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11)
續刻 (11)
1. 六元正紀大論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近東者先受春氣,漸次及西;近南者,先受夏氣,漸次及北;近西者,先受秋氣,漸次及東;近北者,先受冬氣,漸次及南)。故春氣始於下(由下而升),秋氣始於上(由上而降)。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高山之巔,夏月凝雪);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卑下之澤,冬月草生)。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發表利用熱,夏月發表不遠熱也;攻裡利用寒,冬月攻裡不遠寒也。以發表攻裡之品,不留於中而有所宜也)。不發不攻,寒熱內賊,其病益甚(不以發攻而犯寒犯熱,故病益甚。若無病而犯寒犯熱,則生寒生熱)。
木鬱達之(郁,怫也。木性發達,治則升之,令其條達);火鬱發之(火性發越,治則散之,令其發越);土鬱奪之(土性疏通,故宜奪之);金鬱泄之(金性清利,故宜泄之);水鬱折之(水性就下,故折之,令其無沖逆也)。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上文詳其五郁之治,因言既治之,必調其氣。而復有過而不調者,則折之,以其所畏折之之義,即所謂瀉之也。畏者,木畏酸,火畏甘,土畏苦,金畏辛,水畏咸也)。
白話文:
春天的氣息往西邊運行,夏天的氣息往北邊運行。秋天的氣息往東邊運行,冬天的氣息往南邊運行。(靠近東邊的地方,會先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然後慢慢往西邊傳遞;靠近南邊的地方,會先感受到夏天的氣息,然後慢慢往北邊傳遞;靠近西邊的地方,會先感受到秋天的氣息,然後慢慢往東邊傳遞;靠近北邊的地方,會先感受到冬天的氣息,然後慢慢往南邊傳遞。)所以,春天的氣息從下方開始產生(由下往上升),秋天的氣息從上方開始產生(由上往下降)。因此,在最高的地方,冬天的氣息總是存在(像高山的山頂,夏天還會積雪);在最低的地方,春天的氣息總是存在(像低窪的沼澤地,冬天還會長草)。
使用發散的方法不宜過度用熱藥,使用攻下的方法不宜過度用寒藥(使用發散的方法是利用熱性藥物,在夏天發散不宜過度用熱;使用攻下的方法是利用寒性藥物,在冬天攻下不宜過度用寒。意思是說,運用發散或攻下藥物時,要適應時節,不要過度,才能發揮藥效)。如果不用發散或攻下的方法,寒邪或熱邪就會在體內作亂,病況會更加嚴重(如果不用發散或攻下的方法來對抗寒邪或熱邪,病就會加重。如果沒病卻過度使用寒熱藥物,反而會產生寒症或熱症)。
木氣鬱滯時要疏導它(鬱,就是阻塞的意思。木的特性是條達舒暢,治療時要讓它升發條達);火氣鬱滯時要發散它(火的特性是向上發越,治療時要使它散開,讓它發越);土氣鬱滯時要疏通它(土的特性是疏通,所以要疏導);金氣鬱滯時要宣洩它(金的特性是清肅,所以要宣洩);水氣鬱滯時要折回它(水的特性是向下流,要折回它,讓它不會逆行)。然而,還要調節它們的氣,如果過度了,就要抑制它,因為它們都有各自害怕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瀉法(前面詳細說明了五種鬱滯的治療方法,這裡進一步說明,在治療後,必須調節氣。如果還有過度而不調的,就要用它所害怕的東西來抑制它,這就是瀉法的意思。所謂害怕的東西,就是:木害怕酸味,火害怕甘味,土害怕苦味,金害怕辛味,水害怕鹹味)。
2. 至真要大論
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曰。厥陰司天(巳亥之年)其化以風(木氣化風)少陰司天(子午之年)其化以熱(少陰君火化熱)太陰司天(丑未之年)其化以濕(土氣化濕)少陽司天(寅申之年)其化以火(少陽相火也其化畏火)陽明司天(卯酉之年)其化以燥(金氣化燥)太陽司天(辰戊之年)其化以寒(水氣化寒)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王注肝木位東。心火位南。
脾土位中央及四維。肺金位西。腎水位北。是五臟定位然五運即六氣所至。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故先以六氣所臨。後言五臟之病也)地化奈何(地化在泉之化也。)曰。司天同候(言天氣既遷。地氣用事。因藏位而命其病。皆與司天候法同)間氣皆然(間氣用事。因藏位而命其病。
皆與司天候法同)司左司右者。是謂間氣也(歲有六氣。以一氣司天。一氣在泉。餘四氣一為司天左間。一為右間。一為在泉左間。一為右間也。五運行大論。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
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
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上主司天。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左主西言右主東言下主在泉。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左主東言。右主西言。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言自外而淫於內也)治以辛涼(金勝木氣)佐以苦甘(辛過甚。恐傷其氣故佐以苦勝辛。甘益氣也)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木性急故宜甘緩辛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君火之氣。水能勝之)佐以甘苦(甘勝鹹苦瀉熱)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盛於經宜酸收。
熱結於內宜苦發)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為土氣。苦熱從火化。能燥濕也)佐以酸淡(酸能制土。淡能利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熱宜苦燥。濕濡而腫宜淡泄。泄。滲與汗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吳注相火。畏火也。故以鹹苦辛瀉熱而滋陰水)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條同)燥淫。
於內治以苦溫(燥為金氣。苦溫從火化。所以勝金氣)佐以甘辛(木受金傷。宜甘緩辛散)以苦下之(燥結邪實宜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寒為水氣。甘從土化。熱從火化。所以制水勝寒)佐以苦辛(苦而辛。亦熱品也)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咸瀉之也)以辛潤之。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
六種氣候主宰天地運行。它們各自的作用如何呢?
