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六 (3)
卷六 (3)
1. 傷寒溫病熱病說
傷寒以病因而為病名者也。溫病熱病。以天時與病形而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於感寒。或者通以傷寒稱之。夫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有惡風惡寒之症者。因風寒在表表氣受傷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達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
故無惡風惡寒之症。其有惡風惡寒之症者。重有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傷寒汗下不愈而經者亦溫病也溫病之脈行在諸經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白話文:
傷寒這種疾病,是用病因來命名的。而溫病和熱病,則是用發病時的天氣和疾病表現來命名的。這三種病其實都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有時候會統稱為傷寒。
所謂的傷寒,通常發生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寒邪停留在身體表面,阻塞了皮膚的毛孔,會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風寒侵襲體表,導致體表的氣受到損傷。溫病和熱病,則是在天氣溫熱的時候發病,體內鬱積的熱由內向外散發,也會阻塞皮膚的毛孔,但因為沒有寒邪在體表,所以不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如果出現了怕風怕冷的症狀,那就是因為又受到了新的風寒侵襲,導致體表的氣也受到損傷。
傷寒沒有透過發汗或瀉下的方式治好,病程延續下去,也會變成溫病。溫病的脈象會隨著經絡的循行而變化,所以要依照脈象所在的經絡來判斷。
2. 大頭瘟
大頭瘟者,足陽明邪熱太甚,恣實少陽相火而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取之。濕熱為腫,火盛則痛。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以先出為主病也。治之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況頭乃空虛之部分,邪著空虛,無所不至。
治法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用藥性味俱緩,更緩服,以浸漬無形之邪也。後急者,謂緩劑已瀉,邪入於中,是到陰部染於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則損陰也。此卻為客邪當急去之也。假令少陽陽明為病,少陽為邪,出於耳前後也;陽明為邪者,首大腫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過,煎湯少少不住服,或劑畢,再用大黃煨,鼠黏子炒香,煎成去滓,納芒硝,俱各等分,亦時時呷之,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依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氣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太陽行經,羌活、防風之類。
白話文:
所謂的「大頭瘟」,是足陽明經的邪熱過於旺盛,助長了少陽經的相火而導致發作。這種病多發生在少陽經,有時也在陽明經,也可能傳到太陽經。要看腫脹的部位在哪個經絡,就循著那個經絡來治療。濕熱會導致腫脹,火熱旺盛則會疼痛。這個邪氣表現在頭部,多在兩耳前後,最先出現的部位是主要的病灶。治療這種病不宜用藥太快,太快反而會超過病情的發展,就像是「上熱還沒清除,中寒又產生」的情況。何況頭部是個空虛的部位,邪氣侵入空虛的地方,哪裡都可能跑到。
