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手太陰肺經穴考

(左右二十二穴)

中府(一名膺俞),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旁開華蓋(任脈穴名)六寸。仰取之。肺之募手足太陰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肺急胸滿。少氣不得臥。

白話文:

中府穴(別名膺俞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胸部第三肋間,動脈跳動處,按壓有凹陷。旁開華蓋穴(任脈穴名)六寸。仰臥取穴。為肺臟募穴,手足太陰經之會穴。(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肺急、胸悶、氣短、不能平臥。

雲門,在巨骨下。俠胃經氣戶旁二寸。間中六寸。動脈應手陷中。舉臂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喉痹癭氣。臂痛不舉。

白話文: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在胃經的氣戶穴旁兩寸。在兩乳之間、第六肋間隙,動脈應手凹陷處。將胳膊舉起取穴。(針刺三法寸,灸五壯。)主治四肢發熱不止,咳嗽、氣逆、呼吸短促,喉嚨腫痛,氣癭,手臂疼痛抬不起來。

天府,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點墨於鼻尖湊到臂處是穴。(針四分禁灸灸之令人氣通。)治惡語善忘。衄血喘息痎瘧寒熱目眩癭氣。

白話文:

天府穴,在手臂內側的肌肉上,腋下三寸處動脈凹陷的地方,在鼻尖點上墨,對準手臂就是穴位了。(針灸深度為四分,禁止灸,灸之令人周身氣血通暢。)治療口才不好,健忘,鼻血,喘氣,瘧疾,寒熱,頭暈目眩,癭氣。

俠白,在天府下。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針三分。灸五壯。)治心痛氣短。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兩筋間動脈陷中。肺脈所入為合。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心煩氣短喉痹口乾。咳血小便數。肩痛四肢腫。善嚏悲哭。小兒慢驚風。

白話文:

尺澤穴,位於肘部,在肘關節橫紋上。當肘關節屈曲時,在兩條肌腱之間的動脈凹陷處。肺經的脈氣在此匯聚,是肺經的合穴。

當肺經實熱時,可以瀉此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可治療心煩、氣短、喉嚨腫痛、口乾、咳嗽帶血、小便頻繁、肩部疼痛、四肢腫脹、經常打噴嚏、悲傷哭泣、小兒慢驚風等症狀。

孔最,在腕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側取之。手太陰郄。(同隙針三分灸五壯)治肘臂痛屈伸難咳逆吐血。失音咽痛。

白話文:

孔最穴,在手腕上七寸的部位。在上骨與下骨之間陷落的地方取穴。從側面取穴。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肘臂疼痛,屈伸不利,咳嗽、嘔吐血液,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

列缺,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當食指末處筋骨罅中。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人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而見於列缺陽谿。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也。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者即此。(針二分。灸七壯。)治寒熱瘧。偏風頭痛。驚癇口噤。咳嗽下牙疼。

白話文:

列缺穴,位於手腕後側,往上約一寸五分處,兩手交叉對齊,位於食指末端筋骨交會的凹陷處。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脈,別走於陽明經。有的人可能寸關尺三部脈搏都很微弱,卻能看到列缺和陽谿穴脈搏明顯,這叫做「反關脈」,這是經脈虛弱而絡脈顯盛的表現。《千金翼方》說:陽脈逆流,脈搏比寸口脈還大三倍,就是這種情況。(針刺深度二分,灸七壯。)列缺穴可以治療寒熱瘧疾、偏頭痛、驚癇口噤、咳嗽、下牙疼痛等疾病。

經渠,在寸口陷中動脈應手。肺脈所行為經。(針二分禁灸)治胸背拘急。喉痹咳逆。心痛嘔吐。熱病汗不出。

太淵,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脈所注為俞。(陰經俞即原下仿此)虛則補之脈會太淵。每日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會。(針二分。灸三壯)治胸痹氣逆。噦嘔咳嗽。心痛咽乾。目生白翳。

白話文:

太淵穴,位於手掌後內側橫紋中央的動脈中。肺脈所經過的地方是俞穴。(陰經俞穴的取法,皆與此處相同)脈虛則補之,太淵穴是脈會的地方。每天黎明寅時,氣血從此處開始運行。所以寸口是脈氣會聚的地方。(針刺二分,艾灸三壯)治療胸悶氣急,噁心嘔吐,咳嗽,心痛咽乾,眼角生白翳。

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肺脈所溜為滎(針二分禁灸。)治喑啞喉燥。心煩目眩。

少商,在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許肺脈所出為井。(針一分。出血泄諸藏之熱禁灸)治頷腫喉痹。痎瘧振寒。

白話文:

少商穴,在拇指內側。離開指甲角如柳葉那麼寬的地方,是肺經脈氣所出的原穴。(針灸深度一分。出血可以宣洩臟腑的熱氣,但是禁止灸法)可以治療頷下腫脹、咽喉痹症。瘧疾引起的寒顫。

2. 手陽明大腸經穴考

(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一名絕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許大腸脈所出為井。(針一分。灸三壯。)治耳鳴聾。寒熱痎瘧。

白話文:

商陽(又名絕陽),位於食指內側。在指甲角旁,呈韭菜葉狀,是大腸經的原穴。(針入一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耳鳴、耳聾、寒熱、瘧疾。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大腸脈所溜為滎。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鼽衄。曰疾齒痛。

白話文:

二間(又稱間谷),位於食指第一節與第二節的前內側凹陷中,是大腸經絡脈氣滋生流出的地方,屬於滎穴。

如果穴位處於實證,就應該瀉它。(針灸治療時,針刺的深度為三分,灸療的壯數為三壯)可以治療喉嚨疼痛、鼻出血、牙齒疼痛等疾病。

三間(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大腸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下齒齲痛。腸鳴洞泄。

合谷(一名虎口),在食指大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三壯○孕婦禁針。昔有徐文伯瀉足太陰經三陰交而補合谷胎遂落蓋因血衰氣旺也)治中風筋急傷寒頭痛。目翳風疹。唇吻不收。

白話文:

合谷穴(又名虎口穴),位於食指和拇指分開的骨頭中間的凹陷處。握緊拳頭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大腸經經過此穴,無論是虛症還是實症,都可以通過針灸來治療。針灸合谷穴的深度為三分,艾灸壯數為三壯。(孕婦禁止針灸合谷穴。過去有位名叫徐文伯的醫生,曾經用針灸治療足太陰經上的三陰交穴,並用補法治療合谷穴,結果導致胎兒流產。這是因為血虛而氣旺造成的。)合谷穴可以治療中風、筋急、傷寒頭痛、目翳、風疹、脣吻不收等疾病。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大腸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三壯)治熱病煩心目翳赤爛。耳鳴驚掣。肘臂不舉。

白話文:

陽谿(又名中魁),位於手腕中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在食指與中指之間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部位。(針灸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適用於治療熱病煩心、視力模糊、眼睛發紅發爛、耳鳴驚厥,以及肘和手臂無法抬起等病症。

偏歷,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癲疾多言。耳鳴鼻衄喉痹齒痛。肩臂痠疼。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宛後五寸六寸間。手陽明郄(針三分。灸三壯)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鬲中氣閉口舌腫痛。

白話文:

溫溜穴(別名逆注,池頭),位於肚臍後五寸到六寸之間。手陽明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灸法三壯),可以治療腸鳴腹痛,傷寒引起的嘔吐呃逆,膈肌中氣機閉塞引起的口舌腫痛。

下廉,在輔骨下。溫溜上二寸五分。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針五分灸三壯。)治痹痛乳癰。痃癖小腸氣。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五壯)治手臂不仁。胸痛喘息腸鳴小便難。

三里(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針三分灸三壯)治偏風下牙疼頷腫瘰癧。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大腸脈所入為合。虛則補之。(針七分。灸七壯)治瘛瘲癲疾皮膚痂疥傷寒餘熱不盡。婦人經脈不通

白話文:

曲池穴,位於肘外側,當肱骨外上髁屈肘橫紋頭,橈骨小頭之間。以手拱胸,以手指按壓曲肘橫紋,即可以找到曲池穴。此穴是治療大腸相關疾病的合穴。當人體曲池穴出現虛症時,可以通過針灸來補益。針灸取穴深度以七分為宜,灸壯的數量應為七壯。曲池穴可治療瘛瘲、癲疾、皮膚痂疥、傷寒餘熱不盡以及婦科經脈不通的疾病。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手少陽經天井穴並。相去一寸四分。(灸三壯針三分)治肘節風痹。臂痛不舉。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穴下五寸。(灸七壯禁針。)治氣逆瘰癧。

臂臑,在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一曰平手取之)手足太陽陽雜之會。(灸七壯。針三分。不宜深。)治瘰癧臂痛(按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肩髃下一寸句上。舊有肘上七寸膕肉端七字。誤故刪之)。

白話文:

臂臑穴,位於肩關節外下方一寸處。在兩條肌腱和兩塊骨頭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另一種說法是平舉手臂取穴)。手足太陽經和小陽經的交會穴。(灸七壯。針刺三分。不宜刺入太深。)治療瘰癧病引起的臂痛。(按從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肩髃穴下一寸句之上,以前有「肘上七寸股肉端」七個字,現已刪除)。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膊(音博)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有空。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針八分。灸五壯)治中風癱瘓。肩臂痛不能向頭。泄精憔悴。癭氣瘰癧。

白話文:

