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八脈交會八穴歌

(有圖見卷三○以下李仙槎著)

公孫為父通衝脈。內關母與陰維接。四經會合胃心胸。心脾有病治堪適。

頭面頸項四肢風。後谿申脈當詳核。二穴督脈陽蹺通。兼屬夫妻自和悅。

臨泣稱男帶脈連。外關女與陽維一。氣貫耳頰肩頸目。四肢風痛病如失。

若遇喉風藏病凶。客尋照海主列缺。列缺原來任脈通。陰蹺照海本同轍。

白話文:

(這首詩歌附有圖,可以在第三十卷之後看到李仙槎的著作)

公孫穴可以作為父穴,它能夠通達衝脈。內關穴作為母穴,則與陰維脈相連。這四條經脈會合在胃、心、胸這些部位,如果這些地方有疾病,用這兩個穴位治療就很合適。

頭部、面部、頸部、四肢如果出現風邪侵襲的症狀,要仔細考慮後谿穴和申脈穴。這兩個穴位分別與督脈和陽蹺脈相通,同時也關係到夫妻之間的和諧。

臨泣穴可以被稱為男穴,它連接帶脈。外關穴作為女穴,則與陽維脈相通。這兩個穴位的氣可以貫通耳朵、臉頰、肩膀、頸部和眼睛,對於四肢的風痛症狀,可以達到病痛消失的效果。

如果遇到喉嚨的疾病,病情凶險,要尋找照海穴和列缺穴來治療。列缺穴本來就通達任脈,陰蹺脈和照海穴的道理也是相同的。

2. 八穴主客證治歌

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翻胃難停。胎衣不下血迷心法瀉公孫立應。積塊堅橫脅搶。心胸痞脹腸鳴。傷寒不解病深沉。瘧疾內關可定

手足背腰疼痛。中風不語癇癲。頭眩眼腫項腮牽且向後溪穴針。癰毒四肢麻木。耳聾身腫綿延。頭疼鼻衄淚漣漣申脈針時可痊。

中風手足不舉。腿疼脅脹拘攣。頭風咽腫項腮連。臨泣亟須針砭,肢節腫疼膝冷。背胯內外筋牽。傷寒盜汗熱難捐主客外關有驗。

痔瘧便腫泄痢。吐紅溺血咳痰。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並醫噎咽,喉塞便淋酒積昏迷臨產艱難膈中氣核並心煩照海行針可散。

白話文:

九種心痛、胸悶,覺得像胸口被堵住、胃翻攪想吐、難以停止,胎盤不下、血迷心竅等情況,使用公孫穴瀉法可以馬上見效。腹部有硬塊、橫向生長、脅肋疼痛,胸口、腹部覺得悶脹,腸鳴叫,傷寒沒有好轉、病情深入,瘧疾等病症,針刺內關穴可以平定。

手背、腳背、腰部疼痛,中風不能說話,癲癇等病症,頭暈眼腫、脖子和臉頰連帶疼痛,可以針刺後溪穴。癰瘡、毒瘡、四肢麻木、耳聾、全身腫脹等病症,以及頭痛、流鼻血、流眼淚不止等情況,針刺申脈穴可以痊癒。

中風導致手腳不能動、腿痛、肋骨脹痛、肌肉攣縮,以及頭痛、咽喉腫痛、脖子和臉頰連帶疼痛,要趕快針刺臨泣穴。關節腫痛、膝蓋冰冷、背部、胯部內外筋脈牽扯疼痛,傷寒導致盜汗發熱難以消退,使用主穴和客穴的外關穴可以有效。

痔瘡、瘧疾、大便腫脹、腹瀉痢疾、吐血、尿血、咳嗽有痰、死胎不下、胸膈感到寒冷,用列缺穴可以治療噎食難以下嚥的情況。喉嚨堵塞、小便不順暢、飲酒過多昏迷、生產困難、胸膈有氣塊、心中煩悶,針刺照海穴可以消散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