治療方法應該先緩後急。所謂的「先緩」,是指用藥的藥性和味道都比較緩和,並且慢慢地服用,用來慢慢浸潤清除無形的邪氣。所謂的「後急」,是指緩慢的藥劑已經發揮作用,邪氣深入到體內,進入到陰部,侵襲到有形質的部位,如果不趕快去除,就會損傷陰氣。這時針對已經成為客邪的病,就應當迅速去除。假如少陽經或陽明經發病,少陽經發病,邪氣會出現在耳朵前後;陽明經發病,則會出現頭部腫大。先用黃芩、黃連、甘草一起炒過,煎湯後少量多次慢慢服用,或者服完一劑後,再用煨過的大黃、炒香的鼠黏子,煎好後去渣,加入芒硝,這三種藥材都用等份,也時時少量服用。等到出現輕微的腹瀉,邪氣消退時,就只服用先前的藥方。如果還沒有痊癒,就再次依照前面的順序服用,直到出現大便暢通,邪氣就會停止。如果陽明經發病出現口渴,就加入石膏;少陽經發病出現口渴,就加入栝蔞根。陽明經運行的路線,可以用升麻、芍藥、葛根來引導;太陽經運行的路線,可以用羌活、防風之類的藥材來引導。
3. 暑風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暑濕,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暍合病,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後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暍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按金匱中,熱中暍皆暑病之稱,而病有不同。潔古曰:中暑者陰症,中熱者陽症。以中暑由任性納涼,陽氣為陰邪所遏,其病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身形拘急痠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熱由日中勞役,身冒暑熱,頭痛壯熱,大渴引飲,煩躁汗泄,懶動,及腹痛水瀉噁心,此熱傷(氣,肺與大腸受之,宜涼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風,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風,脾土受邪,不可以風藥誤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時令之火,鬱極於內,不得伸越所致。入門曰:暑厥,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也。
白話文:
中暑突然昏倒,沒有知覺,這就叫做暑風。大致上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
實證的暑風是痰引起的。平常就累積很多痰,充滿在經絡中,一旦受到暑濕的侵襲,痰阻礙了氣的運行,就會突然昏倒、流口水,這是濕邪和暑邪合併的重症,病情非常嚴重。應該先用催吐的方式排出痰,然後再清除暑邪,這樣還比較容易處理。
虛證的暑風是陽氣虛弱引起的。平常陽氣就衰弱不振,陰寒之氣長期存在,一旦受到盛暑的侵襲,邪氣侵入虛弱的身體,這是濕邪和暑邪引起的病,但原因是身體虛寒。應該用溫補陽氣的藥,同時兼顧清除暑邪,這種情況最難處理。
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熱中和暍都是暑病的名稱,但是病症不同。金元時期的醫家張元素說:中暑屬於陰證,中熱屬於陽證。中暑是因為貪圖涼快,讓陽氣被陰邪所抑制,發病時會發熱、頭痛、怕冷、沒有汗(身體僵硬痠痛,應該用解表的藥配合清暑的藥)。中熱是因為在大太陽下勞動,身體曝曬在暑熱之中,出現頭痛發燒、非常口渴想喝水、煩躁不安、大量出汗、不想動、腹痛水瀉、噁心等症狀,這是熱邪傷到氣,肺和大腸受到影響,應該用清涼解毒的藥。
現在把突然昏倒、手腳抽搐的症狀稱為暑風,這是因為夏天火氣旺盛,灼傷肺金,導致肝木過旺產生風邪,脾土也受到邪氣的影響,不能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來治療。手腳冰冷稱為暑厥,大概是因為時令的火氣鬱積在體內,無法向外疏散所導致。《醫學入門》說:暑厥就是暑暍病合併手腳冰冷。
4. 嘔吐噦
靈樞口問篇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肺主為噦。取手太陰(太淵)足少陰。(俞府石關)
嘔即吐之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曰噫。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呃呃連聲曰噦。今以呃逆名之。中焦呃逆。其聲輕而短。水穀為病也。下焦呃逆其聲惡而長。虛邪相搏也。
白話文:
