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8)
卷四 (8)
1. 足厥陰肝經穴考
(左右二十八穴)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後如韭葉。及三毛中肝脈所出為井。(針二分。灸三壯)治五淋七疝。腹脹遺溺。陰挺出。血崩不止。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前端,去除指甲後如韭葉狀,井穴是與肝經相通,針灸療法分別為針刺二分,灸三壯。治五淋、七疝、腹脹、遺尿、陰莖勃起不止、血崩不止等症。
行間,在大指本節前岐骨縫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肝脈所溜為滎實則瀉之。(針六分灸三壯)治嘔逆咳血。瞑不欲視。胸痛肥氣痎瘧寒疝。婦人崩漏小兒驚風。
白話文:
行間穴,在大拇指第一個指節前,兩個骨頭縫隙之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位於凹陷的中央。用手指觸摸有動脈跳動,是肝經的滎穴。如果脈象實,則瀉之。(針灸六分,艾灸三壯)用於治療嘔吐、逆氣、咳嗽、咯血。失眠不想看東西。胸痛、肥胖、氣喘、瘧疾、寒疝。婦女崩漏、小兒驚風。
太衝,在大指本節後二寸許。有絡橫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肝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虛勞浮腫嘔血嗌乾胻酸引小腹痛腋下馬刀瘍淋病㿉疝。女人漏血。
白話文:
太衝穴,在第一個腳趾關節後約兩寸的地方,連接著第二個、第五個腳趾及腳背。當指針觸及該處,可感到動脈搏動,該處位於肝經,是肝經的輸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虛勞浮腫、嘔血、喉嚨乾澀、腰痠、腹痛、腋下腫痛、淋病、疝氣、女性漏血。
中封(一名懸泉),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宛宛中肝脈所行為經。(針四分。灸三壯)治痎瘧五淋。寒疝足冷。痿厥筋攣陰卵。入腹相引痛。
白話文:
中封穴(別名懸泉穴),位於內踝骨前一寸,貼著大腿筋的後面,貫穿由肝臟經過的經脈。(針刺的深度為四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瘧疾、五種淋病(小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尿少)、寒性疝氣、足冷、痿弱麻木、筋脈抽搐、陰囊腫卵、進入腹中疼痛,相互牽連。
蠡溝(一名交儀),在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針二分。灸三壯)治疝痛小腹滿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月經不調。
白話文:
蠡溝(又名交儀),位於內踝上五寸處,是足厥陰絡別的走向。屬於少陽經。(針灸二分。灸三壯)可以治療疝痛、小腹脹滿、頻繁打嗝。恐懼不安、氣息微弱、足脛寒冷痠痛。月經不調。
中都(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當胻骨中。與少陰經相直足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治㿉疝。小腹痛脛寒。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四分。灸五壯)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
白話文:
中都穴(又名中郄穴),位於內踝上七寸,當胻骨(小腿骨內側)中。與少陰經的足厥陰郄穴相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治療疝氣,小腹疼痛,小腿寒冷等症狀。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肝脈所入為合。虛則補之。(針六分。灸三壯)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女人血瘕。陰癢。陰挺出。
白話文: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股骨內髁下,大筋的上方、小筋的下方,凹陷處。屈膝取穴,在橫紋的盡頭。為肝經脈氣所入的合穴。如果氣血虛弱,則需要補充。治疝瘕(疝氣與陰囊腫大),陰股疼痛,小便困難,婦女血塊積聚,陰部瘙癢,陰部突出。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廉有槽者中足厥陰別走者。(針六分。灸三壯)治小便難。遺溺月水不調。
五里,在足陽明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處。(針六分。灸五壯)治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白話文:
陰包穴,在膝蓋骨上面四寸股骨的內側,是兩條筋腱之間,將腳彎曲就能找到。取穴時,看膝蓋內側的凹陷處,就是足厥陰經別走的地方。(針刺六分。灸三壯)治療小便困難、遺尿、月經不調。
陰廉,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動脈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羊矢在陰旁股內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狀故名)治經不調。未有孕者。
白話文:
陰廉穴位於大腿內側,在膝蓋骨上方約3寸,股骨內上髁內側緣,當股骨內側、股股四頭肌內側肌與股骨內在肌之內側緣之間凹陷處。治經期不規律,未懷孕的人。
