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中風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浮而緩。浮表示為風。緩表示虛。營脈緩表示出血,衛脈緩表示中風。邪氣侵犯經絡,脈就虛弱。邪氣不去,有時在左,有時在右。邪氣反而緩慢,正氣就急促。正氣吸引邪氣,邪氣運行不順暢。邪氣在絡脈,肌膚就無知覺。邪氣在經脈,就沉重無力。邪氣進入臟腑,就神志不清。邪氣進入臟器,就難以言語。流口水,寸口脈搏浮而緊。緊表示寒。

浮則為風。寒風相搏。邪在皮膚。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金匱原文從醫宗金鑑)

白話文:

如果邪氣浮在體表,則為風證。寒邪與風邪搏擊,邪氣在皮膚上,則身體瘙癢,並且出現疹子。心氣不足,邪氣侵入身體內部,則胸部滿悶,氣短。

喻嘉言曰。傷寒症太陽經之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風之風。乃人身自有之風。平素蘊蓄。而一旦內出者也。素問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可見真中風之病。乃人之數擾其陽所致。數擾其陽惟房室一事為最。房室過勤。縱陰不走而陽氣則已動。動而不已。

白話文:

喻嘉言說,傷寒症雜經中的中風,是指風、寒、暑、濕等邪氣從外而入侵襲人體而產生的疾病。真正意義上的中風,是人體自有之風,平素蘊藏在體內,一旦發作,就會在體內顯現出來。素問中說「陽氣的運行就像天地之間的疾風」,可見真正的中風之病,是人體陽氣被擾亂所導致的。而擾亂陽氣最嚴重的事情,就是房事。房事過於頻繁,就會讓陰氣不順暢,而陽氣就會被擾動。陽氣一旦被擾動,就會持續不斷地擾動下去。

必漸積於空郄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癉。舌或微蹇風信已至。而擾其陽者方未已。一旦乘虛橫發。與大塊噫氣。林木振響黃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無少異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醫方引風寒暑濕之風為治一誤再誤。外風入而與內風交煽。任憑軀偉體堅。經年不能少減。

白話文:

風邪會漸漸積聚在虛空脆弱的地方,而手部會輕微麻痹,腳部可能會輕微地發麻,舌頭也可能有些僵硬;風邪已經到達,而擾亂人體陽氣的情況還沒有結束,一旦趁虛而入,橫衝直撞,與天地間的強烈氣流結合,林木枝葉搖曳振動,黃沙漫天飛舞,白浪翻騰,海浪洶湧,景象與自然間的強烈風暴沒有什麼不同。那麼,這個人怎能不突然倒下呢?等到這個人倒下後,世俗的醫生才開始用治療風寒暑濕的方法來治療,一錯再錯,外來的風邪進入體內,與體內的風邪互相煽動,即使是身體壯碩、體格強健的人,經過一年也無法減輕病情。

而成廢人者比比。甚有不旬日而告斃矣。可勝悲哉。大法風既自內而生。還須自內而熄欲自內而熄。何物是熄風之藥。養血乎。風亦與之俱養補氣乎。風亦與之俱補。實腠理乎。風亦與之俱實。將何所取耶養血補氣。自不可少。而實腠理之藥。斷不可用進而求之於法。然後不患於無藥也。

白話文:

因為中風而變成廢人的有很多,甚至有不到十天就死亡的。真是令人悲哀。大法風既然是從內而生,就必須從內而熄滅。想要從內而熄滅,什麼是熄風的藥呢?是養血嗎?風氣也會跟著養起來;是補氣嗎?風氣也會跟著補起來;是實腠理嗎?風氣也會跟著實起來。那該怎麼辦呢?養血補氣固然不可少,但實腠理的藥斷不可使用。進一步從法中探求,就不必擔心沒有藥了。

蓋天地間之風得雨則熄。所以素問又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以雨治風。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內風之人。腠理斷不可實。實則汗不能出也。氣血不可不補。虛則不足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氣足以拒風於腠理之間。務如大病退後之人。飲湯則汗。食粥則汗。如此旬日以聽風之自熄然後為當其妙全在助陽而通血脈。

