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8)
卷四 (8)
1. 足厥陰肝經穴考
(左右二十八穴)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後如韭葉。及三毛中肝脈所出為井。(針二分。灸三壯)治五淋七疝。腹脹遺溺。陰挺出。血崩不止。
行間,在大指本節前岐骨縫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肝脈所溜為滎實則瀉之。(針六分灸三壯)治嘔逆咳血。瞑不欲視。胸痛肥氣痎瘧寒疝。婦人崩漏小兒驚風。
太衝,在大指本節後二寸許。有絡橫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肝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虛勞浮腫嘔血嗌乾胻酸引小腹痛腋下馬刀瘍淋病㿉疝。女人漏血。
中封(一名懸泉),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宛宛中肝脈所行為經。(針四分。灸三壯)治痎瘧五淋。寒疝足冷。痿厥筋攣陰卵。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在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針二分。灸三壯)治疝痛小腹滿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月經不調。
中都(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當胻骨中。與少陰經相直足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治㿉疝。小腹痛脛寒。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四分。灸五壯)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肝脈所入為合。虛則補之。(針六分。灸三壯)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女人血瘕。陰癢。陰挺出。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廉有槽者中足厥陰別走者。(針六分。灸三壯)治小便難。遺溺月水不調。
五里,在足陽明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處。(針六分。灸五壯)治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動脈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羊矢在陰旁股內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狀故名)治經不調。未有孕者。
急脈,在陰毛中。陰上兩旁各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此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病疝小腹痛者。可灸之(禁刺○氣府論王氏注有此穴甲乙經以下諸書無之。)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臍上二寸旁開中行各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肘尖盡處。動脈是穴。脾之募。臟之會。臟病治此。又足厥陰少陽之會。(針六分。灸日七壯至百壯)治腸鳴食不化胸脅痛不得臥積聚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小兒㿗疝灸三壯愈。
(按章門直季脅肋端為的。舊本章門下有大橫外三字誤○章門之開中六寸。期門之開中五寸半寸法以兩乳間折為八寸取之。)
期門,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縫中。平乳根穴。(舊云不容旁一寸半。誤)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喘不得臥。傷寒心切痛熱入血室。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穴位考
(左右共二十八個穴位)
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趾端,指甲根後方,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以及腳毛叢生處,是肝經脈氣所出的井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小便淋瀝不暢、七種疝氣病、腹脹、遺尿、陰莖或子宮脫垂、以及血崩不止等症狀。
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趾關節前方,兩條骨頭縫之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處於凹陷之處。有動脈搏動可以觸摸到。是肝經脈氣所溜的滎穴,如果出現實證則可以瀉此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嘔吐、咳血、眼睛昏花不想看東西、胸痛、肥氣、瘧疾、寒疝、婦女崩漏以及小兒驚風等症狀。
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趾關節後方約二寸的地方,有經絡橫向連接到地五會穴,在第二趾骨之間有動脈搏動的凹陷處。是肝經脈氣所注的俞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虛勞、水腫、嘔血、咽喉乾燥、小腿酸痛牽引到小腹痛、腋下瘰癧、淋病、疝氣以及婦女漏血等症狀。
中封穴(又名懸泉):位於內踝前方一寸,貼著脛骨後方凹陷處,是肝經脈氣所行的經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瘧疾、小便淋瀝不暢、寒疝、腳部冰冷、痿軟無力、抽搐、陰囊腫大、以及腹部牽引疼痛等症狀。
蠡溝穴(又名交儀):位於內踝上方五寸,是足厥陰肝經絡脈別行連接足少陽膽經的地方。(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疝痛、小腹脹滿、頻繁打嗝、心悸、氣短、腳踝和腿部冰冷酸痛以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都穴(又名中郄):位於內踝上方七寸,在小腿骨的中部,與足少陰腎經相對,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疝氣、小腹痛以及腿部寒冷等症狀。
膝關穴:位於膝蓋下方,犢鼻穴下方二寸,旁邊的凹陷處。(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膝蓋內側疼痛,牽引至膝蓋骨,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的輔骨下方,大筋和小筋之間凹陷處。彎曲膝蓋在橫紋盡頭取穴,是肝經脈氣所入的合穴,虛證可以補此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疝氣、大腿內側疼痛、小便困難、婦女腹部腫塊、陰部瘙癢、子宮或陰莖脫垂等症狀。
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彎曲腳踝取穴,觀察膝蓋內側有凹槽的地方,是足厥陰肝經別行的地方。(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小便困難、遺尿、以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五里穴:位於足陽明胃經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動脈搏動的地方。(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熱病小便不通、疲勞嗜睡等症狀。
陰廉穴:位於陰毛下側,斜向後下方三分,然後直上至氣衝穴下方二寸動脈搏動的凹陷處(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羊矢穴位於陰部旁邊大腿內側縫隙中,皮肉之間有像羊糞形狀的核狀物,因此得名)。可以治療月經不調以及不孕等症狀。
急脈穴:位於陰毛中,陰部上方兩側各開二寸半,按壓時感覺硬實,用力按壓會感到疼痛牽引到上下方,是足厥陰肝經的大絡脈通行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陰急脈,也就是睪丸的繫帶。可以治療疝氣和小腹疼痛,可以艾灸此穴(禁針刺,有醫家認為此穴記載於氣府論,而甲乙經等書籍中並無此穴)。
