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6)

1. 素問調經論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邪未入藏,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志有餘,則瀉然谷血者;(血,出血也)不足,則補其復溜。(皆足少陰經穴)刺未並者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即其邪居之所取之,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氣血以並。

(陰陽不和自為並一也。)陰陽相傾,(傾傾陷也。)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氣不相營合也。)血並於陰,(是為重陰。)氣並於陽。(是為重陽)故為驚狂。(病癲狂也。)血並於陽,(表寒)氣並於陰,(裡寒)乃為炅(炯同)中。(熱中也)血並於上。

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為陰並於鬲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為陽,並於鬲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血並於下,則陰氣不升;氣並於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此言血氣並病之由也。)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言氣並於陽血並於陰也。)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絡)之與孫絡,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無陽則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夫陰與陽,皆有俞會。(經穴有俞有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膚虛浮不收斂也。)肌肉堅緊,榮血澀,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言語輕小曰聶。足弱不能行曰闢。))陰之生實者,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湊之也。)故曰實矣。陰之生虛者,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此內傷之生虛也。若飲食過度留滯不消雖亦內傷。此為虛中挾實也。)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義如下文。)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此明陽虛則外寒也。)有所勞倦,形(陰)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此明陰虛生內熱也)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上焦之氣。主陽分也。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此明陽盛則外熱外感症也。)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泣。

白話文:

素問調經論

血氣未調和,五臟安穩,骨節卻有活動(邪氣尚未侵入臟腑,僅停留在骨骼表面,所以只有骨節間有跳動的現象)。精神充沛,則會排出經血;精神不足,則需補充足少陰經的復溜穴(這都是足少陰經的穴位)。刺絡放血時,要準確地找到穴位,不可傷及經脈,這樣邪氣才能自行消散(找到邪氣聚集的地方進行治療,不傷經脈,邪氣就能自行離去)。氣血調和,(陰陽不調和才會導致氣血並亂)。陰陽失衡,(傾,指傾斜、陷落)。衛氣紊亂,經脈逆行,氣血離散,出現虛實不均的現象(氣血不能互相滋養)。血聚集於陰,(這是陰盛),氣聚集於陽,(這是陽盛),就會導致驚狂。(指癲癇狂躁)。血聚集於陽,(表面寒冷),氣聚集於陰,(內部寒冷),就會導致熱病。(指內熱)。血聚集在上,氣聚集在下,則會心煩意亂易怒。(血屬陰,聚集在上焦,陰邪就會壓抑心神,所以心煩意亂;氣屬陽,聚集在下焦,則肝火上升,所以易怒)。血聚集在下,氣聚集在上,則會神志紊亂健忘。(血聚集在下,則陰氣不能上升;氣聚集在上,則陽氣不能下降,陰陽離散,所以神志紊亂,容易健忘)。血氣喜溫惡寒,寒冷則血液凝滯不能流動,溫暖則血液流通而消散。(這是說明氣血並病的原因)。所以,氣聚集則血虛,血聚集則氣虛。(指氣聚集於陽,血聚集於陰)。有則為實,無則為虛,所以氣聚集則無血,血聚集則無氣,血氣失調,所以虛弱。絡脈與孫脈,都輸注於經脈,血氣調和,則為實證。血氣都向上走,則會導致大厥,大厥則暴亡。(沒有陽氣則會死亡)。氣能恢復則生,不能恢復則死。陰陽都有輸注和匯合的穴位。(經脈有俞穴和會穴)。陽氣注於陰,陰滿溢於外,陰陽調和,充盈形體,九候(九種診斷方法)都一樣,稱為平人。邪氣的產生,或者源於陰,或者源於陽。源於陽的,是風雨寒暑所致;源於陰的,是飲食起居所致。陰陽失調,喜怒過度,風雨侵襲,會先侵犯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孫脈充盈,則傳入絡脈,絡脈充盈,則傳入大經脈。血氣與邪氣同時侵犯於肌膚之間,脈象堅實有力,所以稱為實證。實證表現為外堅充實,不能按壓,按壓則疼痛。寒濕侵襲人體,皮膚鬆弛(肌膚虛浮不收斂),肌肉僵硬,血液凝滯,衛氣不足,所以稱為虛證。虛證表現為身體軟弱無力,氣不足,按壓則能感到溫暖,所以很快就能好轉,也不痛。(言語輕微,肢體無力)。陰氣實證,是喜怒不節,則陰氣逆上,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上衝。(上衝)。所以稱為實證。陰虛,喜則氣下降,悲則氣消散,消散則脈虛弱無力,因受寒、飲食不當,寒氣充盈,則血液凝滯,氣血耗損,所以稱為虛證。(這是內傷引起的虛證,如果飲食過度,停滯不化,也是內傷,這是虛證夾雜實證)。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意思如同下文)。陽氣受氣於上焦,溫養皮膚肌肉,現在寒邪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邪獨留於外,所以寒慄。(說明陽虛則外寒)。勞累過度,陰氣衰少,胃氣不足,上焦不通,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內熱。(說明陰虛則內熱)。上焦不通暢,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能宣洩,所以外熱。(上焦之氣主陽分,所以外感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積無處宣洩而導致外熱,這是陽盛則外熱,外感證)。厥氣逆上,寒邪積聚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消散,寒邪獨留,則血液凝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