白話文:

天地間的風遇到雨就會停止。因此《素問》說:陽氣的汗,用天地雨水為其名稱,以風治風,雖然沒有說治療,但治療方法就在其中。因此,對於患有內風之人,應特別注意身體的毛孔不能過於飽滿,否則汗水不能排出。同時,氣血也不可過於虛弱,否則不足以供應汗液的產生。治療時,應使元氣充足,以防止風邪侵犯肌膚。患者可參考大病之後的病人,喝水即可出汗,吃粥也會出汗。如此過十天左右,等待風自然減輕後,治療纔算完成。其中的奧妙完全在於幫助陽氣並疏通血脈。

不取驅風散邪為義。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干。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以治內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積累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中風病多見於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

白話文:

「不取驅風散邪為義」強調治療中風病,不應只侷限於驅風散邪。

「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干」指中風病的治療與輕薄的藥物無關,必須使用較強勁的藥物。

「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指的是世人認為用羌防等藥物發散風邪,只要一頓飯的時間即可。

「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這僅能治療偶發的風邪,對於積累多年的內風毫無幫助。

「以治內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積累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治療內風,不可能只用一種藥物,而且僅僅針對皮膚的治療是沒有道理的。

「中風病多見於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中風病多發於富貴之人,而貧賤之人則很少患病。

「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貧賤之人也並非沒有住所,而是因為他們勞苦奔走,體內的氣血經常受到蒸發和動搖。

才有微風。便從汗解。而富貴之人。身既安逸。內風已熾。尚圖乘風納涼沐泉飲水。以解其熱。致陽氣愈遏不舒。加以濃酒厚味之熱挾郁陽而為□痰閉塞經絡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來古今成方雖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觀平人飲醇食爆。積至無算。全不見其熱者陽氣有權。嘿為運出耳。

白話文:

只有輕微的微風,汗水才會慢慢蒸發散去。富貴之人,身體安逸,內在的火氣已經很旺盛了。他們還想要乘著風納涼,洗個冷水澡來解暑,這反而會使陽氣更加鬱結不通。再加上濃酒厚味的食物聚集了鬱結的陽熱,阻滯經絡,一旦突然發作,漫無目標,不知病從何而來。古往今來的藥方雖然很多,但辨證都不夠清楚明確。不妨看看普通人飲酒吃肉,累積到無數,卻不見他們發熱,這是因為陽氣有權威,悄悄地運化出去的緣故。

陽氣遏郁無權。勢必轉蒸飲食之物為痰。痰與風相結。迨發之時。其體盛之人病反加重。蓋體盛則陽多。陽多則風與痰俱多也孰知其風為本。而痰為標耶。孰知其陽氣為本。而風痰為標耶。風痰為標。可汗可吐而或者見其昏迷舌蹇。以為邪入心藏。用牛黃清心之類。驅風散痰。

白話文:

陽氣遏鬱,無法散發。必然使飲食之物變成痰。痰和風結合在一起。等到發作的時候,身體強壯的人,病情反而加重。因為身體強壯的人,陽氣多。陽氣多,風和痰就都多。誰知道風是根本,而痰是標呢?誰知道陽氣是根本,而風痰是標呢?風痰是標,可以發汗,可以嘔吐。而有的卻看到病人昏迷不醒,舌頭僵硬。以為是邪氣侵入了心臟。就用牛黃清心之類的藥物,驅風邪散痰。

致陽氣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陽遏在內之人。臟腑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臨病又投金石。覆轍相尋。明哲罔悟。亦獨何耶。陽氣為本。勢必絕欲而不更擾其陽。病根始拔。然而陽氣素動。習慣漸近自然。多不樂於安養。風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舉動。復從本及末。

蔓而難圖矣。古今無人深論及此惟善保生者。見體中痰多風熾。無俟病發。預為絕欲可矣。

白話文:

導致陽氣越發受到抑制。以致無法醫治的有很多。陽氣在體內受到阻遏的人,臟腑就像是被火烙過一樣,平時喜歡吃生冷的食物,生病時又服用金石之類的藥物。前人走過的錯誤道路,現在的人卻不加以反省。明明知道陽氣是根本,就應該堅決剋制慾望,不再幹擾陽氣,才能從根本上拔除病根。然而,陽氣本性好動,習慣逐漸形成自然而然,多數人不願意靜養。風痰剛得到一點緩解,往往又想到慾望之事。稍微有一點行動,又從根本到末梢,再次受到幹擾。

按中風者。乃為風邪所中。卒倒無知之症。西北氣寒有之。東南無。中風者。此惟中氣虛憊。故肝風內煽。東垣主虛是也。虛則無根之火發焉。逆上之痰生焉。河間主火。丹溪主痰是也。其卒倒痰壅。皆與真中風相似。故曰類中。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者。

白話文:

中風是指因風邪侵襲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的疾病。在西北地區寒冷的地方有發生這種情況,而在東南地區則沒有。中風是因為中氣虛弱疲憊,導致肝風內煽所致。東垣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虛證所引起。虛證則容易出現無根之火以及痰飲上逆。河間認為中風是因為火證所致,而丹溪認為則是由於痰證所引起。卒倒而痰阻,都與真正的中風相似。因此稱為類中風。但是不同之處在於,類中風沒有六經形證。例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等症狀。

乃邪氣閉塞於外。元氣猶存。宜與開關利竅治法。至若口開為心絕。眼閉為肝絕手撒為脾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此五臟氣脫也。心絕者。不過一時死。更有髮直頭搖。吐沫面赤。汗出如珠者。皆不治矣。間有中氣者。為七情所傷。氣厥無痰。宜用蘇合香丸灌之。

白話文:

邪氣阻閉在外,人體元氣並未耗盡,應採用開通關竅的治療方法。如果出現口開,表示心臟衰竭;眼睛閉合,表示肝臟衰竭;手撒開,表示脾臟衰竭;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鼻鼾聲,表示肺臟衰竭。這五臟的氣都已經脫離了。心臟衰竭的人,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如果出現頭髮豎直、頭搖晃、吐口水、臉色發紅、汗水像珠子一樣冒出來的情況,都無法治療了。偶然有中氣的人,因七情所傷,氣厥而沒有痰,可以使用蘇合香丸灌服。

2. 風濕

風者百病之長。其變無常。其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俱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傷其衛。濕流關節邪相搏擊。故顯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症。此固宜從汗解。第取汗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其有不可發汗者緣風濕相搏。

白話文:

風是百病的根源,它的變化不定,最先侵襲人體。風邪則上部先感,濕邪則下部先感。風濕邪氣都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邪損傷衛氣,濕邪流注關節,邪氣互相搏擊,所以出現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症狀。這種情況,當然應該以發汗來解除。但是,發汗要緩慢而不能急驟。急驟則風邪散去,濕邪還在,緩慢則風濕俱去。有的人不可以用發汗法,因為風濕邪氣互相搏擊的緣故。

多夾陽虛。陽虛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熱氣壯之藥。扶陽逐濕而已。凡見短氣。雖為邪阻其正。當慮胸中陽虛。凡見汗出微喘。雖為肺氣感邪。當慮真陽欲脫。

白話文:

很多情況下都是陽氣虛弱的。出現陽氣虛弱就不能進行發汗治療。但是可以使用辛熱氣壯的藥物來治療。扶助陽氣,驅逐濕邪就可以了。每當看見氣短的病人,雖然是邪氣阻礙了正氣。但應該考慮胸中陽氣虛弱的可能。每當看見汗出微喘的病人,雖然是肺氣感邪。但應該考慮真陽將要離散的可能。

3. 痙病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詳在金匱)

白話文:

病人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脖子僵硬且畏寒,有時候頭部發熱,臉紅眼睛也紅,頭會晃動,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弓起,這是痙僂病。

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陽而傳六經。邪不盡傳即不已。故三陽三陰皆足致痙。如太陽之傳陽明。項背𠘧𠘧。少陽之頸項強。是知三陽皆有痙矣。海藏謂三陽太陰皆病痙。獨不及少陰厥陰。云背反張屬太陽。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屬陽明。或左或右一目牽斜。一手搐搦屬少陽。

