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十 (5)
卷十 (5)
1.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循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名曰瀉。曰:不足者補之奈何?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散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
知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以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外。推闔其門,令真氣(《素問》作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名曰補。曰:候氣奈何?曰:夫邪去絡,入於經,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迎(《素問》作逢)其沖而瀉之。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故曰其氣(《素問》作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益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焉。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叩椎。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此之謂也,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得(《素問》作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正(《素問》作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順為逆,營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固(《素問》作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上,逢而瀉之,其病立已。曰:人之善病風,洒洒汗出者,何以候之?曰:肉不堅、腠理疏者,善病風。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者,肉不堅;膚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
白話文: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病人脈象在寸口(手腕內側)和手中出現,時而強時而弱,脈象強則邪氣入侵,脈象弱則病情平穩。邪氣運行無規律,在陰經和陽經之間游移不定,無法準確判斷。應仔細觀察三部九候(中醫診脈方法),一旦發現邪氣,要及時阻止其蔓延。吸氣時進針,避免針氣相忤(針法要領)。靜止地留針較長時間,避免邪氣散佈。吸氣時旋轉針體,以達到得氣為準。呼氣時牽引針體,呼氣結束後才拔針。由於大量氣血排出,故稱之為瀉法。
有人問:不足者如何補之?答:必須先仔細摸索和追蹤脈絡,疏通和散佈經氣,推拿和按壓,彈撥和刺激,抓拿和下壓,使經絡通暢,然後從體表引導邪氣外洩,以封閉病灶。呼氣結束後進針,靜止地留針較長時間,以氣至為準。
懂得等待時機十分重要,不可錯過時機。當氣至時,便可自行護衛正氣。呼氣時進針,若氣不得出,則應將針從體外拔出。推合經脈的關口,使真氣(精氣神)得以保存。由於氣血停留在體內,故稱之為補法。
有人問:如何判斷氣的變化?答:邪氣離開經絡,進入經脈,停留在血脈之中,寒熱之氣尚未平衡,如同波浪起伏,時有時無,因此無法準確預測。因此,邪氣來時,必須按壓制止,制止後再針灸取穴,不可迎著邪氣的衝擊而瀉之。
真氣即經脈之氣,經脈之氣極度虛弱,因此邪氣來時不可迎之而瀉,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判斷邪氣不準確,正氣已經耗損,再瀉之則會損耗真氣,真氣耗損便難以恢復,邪氣反而更盛,病情加重。因此,邪氣已去不可追趕,這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不可操之過急,應等到邪氣到達時再施以瀉法。如果過早或過遲,則氣血已耗盡,病情難以好轉。因此,懂得時機如同發機般靈敏,不懂得時機如同用槌敲擊卻無法發動。
因此,懂得時機之道,不可操之過急;不懂得時機,即使用力也無效,這就是這個道理。有人問:真邪相合,邪氣不再波動,如何診治?答:應仔細摸索、追蹤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然後進行調治。不懂得三部九候,則不能區分陰陽,不能辨別天地,不能判斷人之狀態。以地之氣候診斷地之病,以天之氣候診斷天之病,以人之氣候診斷人之病,調和中府,以確定三部。因此,如果不懂得三部九候和病脈的部位,即使醫術高明,也難以避免錯誤。
誅罰過度,稱為大錯。違背醫學大法,真氣便難以恢復。以實當虛,以邪當真,運用針灸方法不當,反而成為傷害氣機的賊人,奪取人體正氣,將順勢治療變為逆勢治療,造成營衛失調。真氣已失,邪氣獨自侵入,就會縮短壽命,給人帶來災禍。不懂得三部九候,就不能長久行醫。更不懂得結合四時五行,造成五行相克,導致邪氣攻伐正氣,縮短人的壽命。
邪氣初次入侵,尚未固定位置,推拿則向前移動,牽引則向上移動,遇到邪氣時瀉之,病情即可痊癒。有人問:人為何容易患風邪,並伴有大量汗出?如何判斷?答:肌肉不堅實、腠理疏鬆的人容易患風邪。有人問:如何判斷肌肉不堅實?答:腓腸肌不堅實且沒有紋理者,即為肌肉不堅實;皮膚粗糙且皮下組織不致密者,即為腠理疏鬆。
