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手少陽三焦經穴考

(左右四十六穴)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三焦脈所出為井。(針一分。灸三壯)治喉痹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

白話文:

關衝穴在小指旁的外側。離指尖約一公分處,離開指甲角如柳葉般。它是三焦經脈氣血初發的地方,所以是井穴。(針灸深度以刺入一分為度。灸以三壯為度。)治療咽喉腫痛、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悶、不思飲食、手肘、手臂疼痛不能舉。

液門,在小指次指兩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三焦脈所溜為滎。(針三分。灸三壯)治驚悸妄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頭痛目赤。耳暴聾。咽外腫。牙齦痛。

白話文:

液門穴,在小指和食指向外分開的骨頭中間的凹陷中。握緊拳頭,取穴。三焦經脈在此處流注爲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灸壯三壯)治療心悸妄言,怕冷,臂膀疼痛、活動受限,瘧疾寒熱,頭痛目赤,耳朵突然失聰,咽部長腫,牙齦疼痛。

中渚,在無名指本節後陷中。液門上一寸。三焦脈所注為俞。虛則補之。(針二分。灸三壯)治肘臂五指不得屈伸。目眩生翳。耳聾咽腫。

白話文:

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根部後面的凹陷中,距離液門穴上一寸。是三焦經脈所注交會的穴位。虛弱時針灸治療。針刺二分。灸三壯。可治療肘部和手臂以及五指不能屈伸。眼睛眩暈並生翳。耳朵聾,咽喉腫痛。

陽池(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後直對腕中三焦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二分禁灸)治消渴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捉物不得。

白話文:

陽池穴(別名別陽),在手腕上的一條溝裡,從手關節後一直對著腕部三焦經脈的原穴。不論虛補,都可用此穴治療。針灸時,針刺深度二分,禁止灸法。主治消渴、煩悶、寒熱瘧疾。或者因為跌打損傷,抓東西使不上勁。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間。手少陽絡。別走心主(針三分。灸三壯)治耳聾渾焞無聞五指痛不能握肘臂不得屈伸。

白話文:

外關穴,在手腕後方,自手肘橫紋下到手根部取穴,二條腕骨之間。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另循行至心臟、心主。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治療耳聾、耳中腫脹、聽覺遲鈍、五指疼痛、不能握拳、肘部、手臂不能彎曲伸直等疾病。

支溝(一名飛虎),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三焦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七壯)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霍亂嘔吐。暴喑卒心痛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白話文:

支溝(又名「飛虎」),在手腕後三寸,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三焦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針灸深度三分,灸七個壯)。治療熱病不出汗,肩臂酸重,霍亂嘔吐,突然聲音沙啞,突發性心痛,產後暈倒人事不省。

會宗,在脘後三寸空中(一曰空中一寸)手少陽郄(針三分灸五壯一曰禁針)治五癇耳聾。

(按支滿會宗皆腕後三寸。但支溝穴在外關斜向臂側會宗穴在外關直上一寸之空中為別。)

三陽絡(一名通門),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針一分。灸五壯)治暴喑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白話文:

會宗穴位於胃脘後三寸的空中(也有人說是一寸),屬於手少陽經的郄穴,針刺三分,灸五壯(也有人說禁針),可以治療五癇和耳聾。

三陽絡穴(也叫通門穴)位於臂上大交脈支溝穴上方的 一寸,針刺一分,灸五壯,可以治療突然失聲、耳聾、嗜睡、四肢無力等症狀。

四瀆穴位於肘前五寸外側凹陷處,針刺六分,灸三壯,可以治療突然發熱、耳聾、下牙疼痛等症狀。

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拱胸取之三焦脈所入為合實則瀉之(針二分。灸三壯)治咳嗽上氣寒熱悽悽不得臥

白話文:

天井穴,位於手肘外側大骨的尖端,向上約一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把上臂拱在胸前取穴。三焦經的脈會經過這裡,因此合適進行針灸治療。如果天井穴出現了實證,則可通過針灸瀉火。針灸時針刺入皮膚約二分。艾灸時灸三壯。此穴主治咳嗽、上氣、寒熱交替、心煩意亂、夜不能寐等症狀。

