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14)
卷二 (14)
1. 素問卒痛論
(腸胃。言六腑也。水穀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順也。若寒氣客之。則逆而上出。此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小腸為丙火之腑。而寒邪勝之則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故腹痛而後泄也。)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熱留小腸。是陽藏陽病也。故腹痛而閉不通。)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視面間分部。鼻謂之明堂。肺心肝脾之候也。其兩旁。六腑腎藏之候也。黃赤色者火動於經。故為熱白色者。陽氣衰微血不上榮。故為寒青黑色者血凝氣滯。故為痛。
)視其主病之脈。(視面間五色之所主。)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堅而血。謂邪之聚。絡盛而起陷下。如沉伏之類。捫摸也。)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氣逼血升。故嘔血。
肝木乘脾。故飧泄。○及飧泄。甲乙作食而氣逆)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生於心。並於肺。故心系急。肺葉舉。上焦不通。榮衛不散。致熱傷氣也。)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卻者退也。精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上焦閉。則氣歸於下。病為脹滿而氣不行。故曰恐則氣下。○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寒束於外。則表氣不能宣達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陽從汗散故氣亦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血氣分離)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陽動則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之無已。則繫戀不釋。神留不散故氣結也。
)
白話文:
素問卒痛論
腸胃,指的是六腑。水穀在六腑中運行,必定從上往下,這是正常的順序。如果寒氣入侵,就會逆行向上,因此會疼痛並嘔吐。寒氣入侵小腸,小腸無法正常吸收,所以會腹瀉腹痛。小腸屬火,寒邪侵襲,陽氣不能化運水穀,水穀無法停留,所以腹痛腹瀉。熱氣滯留於小腸,腸中疼痛,發熱口渴,大便乾燥排出困難,因此疼痛,而且便秘不通。熱滯小腸,是陽氣內藏而導致的陽氣病變,所以腹痛便秘。觀察患者的面色,黃赤色是熱證,白色是寒證,青黑色是疼痛。觀察面部區域的顏色變化,鼻子代表「明堂」,反映肺、心、肝、脾的狀態;鼻旁兩側,反映六腑和腎的狀態。黃赤色表示火熱之氣在經脈中活動,所以是熱證;白色表示陽氣衰弱,血液不能上達於面部,所以是寒證;青黑色表示血液凝滯,氣機阻滯,所以是疼痛。觀察患者的脈象,可以判斷主要的病症。堅實而有血塊,以及脈象下陷的,都可以通過觸摸診斷出來。堅實而有血塊,指的是邪氣聚集,經絡充盈而導致的脈象下陷,像沉伏一樣,可以通過觸摸來檢查。百病皆生於氣,憤怒則氣上逆,喜則氣緩和,悲則氣消沉,恐則氣下沉,寒則氣收縮,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種不同的情緒影響氣的運行,從而導致不同的疾病。氣在人體內,平和則為正氣,不平和則為邪氣。岐伯說:憤怒則氣逆,嚴重時會嘔血、腹瀉,這是氣上逆的表現。憤怒傷肝,肝氣逆而上衝,氣血上逆,所以會嘔血;肝木克脾,所以會腹瀉。喜則氣和暢,精神舒暢,榮衛通利,所以氣緩和。悲則心神急迫,肺氣上逆,上焦不通,榮衛不能散佈,熱氣在內,所以氣消沉。悲傷傷心,並及於肺,所以心神急迫,肺氣上逆,上焦不通,榮衛不能散佈,導致熱邪傷氣。恐則精氣內斂,內斂則上焦閉塞,閉塞則氣逆向下,向下則下焦脹滿,所以氣機運行不暢。內斂指精氣內收,精氣內斂,則升降失調,所以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下沉於下焦,導致脹滿,氣機不通,所以說恐則氣下。寒則肌膚腠理閉塞,氣機運行不暢,所以氣收縮。熱則腠理開洩,榮衛通暢,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洩。驚則心神不定,精神無所依託,思慮不定,所以氣亂。勞則呼吸急促,汗出,氣血內外皆耗損,所以氣耗。思則心神有所繫念,精神有所執著,正氣停留而不能運行,所以氣結。過度思慮,就會牽掛不放,精神停留不散,所以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