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素問刺咳論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絡逆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腎為水藏。主涎飲也。)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蛔蟲居腸胃之中。嘔甚則隨氣而上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嘔苦汁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甲乙經作遺矢。)心咳不已。

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之下。則大腸也大腸之氣。於小腸之化。故咳則下奔失氣。)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陽明之脈起於鼻會。

於面。出於口故令多涕唾而面浮腫。肺為臟腑之蓋而主氣。故令氣逆)治藏者治其俞。(肺太淵。心神門。肝太衝。脾太白腎太谿一作背上各藏之俞。誤。)治府者。治其合。(胃三里膽陽陵泉。大腸曲池小腸小海。膀胱委中三焦天井)浮腫者治其經。(脈之所行者為經。如經渠陽谿。

解谿商丘等穴是也。諸咳之浮腫氣逆者。當各隨其所病之經刺之。)

白話文:

咳嗽不單單是肺的問題,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皮膚和毛髮是肺的外在表現,外邪通常先侵犯皮膚毛髮,然後再從這裡進入肺。寒冷的飲食進入胃後,會從肺的經脈向上到達肺部,導致肺部受寒。肺部受寒後,體內外的邪氣會結合在一起,停留在肺裡,就會引發肺咳。五臟各自在不同的季節容易生病,如果不是在那個季節生病,就會互相傳染。秋天容易使肺先受邪氣侵襲,春天容易使肝先受邪氣侵襲,夏天容易使心先受邪氣侵襲,在長夏(季節交替之際)容易使脾先受邪氣侵襲,冬天容易使腎先受邪氣侵襲。

肺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喘息,呼吸有聲音,嚴重時會咳出血(這是因為肺的經絡氣血逆亂)。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心痛,喉嚨裡感覺像有東西梗住,嚴重時會咽喉腫痛,甚至阻塞。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側肋骨下方會疼痛,嚴重時身體不能轉動,轉動時兩側肋骨下方會感到脹滿。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側肋骨下方會疼痛,這種疼痛會隱隱地牽引到肩膀和背部,嚴重時身體不能動,一動咳嗽就會加劇。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會相互牽引著疼痛,嚴重時會咳出黏液(腎是儲藏水的器官,主管黏液)。

五臟的久咳如果沒有治好,就會傳到六腑。脾咳久了就會傳到胃,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蛔蟲(蛔蟲寄生在腸胃中,嘔吐嚴重時會隨著氣往上吐出來)。肝咳久了就會傳到膽,膽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嘔吐膽汁(吐出苦味的汁液)。肺咳久了就會傳到大腸,大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遺失大便。心咳久了就會傳到小腸,小腸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放屁,氣和咳嗽同時出現(小腸的下方是大腸,大腸的氣是小腸所化生的,所以咳嗽時氣會往下奔流而失氣)。腎咳久了就會傳到膀胱,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遺尿。久咳不癒就會傳到三焦,三焦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喝水。這些病都和胃有關,而且都和肺有關,會使人多流鼻涕和唾液,臉部浮腫,氣機上逆(陽明經脈起於鼻,匯聚於面部,出於口,所以會多流鼻涕和唾液,臉部浮腫。肺是五臟六腑的屏障,主管氣,所以會導致氣機上逆)。

治療臟腑的疾病要治療它們的俞穴(肺的俞穴是太淵穴,心的俞穴是神門穴,肝的俞穴是太衝穴,脾的俞穴是太白穴,腎的俞穴是太谿穴,或說背上的各臟俞穴,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治療六腑的疾病要治療它們的合穴(胃的合穴是足三里穴,膽的合穴是陽陵泉穴,大腸的合穴是曲池穴,小腸的合穴是小海穴,膀胱的合穴是委中穴,三焦的合穴是天井穴)。對於身體浮腫的病症,要治療它們所屬的經絡(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例如經渠穴、陽谿穴、解谿穴、商丘穴等穴位。各種咳嗽引起的浮腫氣逆,應根據所病經絡來選取穴位針刺治療)。