急脈,在陰毛中。陰上兩旁各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此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病疝小腹痛者。可灸之(禁刺○氣府論王氏注有此穴甲乙經以下諸書無之。)
白話文:
章門穴(別名長平、脅髎),位於肚臍上二寸,左右各六寸。側臥,屈上腿,伸下腿。用肘尖按壓到盡頭。動脈跳動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脾的募穴,臟腑的交會穴。治療臟器疾病要灸這個穴位。也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六分,艾灸每天七壯至百壯)治療腸鳴、食積不化、胸脅疼痛、不得安臥、積聚、痞塊。多灸左邊章門穴治療腎積,兩邊都灸治療小兒疝氣,灸三壯即可痊癒。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臍上二寸旁開中行各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肘尖盡處。動脈是穴。脾之募。臟之會。臟病治此。又足厥陰少陽之會。(針六分。灸日七壯至百壯)治腸鳴食不化胸脅痛不得臥積聚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小兒㿗疝灸三壯愈。
(按章門直季脅肋端為的。舊本章門下有大橫外三字誤○章門之開中六寸。期門之開中五寸半寸法以兩乳間折為八寸取之。)
白話文:
按照章門穴垂直往季脅肋端來劃定。原書本章門穴下有大橫外三個字是錯誤的。章門穴的開合處位於中線以下六寸。期門穴的開合處位於中線以下五寸半。方法是以兩乳間的折線為八寸,取此線作為標準。
期門,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縫中。平乳根穴。(舊云不容旁一寸半。誤)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喘不得臥。傷寒心切痛熱入血室。
白話文:
期門穴,位於乳頭旁一寸半的位置,向下再一寸半。在第二肋骨端與縫隙之間。與乳頭根部平齊。(古書中說不容旁開一寸半是錯誤的。)它是肝臟的募穴,足厥陰經、足太陰經、陰維脈的交會處。(針刺四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眼睛發青並嘔吐、霍亂、腹瀉、喘息不能平躺、傷寒心臟疼痛發熱入血室等症狀。
2. 奇經八脈
任脈(腹中行共二十四穴)
督脈(背中行共二十八穴)
衝脈(屬足少陰經左右二十二穴)
帶脈(屬足少陽經左右六穴)
陽蹺脈(屬足太陽陽明少陽手太陽陽明五經左右二十二穴)
陰蹺脈(屬足少陰太陽二經左右八穴)
陽維脈(屬手足太陽少陽督脈五經共三十穴)
陰維脈(屬足少陰太陰厥陰任脈四經共十二穴)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骨空論)。
白話文:
任脈從中極穴下方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沿著面部進入眼眶。
3. 任脈穴考
(腹中行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足少陰之分。(灸三壯禁針。一云卒死者針一寸補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駝出水。針之尿屎出即活)治陰汗陰中諸病。
白話文:
曲骨,在橫骨上面。中極穴位下一寸的地方,毛髮邊緣的凹陷處,動脈搏動顯著。它是任脈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可以治療精液流失、身體虛弱、腹痛腹脹、小便不利、疝氣,還有婦女的月經不調。治療時針刺深度八分並且灸七壯。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針八分灸七壯)治失精虛冷。小腹脹滿。淋癃㿉疝。婦人赤白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五壯。至百壯)治冷氣時上衝心。臍下結塊。水腫疝瘕失精無子。產後惡露不行。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音拋)不得尿。
白話文:
中極穴(別名玉泉、氣原),位於肚臍下方四寸處。它是膀胱經的募穴,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針灸中極穴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冷氣突然湧上心臟
- 臍下有硬塊
- 水腫、疝氣、腹中長瘤、遺精、無生育能力
- 產後惡露不盡
- 血積成塊
- 子宮腫脹疼痛
- 小便不暢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令墮胎如不應更針崑崙立墮)治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月經不通。
白話文:
關元穴(別名次門、下紀),位於肚臍下方三寸,是足三陰、陽明、任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八分,灸療壯數一百。孕婦禁止針刺,針刺會導致流產。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針刺崑崙穴,就會立即流產。)治療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女帶下、月經不通等疾病。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犯之絕孕)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成塊。崩中漏下。