白話文:

外感六種邪氣,由太陽經而傳送到六經。邪氣不完全傳佈,疾病就沒有止盡。所以三陽三陰都有可能引致痙攣。如太陽經傳到陽明經,脖子和後背都會僵硬。少陽經則是指頸項僵硬。由此可知三陽經都有痙攣的症狀。海藏認為三陽經和太陰經都會引發痙攣,卻沒有提到少陰經和厥陰經。他說背部反張屬於太陽經,頭低下,手足收緊,手肘和膝蓋互相碰撞,屬於陽明經。或者左或右有一隻眼睛斜視,一隻手抽搐拘攣,則屬於少陽經。

發熱。脈沉細。腹痛。屬太陰。以防風當歸湯治太陽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以柴胡加防風湯治少陽汗後不解。寒熱往來而成痙者。雖不及少陰厥陰。然其製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意原有在。觀其白朮湯下云。上解三陽。下解太陰。一種苦心無非謂傳入少陰厥陰必成死證耳。

白話文:

發燒。脈搏沉弱。腹痛。屬於太陰病。用防風當歸湯治療太陽、陽明發汗過多而引起的痙攣。用柴胡、防風湯治療少陽病,在出汗後症狀仍未解除。寒熱交替而引起的痙攣。雖然沒有少陰病和厥陰病那麼嚴重。但是,它所配置的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用意都是有的。觀察白朮湯下面的句子說:上面解除三陽病,下面解除太陰病。一種苦心不過是說,傳入少陰病和厥陰病,必成死證罷了。

詎知傳經之邪。如風雨之來。而畫地以限其不至。豈可得乎。靈樞謂足少陰之經筋循脊內。俠膂。上至項與足太陽筋合。其病在此。為主癇瘛及痙。在外陽病者不能俯。在內陰病者不能仰。是則足少陰之藏。與足太陽之府。兩相聯絡。而以不能俯者。知為太陽主外。不能仰者。

白話文:

豈知經脈所傳的邪氣,就像狂風暴雨一樣突然襲來,想用畫地界限來阻止它們的到來,怎麼可能呢?《靈樞》中說:足少陰經的經筋沿著脊柱內側,通過兩肋,向上到達項部與足太陽經的經筋相合。病症在這裡,主要表現為癲癇、痙病和抽搐,在外陽經病症的人,不能彎腰俯身;在內陰經病症的人,不能抬頭仰望。這就說明足少陰經的臟與足太陽經的腑,兩者相互聯繫著。而不能俯身的病症,可知是太陽經主外;不能仰望的病症,可知是少陰經主內。

知為少陰主內。其辨精矣。仲景之以頭強脊強不能俯者。指為太陽之痙。原以該三陽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為少陰之痙以該三陰也。痙證之屬三陰者。及陽症陰脈者。皆不可救。其證目正圓。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論三陽治法。而不及三陰也。

白話文:

知道了少陰是主治內科病的。他辨別疾病是很精確的。仲景提到的頭強直、脊椎強直不能低頭的。指為太陽的痙病。原來他是以三陽統屬之。而他提到的身體捲曲、腿蜷曲不能仰頭的。則指為少陰的痙病,以三陰統屬之。痙證屬於三陰的。以及陽症而陰脈的。都不可救治。症狀表現為眼睛正圓。以及戴眼圈的。是不能治好的。所以仲景只討論了三陽的治法。而沒有論及三陰的。

小兒之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妄以驚風立名。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勁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卒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背反張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妄投鎮驚之藥勾引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又如新產婦人血舍空虛。外風襲入而成痙病。

仲景謂新產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為病痙。宜從血舍驅風。若稱產後驚風。妄投湯藥亦千中千死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體質脆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而發熱痙病。後世的人錯誤地將痙病稱為驚風,實際上指的是痙病中頭搖手勁的症狀,抽搐痙病的患者出現突然口噤、腳攣急的症狀,背反張的痙病患者則表現為角弓反張。錯誤地使用鎮驚藥,反而會吸引外邪深入臟腑,造成千中千死的後果。另外,新產婦血舍空虛容易受到外風襲擊,導致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