岐伯說,食物進入胃,胃氣會向上輸送至肺。現在因為有舊的寒氣與新吃進的食物之氣,一起回到胃裡。新舊之氣互相混亂,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氣就相互逆行,又從胃中出來,所以產生了噦。肺主導噦的發生,可以針刺手太陰經的太淵穴和足少陰經的俞府穴、石關穴來治療。
嘔和吐都是相似的,但只有嘔的動作卻沒有吐出東西,就叫做嘔;嘔的同時吐出東西,就叫做吐。腹脹且打嗝叫做噫,噫是吃飽後休息時的氣息,也就是打嗝。呃呃連聲叫做噦,現在稱之為呃逆。中焦的呃逆,聲音比較輕而短,是由於水穀消化不良所引起的疾病。下焦的呃逆,聲音比較低沉而長,是虛邪互相搏擊所造成的。
5. 噎隔
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飲雖可入。食不能下。隔枯在下胸臆痞悶。食雖可入。至胃復出。或食下而眼白口開。氣不能順。或食入而當心刺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
五隔五噎由喜怒太過。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胃膈者。則為五隔。(思憂喜怒悲)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宜調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則病無由作矣。
按七情所傷。痰與氣搏。故食不下若瘀血阻礙。則食下作痛。或反胃而吐出。總由脾胃虛傷。血液枯槁。不能運化五穀。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
白話文:
噎病,如果病在上方,會感到咽喉堵塞,喝水可以進去,但食物卻無法吞嚥。如果病在下方,則會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食物雖然可以吞下,但到了胃裡又會吐出來。有時,食物吞下後會出現眼睛翻白、嘴巴張開,氣息不順的狀況;有時,食物吞下後會感到心口刺痛,過一會兒又吐出來,吐出後疼痛才會停止。
五種噎和五種隔的發生,都是因為過度喜怒,七情傷害了脾胃,導致氣鬱而生痰,痰與氣互相搏擊,氣向上升而不下降,飲食就無法順利吞嚥。如果堵在咽喉,就形成五種噎;如果結在胃膈之間,就形成五種隔。(憂愁、思慮、喜悅、憤怒、悲傷)這些病症會讓人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噁心想吐,噎住,妨礙飲食。治療方法應該要調和陰陽,化痰、降氣,使陰陽平衡,氣順暢,痰下降,這樣疾病自然就不會產生了。
依照七情所造成的傷害來看,痰與氣互相搏擊,所以食物無法吞下;如果是因為瘀血阻礙,則會吞嚥時感到疼痛,或者反胃吐出來。總之,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受損,血液枯竭,無法運化五穀,使得膈間生病,所以統稱為膈病。
6. 虛癆
積虛成損。積損成癆。經年不愈。謂之久虛。有五勞六極七傷之分。五勞應五臟。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力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矜持志節則勞腎。六極應六腑。血極則面枯發落。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爪黯甲痛。肉極則體瘦肉削。倦怠嗜臥。氣極則喘嗽少氣皮枯毛焦。
骨極則面垢齒浮腰痠脊痛。精極則目暗耳鳴。遺溺莖弱。七傷者。推原勞極之由。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勞思慮傷心腎。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氣衰火旺蒸疰日久。則癆生焉。
癆瘵既久。元氣必傷。熱毒痰瘀變幻生蟲。在肝為毛蟲。食人筋膜在心為羽蟲。食人血脈在脾為裸蟲。食人肌肉。在肺為介蟲。食人膚膏。在腎為鱗蟲。食人骨髓。其症蒸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疼。臥不能寐。或面色㿠白。或兩頰時紅。常懷忿怒。
夢與鬼交。若蟲蝕肺系。咯血吐痰。喉瘡聲啞。思食無厭。皮枯毛落。良可悲憫。惟補虛扶元。殺蟲以絕其根。縱不獲生。可絕其傳疰也,驗病法。用乳香焚熏病者之手。令其仰掌以帛覆之。熏之良久。手背生毛。長至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則難。青黑者死。若熏之良久無毛者。
非傳屍也
初服,黑虎丹,下諸癆蟲。從大便中出。