2. 素問卒痛論

(舊作舉痛論。今從王氏吳氏)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八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音猝)然而痛。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蜷。不伸也。絀。屈曲也。炅。熱也。此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胃氣不得流通所致。故但得炅暖之氣。其痛則立止也。)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此或痛甚不休者。寒氣重盛不易解散。故痛久)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薄摩蕩也。陽氣行於脈中而寒。襲之。則寒熱相搏。留而不行則邪實於經故脈滿此或痛甚不可按者也)寒氣稽留。

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炅氣從上。陽主升也。寒邪遏之。則脈充於內而二氣亂故其痛必甚此重明上文之意。)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膜原之下皆有空虛之處。血不散而小絡滿。

則急引而痛。按之則寒氣可散。小絡可緩。此按之而痛止者也)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俠脊者。足太陽經也。其最深者。則伏沖伏膂之脈。按之不能及其處。此按之無益者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衝脈並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會於咽喉。而腎脈上連於肺。若寒氣客之。則脈不通。氣亦逆也。此喘動應手。氣為陽而主動也。)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五臟俞也。

皆足太陽之脈。循膂當心入散。故寒氣客之。則脈澀血虛。為心與背相引而痛。按之則熱至而痛止者。正以血虛故耳。)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肝之脈循陰股入髦中。抵少腹布脅肋。故寒氣客之。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上下相引。(舊本在下相引。此從吳注。)故腹痛引陰股。(厥氣。厥逆之氣也。或腹痛引陰股者。以足三陰衝脈皆行於少腹陰股之間也。)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宿昔成積者。寒氣凝結也)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傷臟氣。則氣不得。降而厥逆。上泄。吐湧也。真陰暴竭。陽氣未能遽入。卒然痛死。必待臟氣復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白話文:

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寒邪阻滯八脈,運行遲緩,血液運行受阻,停滯於脈外則血少,停滯於脈中則氣不通,因此突然疼痛。寒邪停滯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收縮,收縮則脈道狹窄,狹窄則牽拉小絡,故突然疼痛,遇熱則疼痛立即停止。這是因為胃氣不通所致,只要得到溫暖之氣,疼痛就會立刻停止。若寒邪入侵嚴重,則疼痛持續很久,這是因為寒邪盛盛,不易消散,所以疼痛持久。寒邪停滯於經脈之中,與溫熱之氣相搏,則脈道充盈,充盈則疼痛難忍,按壓無效。這是因為陽氣運行於脈中,寒邪襲擊,寒熱相搏,停滯不行,邪氣充實於經脈,所以脈道充盈,疼痛難忍,按壓無效。寒邪稽留,溫熱之氣從上而下,則脈道充盈擴大,氣血紊亂,故疼痛難忍,按壓無效。溫熱之氣從上而下,陽氣主升,寒邪阻遏,則脈道內部充盈,陰陽二氣紊亂,所以疼痛必劇烈。寒邪停滯於腸胃之間的筋膜之下,血液不能散開,小絡急劇牽拉,故疼痛。按壓則氣血散開,所以按壓可以止痛。寒邪停滯於足太陽經脈(俠脊之脈),深按也無法觸及,所以按壓無效。寒邪停滯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著腹部直上,寒邪停滯則脈道不通,脈道不通則氣機阻滯,所以會喘息,觸摸即有反應。寒邪停滯於背部的俞穴,則脈道澀滯,脈道澀滯則血液虛弱,血液虛弱則疼痛,這些俞穴都與心臟相連,所以會牽引到心臟而疼痛。按壓則溫熱之氣到達,溫熱之氣到達則疼痛停止。這是因為血液虛弱的緣故。寒邪停滯於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與陰器相連,與肝臟相關,寒邪停滯於脈中,則血液運行不暢,脈道急促,所以脅肋與小腹會牽引疼痛。寒邪停滯於陰股,寒邪向上到達小腹,血液運行不暢,上下牽引,所以腹痛牽連到陰股。寒邪停滯於小腸筋膜之間,血液運行不暢,血液停滯不能流入大經脈,氣血稽留不行,日積月累形成積聚。寒邪停滯於五臟,厥逆之氣上升,陰氣耗竭,陽氣未至,所以突然疼痛而死,不省人事。氣機恢復則可生存。寒邪停滯於腸胃,厥逆之氣上衝,所以疼痛並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