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素問刺瘧論

先足脛痠痛者,刺足陽明。(厲兌。)十指間出血。(各因其邪居之所,瀉其井穴。)風瘧者,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足太陽經膀胱俞、胃俞、膽俞,刺浮絡出血。)䯒痠痛甚,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名曰附髓病(其邪深伏故名)。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邪氣微,故刺太陽至陰穴,與諸陰經井穴同法,無令出血,但間日一刺之則邪氣目泄矣)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邪在表也;雜病篇曰:取足陽明)。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邪在表裡之間;雜病篇曰:渴而日作取手陽明)。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先熱後寒,汗不出,表實也,故為五十九刺以瀉表實,詳見熱病篇、水熱穴論。)

白話文:

《素問刺瘧論》

腿腳先痠痛的,刺足陽明經(厲兌穴),讓十指尖出血。(根據邪氣所在部位,瀉其井穴。)風寒瘧疾,發病時出汗怕風的,刺三陽經的背俞穴放血。(足太陽膀胱俞、胃俞、膽俞穴,刺浮絡出血。)痠痛非常嚴重,按壓不能忍受(按壓後疼痛加劇),叫做附髓病(邪氣深伏於骨髓,故名),用鑱針刺入骨頭放血,就能立刻見效。

身體輕微疼痛的,刺至陰經和其他陰經的井穴,不用放太多血,隔一天刺一次。(邪氣輕微,所以刺太陽至陰穴和其他陰經的井穴,方法相同,不用出血,只要隔一天刺一次,邪氣就能慢慢洩出。)瘧疾不口渴,隔天發作的,刺足太陽經。(邪氣在表)口渴且隔天發作的,刺足少陽經。(邪氣在表裡之間)溫瘧不出汗的,用五十九刺法。(先熱後寒,不出汗說明表實,所以用五十九刺法瀉表實,詳見《熱病篇》、《水熱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