白話文:
石門穴(又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臍下二寸,是三焦經的募穴(針刺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用針灸,否則會絕孕)。主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成塊、崩中、漏下等病症。
氣海(一名脖䕔。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為男子生氣之海(針八分灸七壯多灸令生子)治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婦人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白話文:
氣海穴(又名脖䕔、下肓),位於肚臍下 1.5 寸。它是元氣的本源,為男性儲藏元氣的場所。(針灸時)針刺深度八分,灸壯七壯,多灸可以幫助生育。治療臍下冷氣、陽氣脫離、瀕臨死亡的陰症、卵巢萎縮、四肢冰冷、奔豚病、七疝病、婦女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閉合等疾病。
陰交(一名橫戶。一名少關),在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任沖少陰之會。(針八分。灸三七壯)治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人陰癢。血崩帶下。
白話文:
陰交穴(別名橫戶穴、少關穴),位於肚臍下一寸處,膀胱經的上方,是任脈、沖脈、少陰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為八分,艾灸三到七壯)治療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女陰癢、血崩、帶下。
神關(一名氣舍),在當臍中(禁針。針之臍中惡瘍潰尿出者死灸止百壯。用炒鹽納臍中上加厚薑一片蓋定。方著艾炷或以川椒。代鹽亦可)治水腫鼓脹腸鳴泄瀉。小兒風癇脫肛。
白話文:
神闕穴(又名氣舍),位於肚臍中央(禁止針灸。針刺肚臍會導致惡性腫瘍潰爛、小便流出而死亡。用炒熱的鹽填入肚臍,上面蓋上一片厚薑片固定好,然後在上面放艾灸或用四川花椒代替鹽也可以)。治療水腫、腹脹、腸鳴、腹瀉。小兒風癇、脫肛。
水分(一名風水。一名中守),在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沁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針八分。水病禁針。針之水盡即死灸七壯。止四百壯)治繞臍痛。水病腹堅。腸鳴泄瀉。小兒囟陷。
白話文:
水分穴(又稱風水穴,中守),在肚臍上方一寸,相當於小腸的出口處。在此處,水液和渣滓分開。水液流入膀胱,渣滓則進入大腸。因此,水分穴可以用於治療肚臍周圍疼痛、水腫、腹脹、腸鳴腹瀉以及小兒囟門凹陷等疾病。(針灸治療時,針刺深度為八分。水腫病人禁止針灸,否則水液流盡會導致死亡。艾灸治療時,施灸七壯,最多可以灸四百壯。)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二七壯。)治痞塊連臍。羸瘦翻胃。
建里,在中腕下一寸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身腫。心痛嘔逆。
白話文:
下脘穴,位於建裏穴下一寸臍上二寸,在胃下口附近。是小腸的上口。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八分,灸壯二七壯。)治療以臍為中心的上腹疼痛、消瘦、嘔吐。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一名上紀),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臍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會。腑病治此。(針八分灸二七壯)治氣喘腹脹。心脾痛。面黃溫瘧霍亂翻胃。
白話文:
中脘(別名太倉、胃募、上紀),位於上脘下 1 寸,蓋骨尖下 4 寸。肚臍以上也是 4 寸,胃的募穴,是腑的交會處。腑臟疾病治療此處。(針灸八分,灸法二七壯)治療氣喘、腹脹、心脾痛、面色發黃、溫瘧、霍亂、反胃。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半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治腹中痛雷鳴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伏梁。
(按舊本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圖翼曰當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臍八寸之數也)。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針六分灸七壯)治胸滿短氣九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屍厥。
白話文:
上脘穴位于巨阙穴下方一寸半,距离肚脐上五寸。针刺八分,艾灸二七壮。治疗腹痛、胸痛、心悸、发热、黄疸、奔豚、伏梁等病症。
巨阙穴位于鸠尾穴下方一寸,是心脏的募穴。针刺六分,艾灸七壮。治疗胸闷气短、各种心痛、痰饮咳嗽、霍乱、昏迷等病症。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下五分)任脈別絡膏之原也(禁針灸。一曰針三分。若針取氣多令人夭明堂曰灸三壯)治心驚悸癲癇狂病。
