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8)
續刻 (8)
1. 病能論
人病胃脘癰者,當候胃脈。沉細者,氣逆(陽明多氣多血,脈當洪大,若見沉細,氣逆於常也),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胃氣逆而人迎盛,所謂人迎三盛,病在陽明是也)。人迎者,胃脈也(謂結喉旁動脈,今作左手關前脈)。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有病怒狂者,名曰陽厥。治之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寒而鎮重,故下氣速。又怒為肝志,是木欲,實金當平之也)。
有病身熱懈惰(濕熱傷筋),汗出如浴(熱蒸於肌膚),惡風少氣(衛虛),病名曰酒風(即風論中所云漏風也)。以澤瀉、術各十分,麋衘五分,合以三指撮(約其數為煎劑),為後飯(澤瀉滲利濕熱,白朮燥濕止汗,麋衘即薇衘,一名無心草,一名吳風草,苦平微寒,治風濕)。
白話文:
胃脘癰
如果有人得了胃脘癰這種病,應該先診察他的胃脈。如果胃脈呈現沉細的現象,表示體內氣機逆亂(陽明經脈的氣血通常旺盛,脈象應該是洪大有力的,如果出現沉細的脈象,就表示氣機運行有異)。氣機逆亂的人,人迎脈會非常旺盛。人迎脈非常旺盛就表示體內有熱(這是因為胃氣逆亂導致人迎脈旺盛,也就是所謂的人迎脈比正常強盛三倍,病位在陽明經)。人迎脈就是胃經的脈象(指的是頸部喉結旁邊的動脈,現在指的是左手關脈之前的脈)。如果人迎脈逆亂又旺盛,就表示熱邪積聚在胃部出口而無法散開,所以胃脘才會形成癰腫。
陽厥
如果有人發病後出現暴怒狂躁的症狀,這叫做陽厥。治療方法是減少他的飲食,這樣病就會好了。因為食物進入體內後會滋養陰氣,而陰氣又會助長陽氣,所以減少飲食就可以讓病好轉。可以讓他服用以生鐵屑溶解在水中製成的飲品。因為生鐵屑有快速使氣下行的作用(因為鐵是寒性的且質地重,所以能快速使氣下行。另外,怒屬於肝的情志,肝屬木,用金來克制木,就可以平息怒氣)。
酒風
如果有人發病後出現身體發熱、疲倦無力(這是因為濕熱損傷筋骨)、出汗像洗澡一樣(這是因為熱邪蒸騰在皮膚表面)、怕風且氣短(這是因為衛氣虛弱),這種病叫做酒風(也就是風論中所說的漏風)。可以用澤瀉、白朮各十分,薇銜五分,混合起來煎煮服用(大約是煎藥的劑量)。在飯後服用。(澤瀉可以滲濕利熱,白朮可以燥濕止汗,薇銜又名無心草、吳風草,味苦性平微寒,可以治療風濕)。
2. 奇病論
人有重身(懷孕)九月而喑。(失音)胞之絡脈絕也(為胎阻絕),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系。根系也)無治也,當十月復(十月子生,少陰之脈通則言復矣)。
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名曰息積(喘粗息難也),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病不在經。故不可刺),積(累也)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導引以開其滯。藥餌以利其氣。所以然者治之不易)。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凡身之骨髓皆是),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寒氣逆於上)。
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五味之氣上溢),名曰脾癉(熱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傳為消渴(飲水善消。而渴不已),治之以蘭。(香草)除陳氣也。
有病口苦者。名為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膽脈挾咽),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日月。膽俞左右各兩穴○吳注作膽噓氣上溢凡謀慮不決者必噓出其氣之意。)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拒也),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細如髮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陰(日數十溲脈細。是脾氣不足),其盛在胃(人迎三盛病在陽明也),頗在肺(喘息氣逆),病名曰厥。(逆也)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如上文),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表裡相為違逆),亦正死明矣。
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舊作巔。吳注改癲)。
白話文:
奇病論
有人懷孕九個月卻突然失聲,這是因為胎兒阻礙了胞絡的脈絡。胞絡的脈絡連接著腎臟的少陰經脈,並貫通到舌根,所以不能說話。這種情況無法治療,等到十個月孩子出生後,少陰經脈暢通,就能恢復說話了。
有人脅肋下脹滿,氣往上逆,兩三歲都這樣,稱為「息積」,就是呼吸困難。這種情況不妨礙吃飯,不能用針灸治療,因為喘氣的人忌諱用灸,恐怕會助長火邪。病不在經絡上,所以也不能用針刺。這種病需要用導引和服藥的方式治療,單獨用藥效果不好。這是因為這種病不容易治療。
有人頭痛,持續幾年都不好,這應該是有所觸犯。寒氣深入骨髓,骨髓以腦為主,腦氣逆亂所以導致頭痛,牙齒也會痛,這種病稱為「厥逆」,是寒氣往上逆行的緣故。
有人覺得嘴裡是甜的,這是因為五臟之氣上溢所致,稱為「脾癉」,意思是脾熱。五味進入口中後,會藏在胃裡,脾臟負責將食物精華輸送到全身,津液也儲存在脾臟中,所以會覺得嘴裡是甜的。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過食肥甘厚膩的食物所導致,這種人一定經常吃甜美又油膩的食物。肥膩會使人體內發熱,甜食會使人腹中脹滿,所以氣往上溢,傳導而變成消渴症,就是喝很多水,但還是覺得口渴。治療可以用蘭草這種香草來去除體內積滯的氣。
有人覺得嘴裡是苦的,稱為「膽癉」,意思是膽熱。肝臟是身體重要的將軍,決策取決於膽,咽喉是膽的使者。這種人常常思慮過多又難以決斷,導致膽氣虛弱,氣往上溢,所以覺得嘴裡是苦的。治療可以用膽的募穴和俞穴。
有人小便頻繁,一天要小便數十次,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如果身體熱得像炭火,脖子和肩膀感覺僵硬,人迎穴的脈搏跳動急促,呼吸急促,氣往上逆,這是身體有餘的表現。太陰經的脈象細得像頭髮一樣,這是虛弱的表現,是脾氣虛弱。這種病的盛狀表現在胃,稍稍表現在肺,這種病稱為「厥」,就是氣逆,無法醫治。這就是所謂的「得五有餘,二不足」。外在有五種有餘的表現,內在有兩種不足的表現,這種身體的表裡不協調,明顯是死亡之兆。
有人天生就患有癲癇病,這種病稱為「胎病」,是因為在母親腹中的時候,母親受到巨大的驚嚇,導致氣往上衝而不向下,精氣同時停留在體內,所以孩子出生後就得了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