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11)
卷二 (11)
1. 素問刺熱論
眼目矇昧曰冒。骨之充為腦。骨之精為瞳子皆主於腎。又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循脅裡。皆為此症。故當在二經酌取之。亦井滎耳)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魄戶)主胸中熱。四椎下間(膏肓俞)主鬲中熱。五椎下間(神堂)主肝熱。六椎下間(噫嘻)主脾熱。七椎下間(膈關)主腎熱。榮在骶也。(此總言治熱之藏俞也。獨刺上之七節。主療陽邪。椎。脊骨節也。榮。陰氣也。骶。尾骶也。陽邪治在上。
若刺下之七椎。則虛其陰。故戒之曰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取脊骨之法。項骨三節之下陷者中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數之。則循序可得矣)
白話文:
眼睛模糊不清叫做冒。腦是由骨骼充實而成的,瞳孔是骨骼的精華,都由腎臟所主掌。此外,足少陽經的經脈從眼角銳利的部位開始,循行於胸脅內側,這些都與此症有關。因此,應該在足少陽經和與此症相關的經脈上選取穴位(例如井穴、滎穴等)。
熱病的氣穴:第三節椎骨下方(魄戶穴)主治胸中之熱;第四節椎骨下方(膏肓俞穴)主治膈肌上方的熱;第五節椎骨下方(神堂穴)主治肝熱;第六節椎骨下方(噫嘻穴)主治脾熱;第七節椎骨下方(膈關穴)主治腎熱。陰氣在尾骶骨部位。 (以上總論治療熱邪的臟腑俞穴。單獨針刺上面七節椎骨,主要治療陽邪。椎,指脊椎骨節;榮,指陰氣;骶,指尾骶骨。治療陽邪應在上面施針。
如果針刺下面七節椎骨,就會損傷陰氣,因此告誡說「榮在骶也」。)項部第三節椎骨下方凹陷處是(大椎穴)。(取脊椎穴位的原則:項骨(頸椎骨)第三節下方凹陷處為大椎穴,由此往下依次數數,就能順序找到各穴位了。)
2. 素問刺瘧論
(瘧有六經五臟之不同。刺法因之以異)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委中。)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俠谿。)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決然。
(刺衝陽。)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刺隱白。太白。公孫。)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開戶牖而處。其病雖已。(宜刺太谿。大鐘經不言刺缺文)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
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太衝)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列缺合谷。)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神門。)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中封。)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
(刺商丘。)腎瘧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金門。太谿。)胃瘧者。令人且病。善飢而不能食。食而肢滿腹大。(刺厲兌解谿三里。太陰之商丘。)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足陽明經衝陽。)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足陽明大陰。
(瘧之將發未發。當隨此四經之井俞而刺之)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旁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滿六急。陽邪之實也背為諸陽之府故當刺魄戶。神堂噫嘻鬲關。魂門。等穴。水熱穴論五臟俞旁五。以瀉五臟之熱與此大同。胠。脅也。其穴旁間近脅。故曰旁五胠俞。
適肥瘦出血者。謂瘦者淺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也)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諸井。(脈小實急陰邪勝也。陰盛者生內寒。故當灸足少陰復溜以散寒。又刺足太陽至陰以補陽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陽亢而脈反伏。
故如是刺之以。瀉陽)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左金津右玉液)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委中)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大抒。風門。)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其穴在舌根下左右泉脈。故曰廉泉。)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刺頭上(百會上星)及兩額(員盧)兩眉間(攢竹)出血。先項背痛者。(刺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少衝。)陽明(商陽)十指間(各隨其所病之經。
