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續刻 (10)

回本書目錄

續刻 (10)

1. 五運行大論

咸傷血。甘勝咸(此北方水氣偏勝為病。平以中央土令也)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應運之氣)非其位則邪(木居火位。金居木位之類)當其位則正(本位)氣相得則微(子居母位。母居子位)不相得則甚(勝已者與已所勝者)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如木既剋土。而反侮金之類)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如金既剋木。

而土反麥木之類)侮反受邪(始於侮彼求勝終則已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畏。謂剋制也。五行之氣。必有所畏憚。乃能守位。即六微旨大論承製之義)

白話文:

五運行大論

鹹味傷血。甘味能克鹹味(這是指北方水氣過盛而致病,需用中央土氣來調和)。

五行之氣交替運作,各有先後順序(應運而生的氣)。如果五行之氣不在其應有的位置,就會成為邪氣(例如木氣在火位,金氣在木位);如果五行之氣在其應有的位置,就是正氣(本位)。氣互相滋養則平和(子氣在母氣位,母氣在子位);氣互相剋制則嚴重(剋制對方與被對方剋制)。氣過盛就會剋制它所剋制的,而侮辱它所不剋制的(例如木剋土,卻反過來侮辱金)。氣不足則被它所不剋制的侮辱和乘虛而入,而它所剋制的反而輕視它(例如金剋木,土卻反過來滋養木)。侮辱別人反而招致邪氣(開始侮辱對方以求勝,最終卻反被對方所傷)。侮辱別人而受邪氣侵襲比畏懼少(畏懼,指的是剋制。五行之氣,必須有所畏懼和顧忌,才能保持其正常的位置,這與六微旨大論的旨意相承)。

2. 六微旨大論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六氣各專一令。專令者常太過。故各有所承。以制其太過。不使亢甚為害也)亢則害。承乃制(六氣亢甚而過其常。則必害作。承氣乃生於下。

制之使不過也)制則生化(言有所制。則無亢害而生生化化○舊作制生則化)外列盛衰(即損益彰矣之意)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若一於亢害。必致於敗亂。而生化之原。由此大病矣)非其位則邪(歲不與本長逢會)當其位則正(如下文木運臨卯)邪則變甚正則微,木運臨卯(丁卯歲)火運臨午(戊午歲)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歲)金運臨酉(乙酉歲)水運臨子(丙子歲)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天干之化運。

與地支之主歲相合。為歲會。氣平者。物生脈應。無先後也)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丑己未歲上。謂司天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戊寅戊申)少陰(戊子戊午)金運之歲。上見陽明(乙卯乙酉)木運之歲。上見厥陰(丁巳丁亥)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丙辰丙戌)天與之會也。

故曰天符(司天與運氣符會○以上己丑己未戊午乙酉。乃天符歲會相同。又為太乙天符。即天元紀所謂三合為治。一者天會二者歲會三者運會是也)

白話文:

在相火(人體內一種溫煦的火)之下,有水氣承接著它;在水位之下,有土氣承接著它;在土位之下,有風氣承接著它;在風位之下,有金氣承接著它;在金位之下,有火氣承接著它;在君火(心火)之下,有陰精(精華物質)承接著它。(這六種氣各自專司一個時令,但專司時令的氣常常會過於強盛,所以需要其他的氣來承接它,以抑制它過於強盛,避免產生危害。)

如果氣太過強盛就會產生危害,而承接的氣則能起到制約的作用。(六氣如果太過強盛而超過正常範圍,就一定會產生危害,而承接的氣則是由下而生,用來制約它,使其不會過分。)

有了制約,就能產生變化和化生。(說明有了制約,就不會產生過盛的危害,就能夠正常地生長和變化。舊的版本是“制生則化”,現在改正為“制則生化”)

外在會顯現盛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損害和增益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如果氣過於強盛而產生危害,就會導致敗亂,生化之源也會因此而出現大病。(如果執著於氣的過盛危害,一定會導致敗亂,而生化之源也會因此出現大病)

如果氣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就會出現邪氣(譬如說,歲運的氣與它本該相應的五行之氣不相逢會合)。如果氣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就是正氣(例如下文的木運臨卯)。

邪氣會使病變加重,正氣則使病變減輕。木運之年臨卯(例如丁卯年),火運之年臨午(例如戊午年),土運之年臨四季(例如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金運之年臨酉(例如乙酉年),水運之年臨子(例如丙子年),這些都稱為歲會,是氣平穩的狀態。(天干的運氣與地支的主歲相合,就是歲會。氣平穩的狀態,萬物會正常生長,脈象也會正常相應,沒有先後之分。)

土運之年,天上會出現太陰之氣(例如己丑、己未年,太陰之氣是司天之氣)。火運之年,天上會出現少陽之氣(例如戊寅、戊申年)或少陰之氣(例如戊子、戊午年)。金運之年,天上會出現陽明之氣(例如乙卯、乙酉年)。木運之年,天上會出現厥陰之氣(例如丁巳、丁亥年)。水運之年,天上會出現太陽之氣(例如丙辰、丙戌年)。這是天時和運氣的會合,所以叫做天符。(司天之氣與運氣相符合。以上所說的己丑、己未、戊午、乙酉年,都是天符歲會相同,又叫做太乙天符,也就是天元紀年法中所說的“三合為治”,一者是天會,二者是歲會,三者是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