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十 (7)
卷十 (7)
1. 八虛受病發拘攣第三
黃帝問曰:人有八虛,各以何候?岐伯對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此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由,是八邪氣惡血因而得留,留則傷筋骨,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
暴拘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主之。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噫嘻主之。從項至脊,自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刺之,立已。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引之,可令立快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有八個虛弱的地方,它們各自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肺和心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腋下;肝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肘;脾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大腿根部;腎有邪氣,邪氣會停留在兩膝彎處。這八個虛弱的地方,是關節活動的樞紐,是真氣運行的通道,是血脈流通的要道。邪氣和瘀血容易停留於此,停留就會傷害筋骨,導致關節不能彎曲伸展,所以會發生拘攣的現象。
突然發生拘攣,伴隨癲癇眩暈、腿腳無力支撐身體,可以針刺天柱穴來治療。腋下發生拘攣,脈象突然急促,牽引著脅肋疼痛,內連心肺,可以針刺噫嘻穴來治療。從頸項到脊椎,從脊椎向下到第十二胸椎,用手按壓感覺到異常之處就針刺,可以立即見效。轉筋的人,站立時進行針刺,可以使其痊癒;痿厥的人,將其舒展開並牽引拉伸,可以使其立即感到舒適。
2. 熱在五臟發痿第四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氣熱則葉焦,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著則生痿躄矣。故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瘈,脛腫而不任地(《素問》瘈作挈,腫作瘲)。肝氣熱則膽熱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則發為肺鳴,鳴則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筋痿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傷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合(《素問》作舍)於腎,腎者水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空,故足不任身熱,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生於大熱。
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曰:治痿者獨取陽明。何謂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矣。痿厥為四末束悶,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痿不相知(一云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則厥,脛熱肘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善齧頰,光明主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功能失常會導致人痿軟無力,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肺主管身體的皮膚毛髮,心主管身體的血液循環,肝主管身體的筋膜,脾主管身體的肌肉,腎主管身體的骨髓。所以,肺氣過熱就會導致肺葉焦枯,肺葉焦枯就會使皮膚毛髮變得虛弱、乾燥,進而引發痿軟無力的疾病。心氣過熱就會導致下肢脈絡厥逆而上,上行後就會導致下肢脈絡虛弱,虛弱就會產生脈絡痿軟,伴隨抽搐、痙攣,小腿腫脹而無法站立(《素問》中「瘈」作「挈」,「腫」作「瘲」)。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熱而使膽汁外泄,口中發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就會使筋脈拘急而攣縮,進而發展成筋痿。
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乾燥而口渴,肌肉麻木不仁,進而發展成肉痿。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背僵硬無法挺直,骨頭乾枯而骨髓減少,進而發展成骨痿。
黃帝問道: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回答說:肺是五臟中最高的,像心臟的蓋子一樣,如果有所失落、有所求而不得,就會導致肺氣鳴響,肺氣鳴響就會使肺熱而肺葉焦枯,進而發展成痿軟無力。過於悲傷就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就會使陽氣內動,導致心下崩潰,小便頻數且帶血。所以,原本的疾病說:大的經絡空虛,就會引發肌肉麻痹,進而轉為脈絡痿軟。思慮無窮、願望無法實現、意淫外求、縱慾過度,就會導致宗筋鬆弛,進而發展成筋痿,以及出現白濁的現象。
所以《下經》說:筋痿是因肝臟功能失調而產生,是由內而引起的。如果長期處於潮濕環境,經常接觸水,或者有濕邪停留體內,居處潮濕,肌肉浸泡在濕氣中,就會麻木不仁,進而發展成肉痿。所以《下經》說:肉痿是因處於潮濕環境而得。如果遠行勞累,又遇到酷熱而感到口渴,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伐,內伐就會使熱邪侵入腎臟,腎是屬水的臟器,如果水不能勝過火,就會導致骨頭乾枯、骨髓空虛,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而感到發熱,進而發展成骨痿。所以《下經》說:骨痿是因極度熱邪而產生。
黃帝問道:如何區分這些痿病呢?岐伯回答說:肺熱的人,面色蒼白、毛髮枯敗;心熱的人,面色赤紅、脈絡充血;肝熱的人,面色青灰、指甲枯槁;脾熱的人,面色發黃、肌肉蠕動;腎熱的人,面色發黑、牙齒乾枯。黃帝又問:治療痿病獨取陽明經,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管濡養宗筋。宗筋是主管束縛骨骼和使關節活動的。衝脈是經脈之海,主管滲灌溪谷,與陽明經共同作用於宗筋。
陰陽的氣血匯集於宗筋,匯聚於氣衝穴,而陽明經是主管者,它們都歸屬於帶脈,並聯絡於督脈。所以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帶脈無法約束,因此雙腳痿軟無力。治療方法是分別補養其營氣並疏通其俞穴,調和虛實,使陰陽平衡,這樣筋脈骨肉就能按照時序得到滋養,病邪就會消除。痿厥的症狀是四肢末端感覺束縛悶痛,要盡快緩解,每天治療兩次,麻木不仁的需要十天才能恢復知覺,不要停歇直到疾病痊癒。
如果足部鬆弛無力、痿軟不能行走,不能言語,手足痿軟無力不能行走,可以治療地倉穴。如果痿軟不自知(也有一說是身體沉重、骨痿不自知),可以治療太白穴。如果痿厥、身體麻木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穴,後取中封穴、絕骨穴,都要瀉法治療。如果痿厥寒冷、足腕無力、痿軟,坐著無法站起,大腿根部、腳部疼痛,可以治療丘墟穴。如果虛則出現痿軟無力、坐著無法站起,實則出現厥逆、小腿發熱、肘部疼痛、身體麻木不仁、手足偏小、喜歡咬頰,可以治療光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