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足少陰腎經穴考

(左右五十四穴)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腎脈所出為井。實則瀉之。(針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治風癇熱厥。心痛喉痹。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白話文:

湧泉穴(又名地衝),位於足底,在腳趾捲曲時,凹陷處的中心。腎經的脈氣由此處湧出,所以被稱為井穴。如果湧泉穴有實證,則需要瀉法治療。(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不宜出血,灸法時,施灸三壯)湧泉穴可以治療風癇、熱厥、心痛、喉痹、疝氣、賁豚、血淋、氣痛等疾病。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腎脈所溜為滎。(針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治咳血喉痹。少氣煩滿。寒疝溫瘧跗腫痿厥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

白話文:

然骨(又名龍骨),位於足內踝前方,消下的部分。腎經的脈絡經過此處是滎穴。(針刺深度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可用來治療咳血、喉嚨疾病、氣息微弱、煩悶脹滿、寒性疝氣、溫瘧、腳背腫脹、手腳僵硬麻木、男性遺精、女性陰部脫出。

太谿(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腎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久瘧咳逆。嘔吐善噫。牙疼咽腫。溺黃消癉大便難。

白話文:

太谿穴(別名呂細),位於足內踝的後方,約五分的距離。跟骨上動脈就在此穴的下方。腎臟的經脈在此穴交會,所以太谿穴是腎臟的腧穴。(針刺太谿穴三分,艾灸三壯)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咳嗽、嘔吐、噯氣、牙齒疼痛、咽喉腫痛、小便黃赤、消瘦、大便困難等症狀。

大鐘,在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二分。灸三壯)治胸脹喘息。便難腰脊痛。舌乾善驚恐。食噎不得下。

白話文:

大鐘穴,位於腳後跟中上部的兩條肌腱之間。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絡穴。它與太陽經相通。(針刺二分,灸三壯)治療胸悶氣喘、大便祕結、腰脊疼痛、舌乾口燥、易驚恐、食物哽噎難以下嚥等症狀。

水泉,在足內踝下。當太谿下一寸是穴。足少陰郄。(針四分灸五壯)治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腹痛小便淋陰挺出。

白話文:

水泉穴,位於足內踝下。在太谿穴的下一寸處。屬足少陰穴。(針灸四分,灸五壯)治療不能遠視的目疾。以及女子月經不來,腹痛小便淋漓,陰部腫脹的情形。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蹺脈所生。(針三分。灸七壯)治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久瘧卒疝。腹痛淋病。陰挺出。月水不調。

白話文:

照海穴,在足內踝下四分的位置,有一塊微突起的骨頭,在骨頭的前部有一個凹陷,前後有筋。上面有踝骨,下面有軟骨,照海穴位於凹陷的中央部位。屬於陰蹺脈所生的穴位。(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可以治療咽乾、嘔吐、四肢倦怠、嗜睡、憂鬱、長期瘧疾、突然發作的疝氣、腹痛、淋病、陰莖挺出、月經不調等疾病。

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後五分。除踝量上二寸前傍骨陷中是伏溜。後傍筋是交信兩穴只隔一筋。腎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舌乾涎出。足痿胻寒。腹鳴水腫。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白話文:

復溜穴(又名伏白穴、昌陽穴),位於足內踝後五分。在內踝上二寸前側,骨陷的中央是伏溜穴。在內踝後側筋是與交信穴只隔了一筋。腎經脈所行經的穴道。虛證則予以補益。(針刺三分,艾灸五壯)治療舌頭乾澀,涎水流出。腿軟無力,小腿寒冷。腹鳴、水腫。五淋(小便頻數、尿急、尿痛、尿道灼熱、尿閉)盜汗。牙齒齲齒,脈搏微弱細小。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從此斜外上行。過足太陰之三陰交。循築賓。陰蹺脈之郄。(針四分。灸五壯)治五淋㿉疝。漏經陰挺。

白話文:

交信位於足內踝上2寸, 少陰脈的前方。太陰脈後面的筋骨間從這裡向斜外上方走,經過足太陰的陰陵泉穴。循著築賓穴。陰蹺脈的郄穴。(針刺的深度是4分,艾灸5壯)治療五淋、疝氣、遺精、月經不調和陰莖勃起。