2.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黃帝問曰:刺節言解惑者,盡知調諸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何以解之?岐伯對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狀,不知東西南北,乍上乍下,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補其不足,瀉其有餘,陰陽平復。用針如此,疾於解惑。淫邪偏客於半身,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風逆,暴四肢痛,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反清取營,骨清取井、經也。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墜,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曰: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飲。身有所傷,出血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解㑊不收,名曰體解。
取其少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一本作陽)臍下三寸關元也。
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風眩目眩,顱上痛,後頂主之。
頭重頂痛,目不明,風到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刺腦戶主之。頭痛項急,不得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刺風府主之。頭眩目痛,頭半寒(《千金》下有痛字),玉枕主之。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頸頷榰滿,痛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曲鬢主之。
頭痛引頸,竅陰主之。風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瘈痛,牙車急,完骨主之。眩,頭痛重,目如脫,項似拔,狂見鬼,目上反,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腰脊強,不得俯仰,刺脊中。大風汗出,膈俞主之,又噫嘻主之(《素問》骨空論云:大風汗出灸噫嘻)。
眩,頭痛,刺絲竹空主之。口僻,顴窌及齦交、下關主之。面目惡風寒,䪼腫臃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僻,巨窌主之。口不能水漿,喎僻,水溝主之。口僻噤,外關主之。瘛瘲口沫出,上關主之。偏枯,四肢不用,善驚,大巨主之。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大橫主之。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
白話文: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黃帝問道:針灸治療風症,能解釋疑惑,皆能調整陰陽,運用補瀉的方法來平衡過盛和不足,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岐伯回答:大風病患者,血脈虛弱,虛弱的地方不足,充實的地方過剩,輕重不均,身體歪斜,不知道東南西北,忽上忽下,反覆無常,比一般的迷惑更加嚴重。治療方法是補益不足之處,瀉去過剩之處,使陰陽恢復平衡。針灸治療就是如此,才能迅速解除疑惑。邪氣偏犯半身,邪氣深入,侵犯營衛,營衛稍弱,則真氣耗損,邪氣獨留,就會發為半身不遂;邪氣淺表的,則脈絡疼痛。
風邪逆亂,四肢暴痛,身體沉重,時而發冷,飢餓時煩躁,飽食後易變,則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經脈上的穴位。肌肉清瘦者取營穴,骨骼清瘦者取井穴、經穴。半身不遂,半身無力疼痛,言語正常,神智清醒,病邪停留在肌膚與肌肉之間,用較粗的針灸治療,補益不足,瀉去有餘,就能痊癒。痱子病,身體無痛,四肢不能收縮,神智稍有混亂,言語尚可表達,是可以治癒的;病情嚴重到不能說話,則不可治癒。
疾病先從陽位發病,後發展到陰位者,要先取陽位穴位,再取陰位穴位,必須仔細判斷氣的升降浮沉而取穴。大風病患者骨節沉重,眉毛鬍鬚下垂,稱為大風。針刺肌肉可以使其出汗,持續百日,針刺骨髓也可以使其出汗百日,共計二百日,眉毛鬍鬚重新長出後便可停止針灸。
黃帝問:如果患者身體發熱、倦怠,汗出如洗,惡風氣短,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做酒風,治療方法是用澤瀉、黃芪各十分,麋茸五分,混合在一起,用三個手指撮成丸藥,飯後服用。身體受傷出血過多,或中風寒邪,感覺身體下墜,四肢鬆軟不能收縮,稱為體解。
要取少腹臍下三寸的交會穴。三結交穴,即陽明、太陰(一說為陽)經脈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
眩暈伴隨嘔吐,煩悶,神庭穴主治;如果面色青白,上星穴主治。取上星穴,先取噫嘻穴,然後再取天牖穴、風池穴;頭痛面色青白,則囟會穴主治。眩暈牽引頷部疼痛,上星穴主治,取穴方法同上。眩暈目暗,惡風寒,面部紅腫,前頂穴主治。頭頂疼痛,頭部沉重,眼睛好像要脫出來,不能左右轉動,百會穴主治。眩暈目眩,顱部疼痛,後頂穴主治。
頭部沉重,頂部疼痛,視力模糊,風寒之邪侵犯腦部,加衣也不覺暖和,汗出,頭部惡風,針刺腦戶穴主治。頭痛項部僵硬,不能轉動,目眩,鼻塞氣喘,舌頭僵硬難以說話,針刺風府穴主治。頭眩目痛,頭部半側發冷(《千金方》下有“痛”字),玉枕穴主治。腦風目暗,頭痛,眩暈目痛,腦空穴主治。頸項僵硬腫脹,疼痛牽引到牙齒,口噤不能張開,疼痛劇烈不能說話,曲鬢穴主治。
頭痛牽引到頸部,竅陰穴主治。風邪侵犯頭部,耳後疼痛,煩躁不安,足部不能收縮,容易跌倒,口角歪斜,頭項搖晃抽搐疼痛,牙關緊閉,完骨穴主治。眩暈,頭痛劇烈,眼睛好像要脫出來,頸項好像被拉扯,神志錯亂,看見鬼怪,眼睛向上翻,頸項挺直不能轉動,身體突然抽搐,足部不能承重,疼痛欲裂,天柱穴主治。腰脊僵硬,不能彎腰,針刺脊中穴。大風病汗出,膈俞穴主治,噫嘻穴也主治(《素問·骨空論》說:大風病汗出灸噫嘻穴)。
眩暈,頭痛,針刺絲竹空穴主治。口角歪斜,顴骨高突,針刺齦交穴、下關穴主治。面部惡風寒,腫脹疼痛,搖晃不定,抽搐口角歪斜,巨窌穴主治。口不能進食飲水,口角歪斜,水溝穴主治。口角歪斜緊閉,外關穴主治。抽搐流口水,上關穴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易受驚嚇,大巨穴主治。大風病逆氣,畏寒易悲傷,大橫穴主治。手臂不能舉过头,尺澤穴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