白話文:
鳩尾穴(別名尾翳穴、𩩲骭穴),位於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穴下五分)。它是任脈別絡膏肓穴的原穴(禁止針灸。有人說針刺三分鐘。
如果針灸,則需取氣,否則容易讓人發病。明堂穴曰:灸三壯)。治療心悸、癲癇、狂躁病。
(按鳩尾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經曰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半與岐骨下五分為蔽骨蔽骨至臍共得八寸之數相合舊本作岐骨下一寸誤。)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食。
白話文:
按鳩尾穴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經說:沒有蔽骨的人,從岐骨的底部向下取一寸半,與岐骨下五分為蔽骨。蔽骨至肚臍共有八寸之數,與舊本岐骨下取一寸有誤。
膻中(一名上氣海。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為氣之會。氣病治此(灸七壯禁針)治上氣咳逆痰喘哮嗽。喉鳴隔食肺癰癭氣。
白話文:
膻中穴位置:在兩乳之間,正中線上,玉堂穴下一寸六分,也就是距天突穴六寸的地方。
膻中穴功能:主治氣病、上氣、咳逆、痰喘、哮、嗽、喉鳴、隔食、肺癰、癭氣等症狀。
膻中穴注意事項:此穴不宜針灸。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膺痛不得息嘔吐寒痰。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哮嗽喘急上氣。喉痹胸脅滿痛。
白話文:
玉堂穴(又名玉英穴)
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膺疼痛難忍,嘔吐寒痰。
紫宮穴
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膺痛咳嗽逆氣上衝,心煩,吐血。
華蓋穴
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咳嗽逆氣,哮喘,呼吸急促,喉嚨痺痛,胸脅脹滿疼痛。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白話文: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向上尋找即可找到。(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治療胸脅滿痛。咳嗽、嘔吐、氣喘,無法說話。喉嚨疼痛、咽喉腫痛,水飲無法下嚥。
(按中庭至天突七穴折法其計九寸六分。每穴相去各得一寸六分圖翼作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皆誤。)
白話文:
按照中庭到天突的七個穴道之間的折算方法,總共有九寸六分。每個穴道之間的距離都是一寸六分。圖繪中將華蓋置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將璇璣置於天突穴下方一寸,都是錯誤的。
天突(一名天瞿。一名玉戶),在頸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五分。一曰低頭取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灸三壯功不及針)治上氣咳逆。咽腫哮喘。舌下急身寒熱。
白話文:
天突穴(又稱天瞿穴、玉戶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三寸,在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匯穴位。(針灸深度五分。另外一種說法是低頭時取穴,針要直下,不能低手。灸三壯,效果不及針灸)主治上氣、咳嗽、氣逆、咽喉腫痛、哮喘、舌下急痛、身子寒熱。
廉泉(一名舌本。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中央。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喘息。舌下腫。舌根縮。舌縱涎出。口瘡。
白話文:
廉泉穴(別名:舌本穴、本池穴),位於下巴下方的喉結上方中央。仰頭取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位。(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治療咳嗽、氣喘、舌下腫脹、舌根收縮、舌頭外伸流口水、口腔潰瘍。
承漿(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口眼喎斜。暴喑。不能言口齒生瘡。
白話文:
承漿(別名懸漿,天池),位於下巴前端,嘴脣稜線下方中央凹陷處。針灸此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七壯。可以治療偏頭痛、口眼歪斜,突然無法說話,以及口腔和牙齒疼痛等疾病。
督脈者起於長強。循背而行。以總督陽經也(骨空論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
白話文:
督脈起於長強穴。沿著背部而行。督脈總督著人體陽經的氣血。(根據《骨空論》的說法,督脈起於少腹以下的骨中央。女子的人系廷孔是督脈的終點,所以也有人說衝脈、任脈和督脈都起於會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