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治諸痹痛肩背肘臑不能舉。

消濼,在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針五分灸五壯)治風痹頸項強寒熱頭痛。

白話文:

清冷淵這個穴位位於肘部上方兩寸的位置。當手臂伸直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可用三壯)用於治療各種痹症、肩背及肘部疼痛無法抬起的問題。

消濼這個穴位則位於肩膀下方、手臂外側、肘部上方的肌肉之間(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可用五壯)用於治療風濕痹症、頸部僵硬、發冷發熱以及頭痛。

臑會(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臂痠痛無力。項癭氣瘤寒熱。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治臂肩痛不能舉。

白話文:

臑會穴(別名為臑髎穴),位於上臂前側肌肉的外緣。距肩端三寸的凹陷處。是手少陽三焦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灸深度為五分。灸壯五壯)。主治胳膊痠痛無力。脖子淋巴腫脹、氣瘤以及寒熱。

大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按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肩臂酸。缺盆痛。頸項急。胸中煩滿。

白話文:

大髎穴,位於肩胛骨上端肩峯與肩關節間的前緣,肩胛骨上窩的中央。觸摸肩峯下有一塊空缺的地方,這個缺損處往上突出到骨頭上就是穴位。此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八分,灸法施灸三壯。)大髎穴主治肩臂痠痛、肩胛骨痛、頸項僵急、胸中煩悶、氣滿等症狀。

天牖,在筋大筋外發際中。上斜夾耳後一寸。當手太陽天容穴後。足太陽天柱穴前。足少陽完骨穴下是也(針一分。禁灸)治暴聾目不明。頭風面腫項強。

白話文:

天牖穴,位於筋膜層與大筋的外緣交界處。在上斜向上插入耳後一寸。相當於手太陽經的天容穴之後,足太陽經的天柱穴之前。足少陽經的完骨穴之下(針刺深度為一分,禁止灸法)。主治暴聾、視物模糊,頭風、面部腫脹、頸項強直等疾病。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七壯俱令咬錢口開取穴)治耳聾口眼喎斜脫頷頰腫瘰癧。

白話文: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處,按壓此穴位時會牽引耳中的痛覺,此穴位是手足少陽經的交匯處。針灸此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壯數為七壯,在治療時都需要患者咬著錢以打開嘴巴才能取得穴位。翳風穴可以治療耳聾、口眼歪斜、下巴脫臼、臉頰腫脹、瘰癧等疾病。

瘛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針一分。灸三壯)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

顱息,在耳後上間青絡脈中。(灸三壯。禁針)治耳鳴喘息。小兒嘔吐。瘛瘲發癇。身熱頭痛。

角孫,在耳廓中間髮際下開口有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耳聾聤耳濃出。齒齲唇吻強。

和髎,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中。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頭痛耳鳴。頸腫。瘛瘲口噼。

白話文:

瘛脈位於耳根後方雞足骨附近青色血管中,針刺一寸,灸三壯,可治療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

顱息位於耳後上方青色血管中,灸三壯,禁針,可治療耳鳴喘息、小兒嘔吐、瘛瘲發癇、身熱頭痛。

角孫位於耳廓中間髮際下方開口處,為手足少陽和手太陽經脈交匯處,針刺三寸,灸三壯,可治療目生翳、齒齦腫痛、無法咀嚼。

耳門位於耳前耳廓缺口處凹陷中,針刺三寸,灸三壯,可治療耳聾、耳鳴、耳濃流出、齒齲、唇吻僵硬。

和髎位於耳前銳髮下方橫向血管中,為手足少陽和手太陽經脈交匯處,針刺三寸,灸三壯,可治療頭痛、耳鳴、頸部腫脹、瘛瘲、口歪。

絲竹空(一名目□),在眉後陷中。足少陽脈氣所發。(針三分。禁灸)治目眩視物䀮䀮風癇戴眼。拳毛倒睫偏正頭風。

白話文:

絲竹空穴(別名目□穴),在眉毛後陷中。足少陽膽經的氣血在此發出。針灸時要刺入三分,禁止灸療。主治眩暈、視物模糊、風癇、戴目;拳毛倒睫、偏正頭風。

2. 足少陽膽經穴考

(左右八十八穴)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眥旁五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目癢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

白話文:

瞳子髎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眼睛外眼角旁五分。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治療眼睛癢、眼膜青盲、遠視、砂眼、流淚多、多種眼疾。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去耳珠下開口有空。(針三分。灸三壯)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口喎斜。

白話文:

聽會穴(一名聽河穴,一名後關穴),位於耳前,一個凹陷處中。正對著客主人穴的下方一寸,可以摸到動脈微微跳動的地方。由耳垂往下算,在開口附近,有一個空洞。(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治療耳聾、耳鳴、牙齒車軸脫臼、牙痛、口齒歪斜。

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開口有空本輸篇曰。刺之呿不能欠。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針一分。不得深灸三壯)治口眼偏斜。耳鳴耳聾。

白話文:

在耳朵前面的骨頭上,有一個穴位叫做客主人(又名上關)。這個穴位有空隙,叫做本輸篇。針灸這個穴位,嘴就不能張開,手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在此交會。(針灸深度為一分,不得深灸,可灸三壯)治療嘴巴和眼睛歪斜,耳朵鳴響和耳聾。

頷厭,在耳前曲角顳顬上廉。(圖翼曰腦空之上)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針三分。過深令人耳聾灸三壯)治偏頭痛。目眩耳鳴

白話文:

頷厭:位於耳前彎曲的顳顬上緣。(《圖翼》說在腦空之上)是手足少陽、足陽明的交會穴位。(針灸深度三分,過深會導致耳聾,灸三壯)治療偏頭痛、目眩耳鳴。

懸顱,在耳前曲骨上顳顬之中。寒熱病篇曰。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足少陽陽明之會。(針三分。禁深灸三壯)治牙齒疼。頭偏痛引目熱病汗不出。

懸釐,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面腫頭偏痛。目銳眥赤。

白話文:

懸顱穴,位於耳朵前面的曲骨上,顳顬的中央。在《寒熱病篇》中記載,足陽明經有一支從鼻子進入面部,名稱為「懸顱」,是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匯點。(針刺深度三分,禁止深部灸法,灸三壯)治療牙齒疼痛、頭痛偏痛、伴隨眼睛發熱、汗水不出等症狀。

曲鬢(一名曲發),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頸項不能回顧。頭角痛為巔風。目眇。

白話文:

曲鬢(又名曲發),位於耳上方,髮際線彎曲陷落的位置。鼓頷有空隙。它是足少陽膽經和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治療頰腫。引發牙痛,無法張嘴,頸項不能回頭。頭角疼痛為巔風。眼睛失明。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嚼牙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腦兩角痛。胃膈寒痰嘔吐。酒風皮膚腫。

白話文:

  • 率谷穴:在耳的上方,距離髮際線約一寸半的位置,用牙咬取引導一根細針,並灸三壯,可治療腦部兩側的疼痛、胃寒、膈寒、痰多嘔吐、因飲酒而造成的皮膚腫脹。

天衝,在耳後三分許。入髮際二寸。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耳聾耳鳴齒痛喉痹。項癭咳逆。胸滿不得息。

白話文:

天衝穴位於耳朵後方約三分處,向上進入髮際兩寸。這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點。可用於治療癲狂、風痙、牙齦腫脹、驚恐引起的頭痛。

浮白穴在耳朵後方,向上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這也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點。可用於治療耳聾、耳鳴、牙齒疼痛、咽喉痹塞、脖子腫大、咳嗽氣逆、胸悶呼吸不順。

竅陰(一名枕骨),在耳後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四肢轉筋。頭項痛引耳。目痛舌強喉痹。

白話文:

竅陰穴(又名枕骨穴),位於耳後完骨穴上方。枕骨下面按壓有空洞的感覺。足少陽膽經和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三分,施灸三壯),可治療四肢轉筋、頭項疼痛牽引耳朵疼痛、眼睛疼痛、舌頭僵硬、喉嚨腫痛等疾病。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頭風耳後痛齒齲喉痹。