章門穴(又名長平,又名脅髎):位於肚臍上方二寸,旁開中線各六寸。側身躺著,彎曲上面的腳,伸直下面的腳,用肘尖對著的地方,有動脈搏動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是脾的募穴,五臟的會穴,治療臟腑疾病。也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七壯到一百壯)可以治療腸鳴、消化不良、胸脅疼痛無法入睡、腹部腫塊。多灸左邊可以治療腎積,兩邊都灸可以治療疝氣,小兒疝氣灸三壯即可痊癒。(章門穴的確切位置應該在季肋骨的末端。舊版本中,章門穴下方有“大橫外”三個字是錯誤的。章門穴距離中線六寸,期門穴距離中線五寸半,測量方法以兩乳之間距離折半為八寸取之。)
期門穴:位於乳頭旁邊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在第二肋骨間縫隙中,與乳根穴平齊。(舊版本說位於不容穴旁邊一寸半是錯誤的)是肝的募穴,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胸中煩熱、奔豚氣逆、目青而嘔吐、霍亂、腹瀉、喘息不得入睡、傷寒引起的心痛、以及熱入血室等症狀。
2. 奇經八脈
任脈(腹中行共二十四穴)
督脈(背中行共二十八穴)
衝脈(屬足少陰經左右二十二穴)
帶脈(屬足少陽經左右六穴)
陽蹺脈(屬足太陽陽明少陽手太陽陽明五經左右二十二穴)
陰蹺脈(屬足少陰太陽二經左右八穴)
陽維脈(屬手足太陽少陽督脈五經共三十穴)
陰維脈(屬足少陰太陰厥陰任脈四經共十二穴)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骨空論)。
白話文:
任脈:在腹部正中行走,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督脈:在背部正中行走,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衝脈:屬於足少陰腎經,左右兩側各有二十二個穴位。
帶脈:屬於足少陽膽經,左右兩側各有六個穴位。
陽蹺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這五條經脈,左右兩側各有二十二個穴位。
陰蹺脈: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經脈,左右兩側各有八個穴位。
陽維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督脈這五條經脈,共有三十個穴位。
陰維脈:屬於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任脈這四條經脈,共有十二個穴位。
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然後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沿著下巴,最後進入眼睛。(出自《骨空論》)
3. 任脈穴考
(腹中行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足少陰之分。(灸三壯禁針。一云卒死者針一寸補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駝出水。針之尿屎出即活)治陰汗陰中諸病。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針八分灸七壯)治失精虛冷。小腹脹滿。淋癃㿉疝。婦人赤白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五壯。至百壯)治冷氣時上衝心。臍下結塊。水腫疝瘕失精無子。產後惡露不行。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音拋)不得尿。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令墮胎如不應更針崑崙立墮)治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月經不通。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犯之絕孕)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䕔。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為男子生氣之海(針八分灸七壯多灸令生子)治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婦人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陰交(一名橫戶。一名少關),在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任沖少陰之會。(針八分。灸三七壯)治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人陰癢。血崩帶下。
神關(一名氣舍),在當臍中(禁針。針之臍中惡瘍潰尿出者死灸止百壯。用炒鹽納臍中上加厚姜一片蓋定。方著艾炷或以川椒。代鹽亦可)治水腫鼓脹腸鳴泄瀉。小兒風癇脫肛。
水分(一名風水。一名中守),在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沁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針八分。水病禁針。針之水盡即死灸七壯。止四百壯)治繞臍痛。水病腹堅。腸鳴泄瀉。小兒囟陷。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二七壯。)治痞塊連臍。羸瘦翻胃。
建里,在中腕下一寸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身腫。心痛嘔逆。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一名上紀),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臍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會。腑病治此。(針八分灸二七壯)治氣喘腹脹。心脾痛。面黃溫瘧霍亂翻胃。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半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治腹中痛雷鳴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伏梁。
(按舊本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圖翼曰當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臍八寸之數也)。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針六分灸七壯)治胸滿短氣九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屍厥。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下五分)任脈別絡膏之原也(禁針灸。一曰針三分。若針取氣多令人夭明堂曰灸三壯)治心驚悸癲癇狂病。
(按鳩尾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經曰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半與岐骨下五分為蔽骨蔽骨至臍共得八寸之數相合舊本作岐骨下一寸誤。)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食。
膻中(一名上氣海。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為氣之會。氣病治此(灸七壯禁針)治上氣咳逆痰喘哮嗽。喉鳴隔食肺癰癭氣。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膺痛不得息嘔吐寒痰。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哮嗽喘急上氣。喉痹胸脅滿痛。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按中庭至天突七穴折法其計九寸六分。每穴相去各得一寸六分圖翼作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皆誤。)
天突(一名天瞿。一名玉戶),在頸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五分。一曰低頭取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灸三壯功不及針)治上氣咳逆。咽腫哮喘。舌下急身寒熱。
廉泉(一名舌本。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中央。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喘息。舌下腫。舌根縮。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口眼喎斜。暴喑。不能言口齒生瘡。
督脈者起於長強。循背而行。以總督陽經也(骨空論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