叫什麼名字?又是怎麼引起的?岐伯回答:這是五臟之氣過度溢出的表現,這種情況叫做脾癉。各種食物進入口中後,會儲存在胃裡,脾臟負責將食物的精華轉化成身體可用的氣,津液也在脾臟中,所以會讓人覺得嘴裡甜甜的,這是因為吃太多肥膩美味的食物所導致。這種人一定常常吃美味的食物,而且喜歡吃甜膩肥厚的食物,肥膩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產生熱,甜膩的食物會讓人覺得腹部脹滿,所以體內的氣會往上溢出,轉變成消渴病。治療方法可以用蘭草,可以去除體內積聚的舊氣。

凡是治療消渴病,包括半身不遂、氣逆上衝等情況,通常都是富貴人家因為飲食過於豐盛所引起的疾病。如果胸膈阻塞不通,上下無法通暢,通常是過度憂愁所引起的疾病。消渴病的脈象如果充實有力且大,病情持續一段時間還是可以治療;但如果脈象細小又虛弱,病情持續很久就無法治癒。黃帝又問:熱病在中部所引起的消渴病,不能服用肥膩的食物、芳香的草藥和礦物類的藥物,因為礦物藥會導致癰疽(皮膚膿瘡),而芳香草藥會導致精神失常。因為熱病在中部所引起的消渴病,通常都是富貴人家才會得的病。現在如果禁止他們吃肥膩的食物,他們會不開心,如果禁止他們吃芳香的草藥和礦物類的藥物,病又好不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芳香草藥的氣味美好,而礦物類藥物的氣味強烈,兩者的藥性都急促而剛勁,所以對於心性不平和的人,不適合服用這兩類藥物。

體內的熱氣本身就剛強猛烈,藥物的氣也是如此,兩者相遇,恐怕會傷害到脾臟,脾臟屬土而厭惡木,如果服用這些藥物,到了甲乙日病情會更加嚴重,導致消渴病更加嚴重。

關於黃疸病,(《千金方》說:腹部脹滿且不想吃東西)可以針刺背部的脊椎中點,黃疸病人常常會打呵欠。胸脅下脹滿想吐,可以針刺脾俞穴。消渴病會身體發熱、臉色(或眼睛)發紅發黃,可以針刺意舍穴。消渴病喜歡喝水,可以針刺承漿穴。黃疸病眼睛發黃,可以針刺勞宮穴。如果嗜睡,四肢不想動,身體發黃,可以灸手部的五里穴,左邊的病取右邊的穴位,右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消渴病,可以針刺腕骨穴。

黃疸病發熱且口渴,可以針刺太衝穴。身體發黃且有微熱,不喜歡吃東西,膝蓋內側靠近腳踝的地方疼痛,呼吸短促,身體感到沉重,可以針刺中封穴。消渴病,容易喘氣,喉嚨被氣堵住說不出話,手腳冰冷,小便黃,大便困難,喉嚨腫痛,吐血,口中發熱,唾液像膠水一樣黏稠,可以針刺太谿穴。消渴病和黃疸病,腳底有時冷有時熱,舌頭伸出來且煩躁,可以針刺然谷穴。陰氣不足,體內發熱,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感到飢餓,腹部發熱,身體煩躁且胡言亂語,可以針刺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