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2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7)

1. 素問調經論

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厥氣,寒厥之氣也;寒留中焦,陽氣乃去,故經脈凝滯;此明陰盛生內寒內傷症也)。

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凡刺必用其形之長短、肥瘦、大小為法;又當因天之四時寒暑溫涼消息;多少者,如以月生死為痏數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頸項,夏俞在胸脅,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

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因病人之吸氣而入針)。針與氣俱內(氣內,則神人不欲亂其真也),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候病人之呼氣而出針),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為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行上文之法;又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針,則大邪之氣屈伏,真氣亦無攢也)。

補虛奈何?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針下氣實,則真氣聚而不散也)。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方其氣至而針下實,當即候吸出針也)。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熱,針下之氣熱也)。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追而濟之,是補法)。

五臟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臟腑相為表裡,故為十二經;經絡各生支節,故為三百六十五節;氣脈貫通,故皆合於五臟。其間各生虛實,則病有所在;調之之義如下文)。

病在脈,調之血(脈者,血之府)。 病在血,調之絡(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故血病者,當調絡也)。 病在氣,調之衛(衛主陽氣)。 病在肉,調之分肉(隨所在而取於分肉之間)。 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燔針者,內針之後以火燔之暖;淬針者,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結,非此不可,今名火針,即此。藥熨者,以辛熱之藥熨而散之。病有淺深,故用分微甚耳)。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濕痹為患,當取足太陽之申脈)。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病不在經而在絡,當刺絡脈也)。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刺大經也)。 必謹察其九候(諸經之九候)。針道備矣。

白話文:

素問調經論

經脈凝滯不通,是因為氣血運行受阻。脈象盛大而澀滯,是因為體內寒邪凝結,陽氣被困於中焦,導致經脈阻塞。這是陰盛導致內寒內傷的表現。陰陽並行,氣血也相隨。疾病形成後,如何用針灸治療呢?針灸取穴於經脈循行路線,從營氣中取血,從衛氣中取氣,以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針灸的深度和角度,要根據季節、體質(胖瘦高矮)和病情的不同而調整。例如,不同季節的穴位位置也不同,春在頸項,夏在胸脅,秋在肩背,冬在腰股。氣血失調導致疾病,陰陽失衡則需調整。

治療實證,需瀉其盛氣。用針刺時,應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針隨氣行,如同打開門戶,暢通氣血。在病人呼氣時出針,這樣才能避免損傷精氣,邪氣得以排出,如同疏通道路。這是大瀉之法,能使邪氣迅速排出。

治療虛證,需補益真氣。持針不要停頓,要穩定心神,配合呼吸進出針。如果針下氣血阻滯,真氣鬱結不散,則應及時出針。氣至時進針,氣出時出針,避免熱邪內留,阻塞經絡,使邪氣散佈,精氣得以保存。調整氣血,要掌握時機,近處的氣血先調,然後遠處的氣血才能得到調理,這就是所謂的“追”。

五臟與六腑表裡相合,經絡遍佈全身,臟腑經絡都會出現虛實,疾病的部位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疾病在脈,則調血;疾病在血,則調絡;疾病在氣,則調衛;疾病在肌肉,則調其分肉;疾病在筋,則用燔針劫刺;疾病在骨,則用骨淬針或藥物熨敷。淺層疾病用細針,深層疾病用粗針。

若不知疼痛部位,可從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入手;如果身體有疼痛,但九候診斷無異常,則可使用繆刺法;如果左側疼痛,而右側脈象異常,則應使用大針刺大經。一定要仔細觀察九候,才能做到針灸治療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