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九 (7)

1.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肺,邪在小腸也。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肺,散於胸,結於臍。故取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黃帝問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堅,左手浮遲,不知病生安在?岐伯對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堅,此應四時。左脈浮遲,此逆四時。左當主病,診左在腎,頗在肺,當腰痛。曰:何以言之?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為腰痛。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腫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去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俯仰,不可以左右顧。刺少陽盛骨之端出血。盛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足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若出血太多,虛不可復。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循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分肉間,在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腰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剌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二痏。

解脈令人腰痛如裂(《素問》作引帶),常如折腰之狀,善怒。剌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乃已(全元起云:有兩解脈,病原各異,疑誤未詳)。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傷,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之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濈濈然汗出,汗乾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蹺上郄下三所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素問》濈濈然作漯漯然,三所作五寸)。

飛揚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二寸(《素問》作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後,上踝一寸所。(《素問》大筋作太陰)。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而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白話文:

腎與小腸疾病導致腹部脹痛、腰痛,並牽連到背部、下腹部及睾丸的第八種病症:

腎臟受邪氣侵犯,會導致骨頭疼痛、陰部麻痺。陰部麻痺時,按壓會感到疼痛,同時伴隨腹部脹痛、腰痛、排便困難、肩背頸項僵硬疼痛,以及時常頭暈目眩。治療時,應取湧泉、崑崙穴,若有瘀血,需儘量放血。

少腹及睾丸疼痛,牽連到腰脊,並向上衝擊心肺,這是小腸受邪氣侵犯的表現。小腸與睾丸相連,屬於脊椎,貫穿肝臟和肺臟,與心臟相連。如果小腸氣盛,就會導致厥逆(氣逆),向上衝擊腸胃,熏蒸肝肺,散佈到胸部,聚集在肚臍。因此,應取肓原穴以疏散邪氣,刺太陰穴以補益元氣,取厥陰穴以瀉下邪氣,取巨虛、下廉穴以排出邪氣,並沿著經絡按壓調理。

小腸疾病的症狀包括少腹疼痛、腰脊及睾丸疼痛,有時會感到憋悶,耳前發熱,或寒邪較重,或單獨肩膀上部發熱,以及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熱,脈象沉陷,這些都是小腸疾病的徵兆。

黃帝問道:有人患厥逆症,診斷其右脈沉實有力,左脈浮快,不知疾病的根源在哪裡?岐伯回答:冬天診斷右脈沉實有力是正常的,符合四季之氣。但左脈浮快,卻逆於四季之氣。左脈主病,診斷結果顯示病在腎臟,也牽涉到肺臟,因此會腰痛。黃帝問:為何這樣說?岐伯回答:少陰經脈貫穿腎臟並與肺臟相連,現在診斷出肺脈異常,而腎臟因此而生病,所以會腰痛。

足太陽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會牽連到項部、脊柱和臀部,背部如同腫脹一般。應刺足太陽經的郄穴及正經穴位放血,春天不宜放血。

少陽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如同針刺皮膚一般,疼痛難忍,無法彎腰、抬頭,也無法左右轉動。應刺少陽經盛骨穴放血,盛骨穴位於膝蓋外側突出骨頭的末端,夏天不宜放血。

陽明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無法轉頭,若勉強轉頭則好像看見東西,且容易悲傷。應刺陽明經胻前三寸穴位放血,上下協調,秋天不宜放血。

足少陰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會牽連到脊柱內側。應刺足少陰經內踝上二寸穴位,春天不宜放血,若放血過多,身體虛弱則難以恢復。

厥陰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腰部如同拉緊的弓弦一般。應刺厥陰經脈,位於腨踵(足跟後面)魚腹(足跟外側)之外,循著經絡慢慢地刺入。此病症會讓人說話含糊不清,反應遲鈍。刺入三寸深。

解溪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會牽連到肩膀,眼睛昏花,時常尿失禁。應刺解溪經脈,位於膝蓋筋腱與肌肉之間,郄穴外側的橫行經脈放血,血液顏色改變後停止。

同陰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腰部如同一個小錘子卡在中間,腫脹且疼痛。應刺同陰經脈,位於外踝上端骨頭末端,刺入二寸。

解溪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如同撕裂般的疼痛,經常彎腰駝背,容易發怒。應刺解溪經脈,位於郄穴中,經絡如同黍米般結聚,刺入後血液呈黑色噴射而出,見到鮮紅色的血液即可停止。(全元起注:有兩個解溪穴,病因各異,令人懷疑有誤,尚不明確)。

陽維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向上蔓延,且腫脹。應刺陽維經脈,此脈與太陽經在腨下(足跟下方)交會處,離地一尺處。

衡絡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可以彎腰但無法抬頭,抬頭則恐懼跌倒,多因舉重傷到腰部,衡絡經脈斷裂,瘀血聚集所致。應刺郄陽筋之間,向上數寸,衡絡穴處,刺入二寸放血。

會陰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向上蔓延,伴隨出汗,汗乾後想喝水,喝完水後就想走動。應刺直陽經脈上方三寸,位於蹺上郄穴下方三寸,橫向位置,觀察哪個位置氣血最盛則放血。(《素問》中「濈濈然」作「漯漯然」,「三寸」作「五寸」)。

飛揚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向上蔓延,嚴重時會感到悲傷和恐懼。應刺飛揚經脈,位於內踝上方二寸(《素問》作五寸),少陰經前方,與陰維經交會處。

昌陽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疼痛會牽連到胸部,眼睛昏花,嚴重時會身體後仰,舌頭捲曲,無法說話。應刺內筋,刺入二寸,位於內踝上方大筋(《素問》作太陰)後方,上踝一寸處。

散脈經脈受損會導致腰痛和發熱,熱甚則煩躁,腰部下方如同橫木卡在中間,嚴重時會尿失禁。應刺散脈,位於膝蓋前方骨頭與肌肉之間,絡外廉束脈處,刺入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