本神,在神庭旁三寸。橫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七壯)治驚癇吐沫。項強急痛目眩。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曰。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針二分。灸三壯)治目昏多眵。

臨泣,在目上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禁灸)治目眩生翳。驚癇反視。

白話文:

完骨穴位於耳後髮際四分處,是足少陽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可治療頭風、耳後痛、齒齲、喉痹等病症。

本神穴位於神庭穴旁三寸,橫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處,是足少陽陽維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可治療驚癇、吐沫、項強急痛、目眩等病症。

陽白穴位於眉上一寸直瞳子處,是足少陽陽明陽維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可治療目昏、多眵等病症。

臨泣穴位於目上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是足少陽太陽陽維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禁灸,可治療目眩生翳、驚癇反視等病症。

目窗(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半。(別本一寸。誤)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頭目眩痛。遠視不明。

白話文:

目窗(又名至榮),在臨泣穴後一寸半。(另一版本寫一寸,有誤。)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用於治療眼部昏花疼痛、視力模糊看不清遠的東西。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止營,在目窗後一寸半(別本一寸誤)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目眩頭偏痛。齒齲唇吻急。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禁針)治腦風頭痛。惡風鼻窒。

白話文:

止營穴位於眼睛上方眉毛後約一寸半的地方,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治療目眩和偏頭痛,以及牙痛和口脣緊縮。

承靈穴位於止營穴後約一寸半的地方,也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適合用灸法五壯,不宜針刺。可以治療頭部風邪引起的頭痛,以及怕風和鼻塞不通。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耳後微高者名為枕骨。足太陽少陽之筋結於此)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頭痛不可忍。項強不得顧。目瞑心悸。發即心亂。

白話文:

腦空:又叫做顳顬,在承靈穴的後一寸半處。夾住玉枕骨下陷處。(耳後微高處稱作枕骨,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經筋連接於此)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處。(針灸深度四分,灸五次)治療頭痛難忍,脖子僵硬不能轉動,眼睛閉合,心悸,頭髮一亂就心煩意亂。

風池,在耳後腦空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耳。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七壯)治偏正頭痛。傷寒熱病汗不出。痎瘧頸項痛。目眩赤痛淚出。耳聾腰背痛。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耳後腦勺髮際陷中。大筋外側緣。按壓此穴會牽引到耳朵。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在此交會。(針灸深度七分。艾灸七壯)治療偏正頭痛。傷寒發熱病汗不出。痎瘧導致的頸部和項部疼痛。頭暈目眩、眼睛發紅疼痛流淚。耳聾腰背疼痛。

肩井(一名膊井),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五臟氣(針五分。若過深。令人悶倒急補三里灸三壯。孕婦禁針)治中風氣塞。頭項臂痛。婦人難產。手足厥逆。

白話文:

肩井穴(又叫膊井穴),在缺盆穴的上面一寸半的位置。用三指按取,以中指按壓到有凹陷處為準。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和陽維脈的匯合穴。與五臟之氣相通(針灸深度五分。若過深,會使人昏迷,應立即艾灸三里穴三壯。孕婦禁針)。治療中風、氣機阻塞、頭項臂痛、婦人難產、四肢逆冷等症。

淵液(一名泉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三分。禁灸)治寒熱馬刀瘍。胸滿臂不舉。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側臥屈上足取之(針六分)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多唾。

白話文:

淵液(又稱泉液),位於腋下三寸的凹陷處。舉起胳膊就可以取到。(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法。)可以治療寒熱引起的馬刀瘡。胸部有積聚,胳膊無法舉起。

日月(一名神光),在期門下五分。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膽之募。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治太息善悲。小腹熱嘔宿汁。

白話文:

日月穴(別名神光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第三根肋骨端旁,橫向蔽骨。是膽經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在此會合。(針灸深度七分,艾灸五壯)治療長籲短嘆、善於悲傷。小腹發熱,嘔吐宿食。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在監骨腰中。季肋本夾脊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腎之募(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腹脹。腸鳴洞泄。水道不利。腰髀引痛。