厥陰主宰年份(巳亥年),其變化表現為風(木氣化為風);少陰主宰年份(子午年),其變化表現為熱(少陰君火化為熱);太陰主宰年份(丑未年),其變化表現為濕(土氣化為濕);少陽主宰年份(寅申年),其變化表現為火(少陽相火,其變化畏懼火);陽明主宰年份(卯酉年),其變化表現為燥(金氣化為燥);太陽主宰年份(辰戌年),其變化表現為寒(水氣化為寒)。根據它們所居臟腑的位置來判斷疾病。 (王注:肝屬木位在東方,心屬火位在南方,脾屬土位在中央及四維,肺屬金位在西方,腎屬水位在北方。這是五臟的定位,而五運則是由六氣所至。氣候相合則身體健康,氣候不相合則會生病,所以先說六氣所臨,後再說明五臟的病症。)
地氣的變化如何呢?(地氣的變化是指泉水的變化。)
地氣的變化與天上的氣候變化相同。(意思是說,當天氣改變時,地氣也隨之作用,根據臟腑位置來判斷疾病,都與天上的氣候變化規律相同。)間氣也是如此。(間氣作用時,根據臟腑位置來判斷疾病,也與天上的氣候變化規律相同。)所謂的「司左司右」,指的是間氣。(一年有六種氣候,一種氣候主宰天上,一種氣候在地下(泉中),其餘四種氣候,一種為天上的左間氣,一種為右間氣,一種為地下的左間氣,一種為右間氣。五運行的論述中,所謂的左右,例如:見厥陰,則左為少陰,右為太陽;見少陰,則左為太陰,右為厥陰;見太陰,則左為少陽,右為少陰;見少陽,則左為陽明,右為太陰;見陽明,則左為太陽,右為少陽;見太陽,則左為厥陰,右為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為陽明,右為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為太陽,右為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為厥陰,右為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為少陰,右為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為太陰,右為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為少陽,右為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上主司天,位在南方,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左主西方,右主東方;下主在泉,位在北方,故面南而言其左右,左主東方,右主西方。上下不同,左右亦異。)
各種氣候在地下(泉中)時,風邪侵入體內(是指從體外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辛涼藥物(金能克木),輔以苦甘藥物(辛味過甚,恐怕傷及元氣,所以輔以苦味以制辛,甘味則益氣);用甘味緩和之,用辛味發散之(木性急,所以宜用甘味緩和,辛味發散)。熱邪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鹹寒藥物(君火之氣,水能克之),輔以甘苦藥物(甘味能制鹹,苦味能瀉熱);用酸味收斂之,用苦味宣洩之(熱邪盛於經絡,宜用酸味收斂,熱邪鬱結於內,宜用苦味宣洩)。濕邪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苦熱藥物(濕屬土氣,苦熱屬火化,能燥濕),輔以酸淡藥物(酸能制土,淡能利竅);用苦味燥濕,用淡味洩濕(濕熱宜用苦味燥濕,濕邪濡腫宜用淡味洩濕,洩濕就是指利尿和發汗)。火邪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鹹冷藥物,輔以苦辛藥物(吳注:相火畏懼火,所以用鹹苦辛味瀉熱而滋陰水);用酸味收斂之,用苦味宣洩之(意義與上文熱邪條目相同)。燥邪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苦溫藥物(燥屬金氣,苦溫屬火化,所以能勝金氣),輔以甘辛藥物(木受金傷,宜用甘味緩和,辛味發散);用苦味瀉下之(燥邪鬱結,邪實內盛,宜用苦味瀉下之)。寒邪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是用甘熱藥物(寒屬水氣,甘屬土化,熱屬火化,所以能制水勝寒),輔以苦辛藥物(苦辛皆屬熱性);用鹹味瀉下之(水之正味是鹹,所以用鹹味瀉下之),用辛味潤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