築賓,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陰維之郄。(針三分灸五壯)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腎脈所入為合。(針四分。灸三壯)治舌縱涎下。腹脹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

白話文:

陰谷穴,位於膝蓋下內側半筋膜後方。大筋下、小筋上。按壓該穴位,會有明顯的感覺,屈膝才能找到。腎經脈氣在此匯合。

(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深度四分,灸三壯。)

主治疾病:舌頭鬆弛流口水、肚子脹滿、股內側疼痛、婦女漏尿不止。

橫骨(一名曲骨端。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去臍旁之肓腧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當任脈曲骨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灸三壯禁針)治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

白話文:

橫骨(別名曲骨端、下極)在大赫穴下一寸。從肚臍旁的肓腧穴量起五寸。位於陰毛上方橫骨的中央。彎曲就像仰臥時的月亮。位於任脈曲骨穴旁五分的足少陰衝脈交會處。(灸三壯,禁針)治療小便不通。陰器向下縱向牽引疼痛。

(按少腹下尖不可概用腹中分寸太陰經衝門至陽明經氣衝一寸五分。氣衝至橫骨一寸五分。橫骨至任脈曲骨五分。此左右各三行。以三寸五分。通針折量方准○自橫骨至幽門左右二十二穴銅人千金皆云去。中一寸五分。大成分為橫骨至肓俞各去中一寸商曲至幽門。各去中一寸半。詳考甲乙經靈樞素問注圖翼經絡考等書皆作去中五分。)

白話文:

1.少腹下尖不可概用腹中的分寸。

2.太陰經衝門至陽明經氣衝一寸五分。

3.氣衝至橫骨一寸五分。

4.橫骨至任脈曲骨五分。

5.左右各有三處,三寸五分。

6.針灸時折量,以確認分寸。

7.從橫骨到幽門左右22個穴位,《銅人千金》中說距中心一寸五分。

8.從大成分橫骨到肓俞,各到中心一寸。

9.從商曲到幽門,各到中心一寸半。

10.認真參考甲乙經靈樞、素問注圖、翼經絡考等書籍,均寫到中心五分。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中極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虛勞失精。陰器上縮。莖中痛女人赤帶。

白話文:

大赫穴(別名陰維、陰關),位於氣穴穴位下一寸,極旁邊五分處。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會穴。針灸治療虛勞失精,男性陰莖上縮,尿道疼痛,女性赤帶等疾病。(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關元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奔豚痛。婦人經不調。

白話文:

氣穴(又名胞門,又名子戶),位於四滿穴下一寸,關元穴旁五分。這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奔豚痛(心絞痛),婦女月經不調。

四滿(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石門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積聚疝瘕。臍下痛。女人惡血㽲痛。

白話文:

四滿(別名髓府),在肚臍正下方一寸。石門穴旁五分。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匯處。(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治療積聚、疝瘕、臍下疼痛、婦女惡露不絕引起的疼痛。

中注,在肓腧下一寸。陰交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小腹熱大便堅燥。女子月事不調。

肓腧,在商曲下二寸。(舊本一寸誤)臍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一寸。灸五壯)治腹痛寒疝大便燥。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下脘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三壯)治腹中積聚。時切痛不嗜食。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建里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三壯)治噦噫嘔逆氣淋小便黃。大便燥閉。婦人無子或惡血上衝腹痛。

白話文: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一寸處,建裏穴旁五分。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會穴。(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噯氣、嘔吐、反胃、氣淋、小便黃、大便乾燥閉塞、婦人無子或惡血上沖引起的腹痛。

陰都(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中脘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痎瘧。氣搶脅下熱痛。

白話文:

陰都(別名食宮),位於通谷穴的下一寸,中脘穴旁的五分處。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匯穴。

(針刺深度)三分。灸法:三壯。

治療寒熱痎瘧。氣搶脅下熱痛。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當作一寸半)上脘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口喎暴喑。積飲痃癖胸滿食不化。

白話文:

通谷穴,在幽門穴下一寸。(實際上是一寸半)在中脘穴旁五分,是足少陰經與衝脈交會之穴。(針刺五分,灸五壯)治療口齒歪斜、暴發性聲音嘶啞。積水飲、胸中硬結、胸脹、食物不能消化。