白話文:
素問刺瘧論
瘧疾有六經和五臟的不同,治療方法也要因此而異。
足太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頭部沉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熱得很厲害,熱退後會出汗,難以痊癒。(可針刺委中穴)
足少陽經的瘧疾,會讓人感到身體疲乏無力,寒冷不明顯,發熱也不太嚴重,不喜歡見人,見了人會心慌,發熱時出汗很多。(可針刺俠谿穴)
足陽明經的瘧疾,會讓人先感到寒冷顫抖,顫抖得很厲害,過很久才發熱,熱退後會出汗,喜歡見到陽光和火,精神才會好轉。(可針刺衝陽穴)
足太陰經的瘧疾,會讓人不快樂,喜歡嘆氣,不愛吃東西,經常感到寒冷發熱,出汗,發病時想嘔吐,吐了之後就感到疲憊。(可針刺隱白、太白、公孫穴)
足少陰經的瘧疾,會讓人嘔吐得很厲害,寒熱交替,熱多寒少,想打開門窗待著,即使病好了也是這樣。(宜針刺太谿、大鐘穴,但古籍中沒有提及刺缺文穴)
足厥陰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像小便困難的樣子,但其實不是小便困難,只是經常想小便又怕上廁所,感到氣不足,腹中悶悶不樂。(可針刺太衝穴)
肺臟的瘧疾,會讓人感到心寒,寒冷嚴重,發熱時又會感到驚恐,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可針刺列缺、合谷穴)
心臟的瘧疾,會讓人心煩意亂,想喝涼水,反而感到寒冷,不太發熱。(可針刺神門穴)
肝臟的瘧疾,會讓人臉色蒼白,喜歡嘆氣,看起來好像快要死了一樣。(可針刺中封穴)
脾臟的瘧疾,會讓人感到腹中寒冷疼痛,發熱時腸鳴,過一會兒就會出汗。(可針刺商丘穴)
腎臟的瘧疾,會讓人感到寒冷顫抖,腰背疼痛,翻來覆去難以排便,眼睛眨個不停,手腳冰冷。(可針刺金門、太谿穴)
胃的瘧疾,會讓人剛開始生病時容易感到飢餓,但又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會感到肢體沉重、腹部脹大。(可針刺厲兌、解谿、足三里穴,以及屬於太陰經的商丘穴)
瘧疾發作時,身體剛開始發熱的時候,針刺腳背上的動脈(足陽明經的衝陽穴),讓血流出來,可以馬上止寒。瘧疾快要發冷的時候,針刺手腳的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穴位。(瘧疾將要發作或還未發作時,應根據以上四條經脈的井穴和俞穴進行針刺)
瘧疾脈象洪大而急促,應針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長度的針,在背部俞穴旁開五個穴位各刺一針,根據體型肥瘦調整針刺深度,使其出血。(脈象洪大而急促是陽邪盛實的表現,背部是諸陽匯聚的地方,所以應該刺魄戶、神堂、噫嘻、鬲關、魂門等穴位。水熱穴論中,五臟俞穴旁開五個穴位的刺法,也是為了瀉五臟的熱邪,與這裡的原則基本相同。胠指的是脅肋,這些穴位在脅肋附近,所以說是旁開五胠俞穴。針刺時要根據肥瘦調整出血量,瘦的人淺刺少出血,胖的人深刺多出血。)
瘧疾脈象細小而實急,要用艾灸足少陰經,並針刺各經脈的井穴。(脈象細小而實急是陰邪盛的表現,陰邪盛就會產生內寒,所以應該用艾灸足少陰經的復溜穴來驅散寒氣,並針刺足太陽經的至陰穴來補陽氣。)
瘧疾脈象緩和而虛大,適合用藥物治療,不宜用針刺。如果瘧疾發作時脈象摸不到,就針刺十個手指尖放血,血流出來病就會好。先看看身上有沒有像小豆子一樣的紅點,有就把它們都刺破放血(這是陽氣亢盛而脈反伏,所以要這樣刺破放血來瀉陽氣)。
十二種瘧疾,它們發作的時間各不相同,要仔細觀察它們的症狀來判斷是哪條經脈的病。在發病前不久,大約吃飯的時間左右進行針刺,一次針刺就會減輕症狀,兩次針刺就可見效,三次針刺就能痊癒,如果還沒好,就針刺舌下兩條脈絡放血(左邊的叫金津,右邊的叫玉液),如果還沒好,就針刺膝蓋後方的粗大經脈放血(委中穴),再針刺項部以下脊柱兩旁的穴位,就一定會痊癒。(舌下兩條脈絡指的是廉泉穴,它位於舌根下方左右兩條脈絡處。
針刺治療瘧疾,一定要先問清楚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病的,先發病的部位要先針刺。如果先是頭痛或頭部沉重,就針刺頭頂(百會、上星穴)以及兩邊額頭(員盧穴)和兩眉之間(攢竹穴)放血;如果先是頸背痛,就針刺風池、風府、大杼、神道穴;如果先是腰脊痛,就針刺膝蓋後方的穴位放血;如果先是手臂痛,就先針刺手少陰經(少衝穴)、陽明經(商陽穴)以及十個手指之間的穴位(根據病變的經脈選擇穴位)。如果先是腳和小腿痠痛,就針刺足陽明經(厲兌穴)以及十個腳趾之間的穴位放血(根據邪氣所停留在的經脈,瀉其井穴)。
風瘧,發病時會出汗、怕風,要針刺三陽經的背俞穴,讓其出血。(足太陽經的膀胱俞、胃俞、膽俞,針刺浮絡使其出血。)如果骨頭痠痛得很厲害,按壓時更痛,這種情況叫做附髓病(邪氣深伏的緣故),可以用鑱針刺破絕骨穴放血就能立刻好。
身體輕微疼痛,針刺至陰穴和各陰經的井穴,但不要出血,隔一天針刺一次。(邪氣微弱,所以針刺足太陽經的至陰穴,和各陰經的井穴,方法相同,但不要出血,只需隔一天針刺一次,邪氣就會慢慢排出。)
如果患瘧疾但不口渴,隔一天發作一次,要針刺足太陽經。(邪氣在表。另有雜病篇說:要針刺足陽明經)如果口渴,且隔一天發作一次,要針刺足少陽經。(邪氣在表裡之間。另有雜病篇說:如果口渴且每天都發作,要針刺手陽明經)
溫瘧出不了汗,要用五十九針法。(先發熱後發冷,出不了汗是表實,所以要用五十九針法來瀉表實,詳見熱病篇和水熱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