白話文:

京門穴(別名氣俞、氣府),位於監骨腰中。在季肋本夾脊(脊骨旁)側面,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穴。另一種說法是,京門穴位於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與腎臟相通。針灸京門穴可治療寒熱腹脹、腸鳴洞泄、水道不利、腰髀引痛等疾病。針刺深度三分,灸壯三壯。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七寸半。(兩乳間橫折八寸取之。○古以兩乳相去為九寸半故又云帶脈在臍旁八寸半)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六分。灸五壯)治腰腹縱如囊水狀。疝氣偏墜。婦人帶下。

白話文:

帶脈,位於季脅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開七寸半。(在兩乳間橫折八寸處取穴。○古時以兩乳間的距離為九寸半,故又說帶脈在臍旁八寸半)足少陽和帶脈的交會穴(針灸深度六分,灸五壯)治療腰腹脹大如囊水狀,疝氣偏墜,婦女帶下。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夾水道旁五寸半陷中。(水道在臍下三寸旁開。二寸五樞開中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之會。(針一寸灸五壯)治痃癖小腹痛。寒疝卵上入腹。婦人赤白帶下。

白話文:

五樞穴,在帶脈穴下方三寸,夾水道旁五寸半的地方,垂直一寸半,總計七寸半(水道穴在肚臍下方三寸旁開兩寸五分的地方)。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的交會穴。(針刺一寸,灸五壯)可以治療陰部、下腹的疼痛,寒疝(寒性疝氣)侵入腹中,婦女赤帶、白帶下流。

維道(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當臍下三寸三分。旁開六寸)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嘔逆不嗜食。

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足少陽陽蹺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腰引小腹痛。肩臂不得舉。

白話文:

維道穴(又名外樞穴),位於章門穴的下方五寸三分處。(在肚臍正下方三寸三分處,向側方六寸處)是足少陽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三壯)主治嘔吐、反胃、食慾不振等症狀。

環跳,在髀樞中硯子骨下宛宛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二寸。灸五壯)治冷風濕痹不仁。腰股膝痛。不得轉側。

風市,在膝上。外側兩筋間。舒手著腿中指盡處陷中(針五分灸五壯)治中風腿膝無力渾身瘙癢麻痹。

白話文:

環跳穴,位於大腿部位,在股骨外側髁正下方外側,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即可找到。此穴是足少陽膽經和太陽膀胱經的交匯點。(針灸法:針刺深度為二寸。灸法:灸壯五壯)功能主治:治療感冒風濕痺症,肌肉痿縮不仁。腰、股、膝關節疼痛,不能側向翻轉。

中瀆,在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針五分。灸五壯)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筋痹不仁。

陽關(一名陽陵),在陽陵泉上三寸陷中(針五分。禁灸)治膝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中瀆穴,位於大腿外側,膝蓋上外緣五寸處,肌肉的陷凹處,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絡脈。絡脈又分佈到厥陰肝經。(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治療寒氣滯留於肌肉間引起疼痛、筋脈麻痺、感覺遲鈍的疾病。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胻外廉尖骨前陷中。蹲坐取之。膽脈所入為合。又為筋之會筋病治此。(針六分灸七壯)治足膝冷痹無血色。半身不遂。腳氣筋攣。

白話文: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側一寸,腓骨外側尖銳骨頭的前方凹陷處。以蹲坐的姿勢取穴。膽經的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即是合穴。又是筋的交會處,治療筋病。

(針刺深度六分,灸七壯)治療足膝寒冷,麻痺,沒有血色,半身不遂,腳氣,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在足外踝上七寸。內斜屬三陽分肉間。陽維之郄。(針六分。灸三壯)治胸滿喉痹。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面腫。

外丘,在外踝上六寸外斜。(舊本踝上七寸。誤)足少陽所生。(針二分。灸三壯)治胸滿頸項痛。

白話文:

陽交:(別名陽與足窌),位於足外踝上七寸,內側斜線屬於三條陽經分肉之間,是陽維經的郄穴。(針刺六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胸悶、喉嚨痹塞,膝蓋疼痛、足部不能收縮,寒氣侵襲、驚恐發狂、面部腫脹等症狀。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針六分灸五壯)治淫濼脛胻痛。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齧頰。

白話文:

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屬於足少陽經絡。有分支與足厥陰經相絡。取穴深度為六分,艾灸五壯。治療生殖器疾病、小腿疼痛、不能久立、熱病不出汗、突然發作的狂躁症、咬頰等疾病。

陽輔(一名分肉),在外踝骨上四寸。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筋肉分間。膽脈所行為經實則瀉之。使火虛而木自平。(針五分灸三壯)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腫。百節酸痿痹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

白話文:

陽輔(又名分肉),位於足外踝骨上方四寸處。絕骨端如前面所述。距離丘墟七寸的肌肉分界處。膽經循行經過的地方,實證則瀉之,使火虛而木氣自然調和。(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腰部痠痛如水浸泡,膝蓋以下腫脹,全身關節痠痛麻痺,馬刀挾癭,盜汗、振寒瘧疾。

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乃是絕骨兩分間。為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為髓之會。(針六分。灸五壯)治心腹脹。胃熱不食。喉痹頸項痛。虛勞咳逆。腳氣膝胻痛。

白話文:

懸鐘穴(又稱絕骨穴),位於外踝往上三寸的動脈中。尋找尖銳的骨頭,絕骨穴就在兩塊骨頭之間。它是足三陽經的大絡穴。按壓時,如果陽明經脈不通,就可以取這個穴位。懸鐘穴是髓之會穴。(針灸六分。灸五壯)治療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嚨腫痛、頸項疼痛。虛勞咳逆。腳氣、膝胻疼痛。

丘墟,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膽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目生翳膜。腋下腫。腿胻髀樞痠痛。轉筋卒疝小腹堅。

白話文:

丘墟穴,位於外踝下方,與前陷穴相通,與臨泣穴相距三寸,是膽經脈絡經過的地方。

針灸此穴,虛證實證皆可。

針刺深度為五分,灸壯三壯。

可以治療胸脅滿痛,呼吸困難。

長期瘧疾,振寒,眼睛生翳障。

腋下腫脹,腿、大腿樞、髖關節痠痛。

腳抽筋,突然疝氣,小腹堅硬。

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足跗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膽脈所注為俞。(針二分。禁灸)治胸脅支滿。腋下馬刀。(千金方灸百壯)目眩心痛。痎瘧曰西發者。(一云木有餘者宜瀉此。)

地五會,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一分禁灸)治腋痛乳癰。內損吐血。

白話文:

臨泣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的本節後,足跗骨間凹陷中,距離俠谿穴一寸五分,是膽經所注的腧穴。(針刺深度二分,禁止灸療。)臨泣穴可治療胸脅脹滿,腋下疼痛,以及類似馬刀切割般的疼痛。(《千金方》記載,灸百壯可治療上述疾病。)臨泣穴還可治療頭暈、心痛。西發型的瘧疾患者,臨泣穴應當瀉。另外,木有餘的患者也適合瀉此穴。

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前岐骨陷中膽脈所溜為滎。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病汗不出。曰外眥赤。胸痛耳聾。

白話文:

俠谿穴在小腳趾旁邊第二個腳趾關節部位。前邊的骨頭陷進去,膽經的經氣在這裡流注,是俠谿的滎穴。虛證時應用補法。(用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治療寒熱病、不發汗。小孩的眼角發紅。胸痛、耳聾。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膽脈所出為井。(針一分。灸三壯)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喉痹舌強頭痛耳聾。

白話文:

竅陰穴,位於足小指旁第二趾的外側。從趾甲算起,向外約為韮菜葉寬度。膽絡中的脈氣從此穴發出。

主要治療:肋間痛、咳嗽逆氣,以致無法喘息;手心、腳心發熱;喉嚨腫痛、舌頭僵硬疼痛、頭痛、耳聾。

針灸方法:針刺該穴位,深度為一寸;施灸,以三壯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