真牛黃。阿魏(各一錢)真雷丸。南木香(各五錢)雄雞肫皮(洗淨炙乾二錢)共研細末。用使君子(去殼)研末二兩。加前藥七錢。將飛羅白麵打糊丸如梧子大聽用。
次服,小紅丸
錦紋大黃(為末一兩)加前藥末七錢。煉蜜丸如黍米大。外用硃砂為衣。聽用。
三服,打蟲化積丸
大黃(為末五兩五錢)檳榔(三兩)黑醜(頭末三兩五錢),用麵糊丸如梧子大。聽用。
初服起。於四更時。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壯盛者服二錢五分虛弱者服二錢。二次五更時服小紅丸。白糖水化吞。如壯盛者服四十丸。虛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積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壯盛者服三錢五分。虛弱者服三錢。蟲下為驗。視其蟲黃白者治。青黑者不治。如無蟲。過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常服地黃丸補其血氣。如服後瀉不止者。宜服異功散。
白話文:
長期虛弱會導致身體機能受損,而持續的損傷會形成勞損。這種情況如果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就稱為久虛。久虛又可分為五勞、六極和七傷。
五勞對應五臟:過度運用心力、費心謀慮會傷肝;過度思慮會傷脾;為未發生的事情憂慮會傷肺;過度堅持原則會傷腎。
六極對應六腑:血耗盡會導致面色枯槁、頭髮脫落、健忘;筋耗盡會導致肌肉痙攣、抽筋、指甲黯淡疼痛;肌肉耗盡會導致身體消瘦、疲倦嗜睡;氣耗盡會導致氣喘咳嗽、呼吸短促、皮膚乾燥、毛髮枯焦;骨頭耗盡會導致面部污垢、牙齒鬆動、腰痠背痛;精液耗盡會導致視力模糊、耳鳴、遺尿、陽痿。
七傷是探究勞損的根本原因,例如: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久臥會傷氣、久坐會傷肉、久站會傷骨、久走會傷筋、過度性生活和思慮會傷心腎。心臟主管血液,腎臟主管精液,當精液耗盡、血液枯竭,氣血衰弱,虛火旺盛,長時間如此就會產生勞損。
勞損疾病久了,元氣必定會受損,熱毒、痰瘀會變化產生蟲,這些蟲在肝臟是毛蟲,會侵蝕人的筋膜;在心臟是羽蟲,會侵蝕人的血脈;在脾臟是裸蟲,會侵蝕人的肌肉;在肺臟是介蟲,會侵蝕人的皮膚;在腎臟是鱗蟲,會侵蝕人的骨髓。其症狀有發熱、咳嗽、胸悶背痛、視力模糊、四肢無力、腰膝痠痛、失眠,或者面色蒼白、雙頰時紅、容易憤怒,夢中與鬼交媾。如果蟲蝕肺部,會出現咯血吐痰、喉嚨潰瘍、聲音沙啞、食慾旺盛但吃不飽、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實在令人悲憫。治療方法應該以補虛扶元氣、殺蟲來根除病因,即使無法治癒,也能避免傳染給他人。
驗病的方法是:用乳香燃燒的煙熏病人的手掌,使其手心向上,用布蓋住手掌,熏一段時間,如果手背長出約一寸長的毛,呈現白色或黃色,表示可以治療;如果呈現紅色,就難以治療;如果呈現青黑色,就表示病入膏肓,即將死亡。如果熏了很久都沒有長毛,就不是傳染性疾病。
初期服用黑虎丹,可以驅除各種勞損蟲,這些蟲會從大便中排出。
黑虎丹的藥材配方是:真牛黃、阿魏(各一錢),真雷丸、南木香(各五錢),雄雞胗皮(洗淨烤乾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研磨成末的使君子(去殼)二兩,與之前的藥末七錢混合,再用麵粉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其次服用小紅丸。
小紅丸的藥材配方是:錦紋大黃(研磨成末一兩),加入之前黑虎丹的藥末七錢,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小米粒大小的藥丸,外層包裹硃砂。
再次服用打蟲化積丸。
打蟲化積丸的藥材配方是:大黃(研磨成末五兩五錢),檳榔(三兩),黑丑(研磨成末三兩五錢),用麵粉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第一次服藥,在半夜四更時,用砂糖水送服黑虎丹,如果身體健壯的人服用二錢五分,虛弱的人服用二錢。第二次在五更時服用小紅丸,用白糖水送服,如果身體健壯的人服用四十丸,虛弱的人服用三十五丸。第三次在天亮時服用打蟲化積丸,用片糖化水送服,如果身體健壯的人服用三錢五分,虛弱的人服用三錢。觀察排出的大便,如果排出黃白色的蟲,表示可以治療;如果排出青黑色的蟲,表示無法治療。如果沒有蟲排出,過兩三天再服用一次。達到治療效果後,平時可服用地黃丸來補養氣血。如果服藥後腹瀉不止,應服用異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