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13)
續刻 (13)
1. 至真要大論
陽明虛。則寒慄鼓喘。又傷寒將解。其人本虛。邪與正爭而為戰汗故凡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此濕甚而兼風木之化)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
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煩躁。狂狂亂。越乘越也。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然氣交變大論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害心火。身熱煩心。陰厥謔妄之類。是為陰盛發躁成無已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
強直筋病強勁也)諸病有聲(腸鳴)鼓之如鼓(鼓脹)皆屬於熱(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浮腫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疼酸者。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木實作酸也。驚駭者。君火甚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木勝協火。則筋引急。或偏引之。
則為轉為反而乖戾於常。水液。小便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水液。上下所出水液也)諸嘔吐酸(火炎上也)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腸胃熱。則傳化失常。故猝暴注泄。下迫。後重裡急迫痛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正治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從者反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同而一異)熱因寒用(熱藥冷服)寒因熱用(寒藥熱服)塞因塞用(如下氣虛乏。
中焦氣壅。欲散滿則益虛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疏啟其中。峻補其下。下虛既實。中滿自除)通因通用(如大熱內蓄。注泄不止。以寒下之寒積久泄以熱下之)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上四治必隱伏其所主。
而先求其病之由。是為反治也)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言以苦寒治熱。而熱如故)有病寒者。熱之而寒(言以辛熱治寒。而寒如故)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日。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補陰以配其陽。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熱之而寒者。
取之陽(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所謂求其屬也,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如治火旺用苦寒降陰則火愈盛。如治陰旺。用辛溫耗氣。則寒愈盛此皆專治旺氣。故其病反如此)不治旺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各入其所屬如偏用久而增氣此物化之常。氣增。不已。則藏有偏勝而有偏絕矣。如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
陽明虛弱,就會出現寒慄和喘息。又比如傷寒將要痊癒,但病人本身就虛弱,邪氣和正氣相爭而互相搏鬥,所以出汗。凡是戰慄的,都是陰陽相爭造成的。各種痙攣、項強(脖子僵硬),都屬於濕邪(痙攣是風邪、寒邪和濕邪共同導致的疾病,這裏指的是濕邪嚴重,又兼夾了風木邪氣的轉化)。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邪(火邪的特性是向上炎燒)。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邪(熱邪內盛,在肺則脹在上,在脾胃則脹在中,在肝腎則脹在下。這是因為火邪到達這些部位,才會導致煩悶和脹滿)。各種躁狂、失常的行為,都屬於火邪(躁,煩躁;狂,狂亂;越,放肆。火邪入侵肺則煩躁,火邪入侵腎則狂躁。然氣交變大論說:如果年份水氣過盛,寒邪流行,就會傷害心火,導致身體發熱、煩悶、心神不安,出現陰虛、神志錯亂等症狀,這就是陰盛而導致躁狂,無休無止。雖然躁狂,卻只想坐在井裡,只想喝水,卻喝不下去)。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直,都屬於風邪(暴,突然;強直,筋脈強硬)。各種伴有聲音(腸鳴音)的疾病,以及腹部脹滿如鼓,都屬於熱邪(這是陽氣逆亂造成的,所以屬於熱邪)。各種腫脹疼痛、酸痛、驚恐害怕,都屬於火邪(浮腫是陽邪實於外,火邪在經絡中運行。疼痛酸楚是火邪過盛,抑制不住金氣,也不能平息木氣,木氣充盛而導致酸痛。驚恐害怕是君火過盛)。各種肢體轉動反常、水液渾濁,都屬於熱邪(木氣過盛克制火氣,就會導致筋脈牽引緊縮,或者偏向一邊牽引,就會導致肢體轉動反常。水液指小便)。各種水液澄澈清冷,都屬於寒邪(水液,指上下所排出的水液)。各種嘔吐酸水、突然瀉下,都屬於熱邪(腸胃有熱,就會導致傳化失常,所以突然瀉下,下腹部墜脹疼痛)。
寒邪用熱邪治療,熱邪用寒邪治療(這是正治)。輕微的疾病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嚴重的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療。相反的方法是正治(用寒邪治療熱邪,用熱邪治療寒邪,從相反的方向治療疾病,稱為正治)。相同的方法是反治(用寒邪治療寒邪,用熱邪治療熱邪,從相同的方向治療疾病,稱為反治)。治療時,用少還是用多,要根據具體情況觀察。(用少,指的是相同而又有不同的方法;用多,指的是不同而又有相同的方法)。熱邪因為寒邪而產生,就用熱藥冷服。寒邪因為熱邪而產生,就用寒藥熱服。堵塞的用堵塞的方法治療(比如下焦氣虛乏力,中焦氣機壅塞,想要散去脹滿,卻又擔心補益下焦會加重脹滿,那就先攻治脹滿,藥物進入體內後,如果效果不好,就減少藥量;如果藥量過多,脹滿依然存在,那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少服藥則加重壅塞,多服藥則可以宣通,疏通其中的阻滯,然後再峻補下焦。下焦虛弱已經得到實證,中焦脹滿自然會消除)。通暢的用通暢的方法治療(比如大熱內蓄,瀉下不止,就用寒涼的藥物瀉下;寒邪積聚,久瀉不止,就用溫熱的藥物瀉下)。一定要找到疾病的主症,先治療致病的因素。(以上四種治療方法,一定要找到疾病的主症,然後先找出致病的原因,這就是反治)。論述說用熱治療寒,用寒治療熱,但是醫生卻不能放棄基本的治療原則而改變治療方法。如果病人有熱證,用寒藥治療卻熱證依舊;如果病人有寒證,用熱藥治療卻寒證依舊。這兩種情況都是新病復發。那麼應該怎麼治療呢?如果用寒藥治療卻熱證依舊,就從陰入手(滋補陰氣以配合陽氣,陰氣恢復了,熱證自然會退去);如果用熱藥治療卻寒證依舊,就從陽入手(補益水中的火氣,陽氣恢復了,寒證自然會消退)。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其屬性。服用寒藥卻反而發熱,服用熱藥卻反而發寒,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治療其旺盛的氣機,所以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比如治療火盛,用苦寒的藥物瀉火降陰,反而火氣更盛;比如治療陰盛,用辛溫的藥物耗散陰氣,反而寒氣更盛。這些都是專門治療旺盛的氣機,所以疾病反而加重)。不治療旺盛的氣機而治療其他方面,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不治療五味的屬性。五味進入胃,各歸其所喜好的器官攻擊。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時間久了就會增加該器官的氣機,這是物質轉化的常規。氣機增加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夭亡。(五味各入其所屬器官,如果偏用一種,時間久了就會增加該器官的氣機,這是物質轉化的常規。氣機增加,沒有節制,就會導致某臟腑氣機偏盛而其他臟腑氣機偏虛。如同生氣通天論所說:味道過於酸,肝氣就會旺盛,脾氣就會衰竭;味道過於鹹,骨骼就會勞損,肌肉就會短縮,心氣就會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