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9)
卷四 (9)
1. 督脈穴考
(背中行二十八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骨。靈樞謂之窮骨一名骨骶),在脊骶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督脈之𦯚。別走任脈(針三分灸三十壯)治腸風久痔。下部疳蝕。狂病驚癇。小兒。囟陷。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
腰腧(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𦧔身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取之(針八分。灸七壯。至三七壯)治腰脊痛足痹不仁。溫瘧汗不出。婦人經閉溺赤。
陽關,在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膝痛。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糶。一名精宮),在十四椎下與臍相對伏而取之或正立用杖拄地量至臍以墨點記乃用度脊間平點處是穴(針五分。灸三壯)治頭疼身熱如火腰痛骨蒸。
懸樞,在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治腰脊強腹中積氣上下行。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禁灸灸令人僂)治風癇癲邪。五痔積聚下痢小兒脫肛可灸三壯。
中樞,在十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禁灸。)
(按中樞穴諸書皆無。據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又氣府論督脈氣所發二十八穴王注中樞在十椎下脊間故圖翼有中樞穴也)。
筋縮,在九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癲癇驚狂脊強目上視。
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黃寒熱脛酸。
靈臺,在六椎下俯而取之。(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治氣喘不得臥。火到即愈。(灸三壯。)
神道,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壯禁針)治傷寒頭痛。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
身柱,在三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五壯至二七壯)治腰脊痛癲狂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
陶道,在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頭重目瞑。恍惚不樂。
大椎(一名百勞),在脊骨第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髓年壯)治五勞七傷乏力痎瘧肺脹脅滿背膊拘急。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針三分。不可深禁灸灸令人啞)治重舌不語。衄血寒熱。脊強反折。瘛瘲癲疾。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足太陽陽維督脈之會(針三分禁灸灸之失音)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半身不遂。頭痛項急。鼻衄咽痛狂欲自殺。
腦戶(一名會額),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針腦戶入腦立死灸令人啞)。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當作百會後三寸○針二分。灸五壯)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針二分灸五壯)治項強急。額顱上痛。惡風目眩。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頂中央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直兩耳尖上居中是穴(針二分。灸七壯)治頭風鼻塞。中風口噤。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脫肛小兒夜啼。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針一分。灸三壯)治頭風目眩。面赤腫。鼻多清涕。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小兒八歲以下禁針緣囟門未合。針之不幸令人夭)治腦虛冷痛。頭皮腫。
上星(一名神堂),在直鼻上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不宜多)治頭風頭皮腫。鼻塞臭涕出血痎瘧。寒熱汗不出。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神庭,在直鼻上入髮際五分(如髮際不明者取以眉心上三寸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灸七壯禁針。針令發狂疾目失明)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目上視。淚出鼻淵。驚悸不得安寢。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準頭。(針一分禁灸)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喎噼衄血酒酢風。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溝中央陷中。手足陽明督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中風口噤。惡邪鬼擊。癲癇瘟疫消渴多飲。水氣遍身腫。
兌端,在上唇端手陽明脈氣所發。(針二分。灸三壯。炷如麥大)治癲癇吐沫。消渴鼻衄。口臭齒齦痛。
齦交,在唇內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鼻中息肉。牙疳腫痛目赤多淚眵頭額痛面生瘡癬。
衝脈者起於氣街(足陽明經)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論)
其右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左右二十二穴)。
難經曰。衝脈並足陽明之經上行。奇經考曰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衝脈行於二經之間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為病。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壯。(溶溶緩慢貌)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明堂)。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經別篇)。
其脈氣所發。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朿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左右六穴)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難經)。
陽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郄。本於僕參。與足少陽會於居髎。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巨髎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睛明。(左右二十二穴)
陰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難經)
陰蹺在內踝。病即其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在外踝。病即其脈急。當從外踝以下急。內踝以上緩。(脈經)
兩足蹺脈長七尺五寸。而陰蹺所生在照海。以交信為郄。(脈度○左右八穴)
陽維脈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雜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難經)
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太陽及陽蹺會於臑俞。又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又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與手足少陽足陽明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與本神及臨泣目窗。上至正營承靈。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其三十穴)。
陰維脈者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陰維為病苦心痛。(難經)
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大橫腹哀。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在大橫下四寸三分)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共十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