幽門(一名上門)在巨闕旁五分。步廊下一寸六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小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

白話文:

幽門(又名上門)位於巨闕穴旁五分。在步廊穴下一寸六分。是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的交會穴。針刺五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胸中引痛,心下煩悶,小腹脹滿,女性心痛逆氣等症狀。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中庭旁二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痛。咳逆喘息。嘔吐不食。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膻中旁二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滿不得息。乳癰灑淅惡寒。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玉堂旁二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痛。嘔吐咳逆。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紫宮旁二寸。仰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咳逆不得息。嘔吐不嗜食。

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華蓋旁二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多唾。胸脅支滿。

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上氣。嘔吐不食。胸中痛。

2.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考

(左右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會),在腋下三寸。乳上一寸。直腋撅肋間有動脈。去中六寸所。手厥陰足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腋腫寒熱瘧。

白話文:

天池(別名天會),位於腋窩下方三寸處。乳房上方一寸。腋窩內靠近肋骨處有動脈。離開中線六寸處。是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壯三壯)主治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腋下腫脹、寒熱瘧疾。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針六分。灸三壯)治胸脅支滿。咳逆膺臂間痛。

曲澤,在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心包絡脈所入為合。(針三分。灸三壯)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逆氣嘔吐。

白話文:

曲澤穴,位於肘內側大筋內側的橫紋中,動脈處。心包絡脈在此處注入,是為合穴。(針刺三分,灸三壯)治療心痛、易受驚嚇、身體發熱、煩渴、手臂肘部搖動、逆氣嘔吐。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治衄血心痛嘔噦

間使,在掌後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五壯)治傷寒結胸。瘧疾口渴中風氣塞霍亂乾嘔。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如瘰癧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白話文:

間使穴,在手掌後,手腕上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心包絡脈所經過的穴位。(針刺三分,灸五壯。)治療傷寒結胸、瘧疾口渴、中風氣閉、霍亂乾嘔、婦女月經不調、小兒客忤。如果瘰癧不愈,患左則灸右,患右則灸左。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對外關穴。手厥陰絡。則走少陽(針五分灸五壯)治心暴痛。支滿。肘攣。瘧疾氣塊。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後兩寸,兩筋之間,與外關穴相對。屬手厥陰心包經的絡脈。與少陽膽經相絡。主治心臟暴痛、支滿(胸脅脹滿)、肘攣(肘關節屈伸不利)、瘧疾、氣塊(腹內結塊)。針灸治療,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

太陵,在掌後骨下橫紋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實則瀉之。(針五分。灸三壯)治熱病汗不出。心懸如飢驚恐悲泣。頭痛目赤喉痹嘔血。肘臂攣痛。小便如血瘑瘡疥癬。

白話文:

太陵穴位於手掌後的骨頭下橫紋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心包絡脈的氣血在此匯聚,是心包絡脈的腧穴。若太陵穴有實證,可通過放血治療。(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可治療熱病不出汗。心神不寧,像飢餓或驚恐一樣悲傷哭泣。頭痛、眼紅、咽喉痹阻、嘔血。肘臂攣痛。小便帶血,癤瘡、疥癬。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尖盡處是穴心包絡脈所溜為滎。(針三分。灸三壯)治中風悲笑不休。痰火胸痛衄血煩渴。口瘡鵝掌風。

白話文:

勞宮(別名五里、掌中),在手掌中央的動脈處,當屈曲無名指尖盡處是穴位,屬手厥陰心包絡脈,為滎穴。(針刺三分,灸三壯)可治療中風引起的大聲悲笑不止。痰火引起的胸痛、鼻出血、煩渴。口瘡、鵝掌風。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心包絡脈所出為井。虛則補之。(針一分。灸一壯)治熱病汗不出。心痛煩滿舌強。

白話文:

中衝穴,位於手的中指端,指甲的根部,形狀如同韭菜葉。它是心包絡經脈的起始穴,屬於井穴。如果心包絡經脈虛弱,可以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針灸的深度為一分,灸壯的數量為一壯。)中衝穴可以治療熱病、汗不出、心痛、煩悶、滿腹、舌頭強硬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