肩髃穴(別名中肩井、偏肩),位於肩部骨頭的末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可以感覺到這個穴位。它是手太陽經、陽明經和陽蹺經的交匯點。

針灸此穴位,可以治療中風癱瘓、肩臂疼痛不能向上舉起、遺精、身體虛弱、瘰癧等疾病。

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五壯。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叉骨罅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仰。

天鼎,在頸中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針三分。灸三壯)治暴喑氣哽。喉痹嗌腫。不得食。

扶突(一名水穴),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穴後一寸半。開中三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上氣。喉中如水雞聲。外

白話文:

扶突穴(別名水穴),位於頸部。在彎曲的臉頰下方一寸處。人迎穴後一寸半。正中開三寸。仰面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治療咳嗽、氣喘。喉嚨中有像水雞的聲音。外部

禾髎(一名長窌),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禁灸)治鼻塞鼽衄。

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治鼻有息肉。面癢浮腫。

3. 足陽明胃經穴考

(左右共九十穴)

(按此一經自承泣穴出大迎循頰車上至額顱一本頭維穴起誤)。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鼠穴。)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禁針灸。一曰針三分。)治冷淚出。昏夜無見。

白話文:

承泣穴(別名面髎、鼠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與瞳孔陷中部位上下對齊。是足陽明經、陽蹺經、任脈的交會穴位。(禁止針灸。另一種說法是可以針灸三分深)

主治眼淚過多、夜盲症。

四白,在目下一寸顴空骨內。直瞳子。正視取之(針三分不宜深禁灸)治目赤生翳。

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足陽明陽蹺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針三分。灸七壯。)

地倉(一名會維),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有脈微動是穴。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針三分半。灸七壯)治口喎不語飲水漏落。

白話文:

地倉穴(別名會維),位於嘴脣旁邊向外四分的地方。靠近下方,有脈搏微動便是此穴。如果長久患有口眼歪斜,這個脈搏也有可能不會動。手足陽明、陽蹺、任脈的交匯穴。(針灸三分半,艾灸七壯)治療嘴巴歪斜、不能說話、喝水漏出。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針三分灸三壯)治風痙口噤。唇吻瞤動。牙疼頰腫。寒熱瘰癧。

白話文:

大迎穴(又名髓孔穴),位於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頭凹陷處的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治療風痙口噤、嘴脣和嘴角抽搐、牙痛、臉頰腫脹、寒熱瘰癧。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八分曲頰端。開口有空。(針四分灸七壯)治牙關不開。口眼喎斜。

下關,在足少陽經客主人下。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銅人注。禁灸)治聤耳出膿。偏風口喎。牙車脫臼。

白話文:

下關穴,在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下側。從頰車穴向上運行到耳前動脈下方的凹陷處。與口相合,且有空隙,張口時穴位閉合,閉口時取穴。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刺深度三分。銅人腧穴刺法針灸甲乙經注釋。禁止灸法)治療耳聾、耳中流膿。一側顏面不正、口角歪斜。牙車脫臼。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督脈神庭旁四寸半。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沒皮針向下。禁灸。)治頭目痛淚出。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針四分。過深發人。禁灸)治吐逆霍亂。喘呼不得息。

白話文:

人迎穴(又名天五會穴),位於頸部。在喉結旁後方一寸五分處,動脈搏動明顯。伸直頭部尋找,可以取到足陽明胃經和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刺四分深。針刺過深會讓人發火。禁止灸法)治療嘔吐逆流、霍亂、喘息呼吸不能停止。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入迎下。氣舍上內貼氣喉(針三分灸三壯)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喘息不得臥。

白話文:

水突(別名水門),在頸部大筋前。直入迎合下部。氣舍在喉嚨內部緊貼氣管(可針灸三分,艾灸三壯),可治療咳嗽逆氣、上氣。咽喉腫脹、喘息、無法躺下。

氣舍,在頸大箸前結喉下一寸許。夾任脈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哽咽癭瘤。

白話文:

氣舍穴,位於頸部,大柱穴的前面,結喉穴的下一寸左右,夾緊任脈,在喉結旁邊向下的凹陷處,靠近骨尖部有一個缺口處。(針刺三分。艾灸三壯)治療喉嚨痛,咽喉阻塞,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為五臟六腑之道。(針三分。深則令人逆息孕婦禁針。灸三壯)治息賁胸滿水腫。瘰癧喉痹。傷寒胸熱。

白話文:

缺盆(又名天蓋),位於肩上,橫骨的凹陷處。它是五臟六腑的通道。(針刺三針。深刺則會使人呼吸不暢,孕婦禁用針刺。灸三壯)治療喘息、胸悶、水腫、瘰癧、喉痹、傷寒、胸熱等疾病。

氣戶,在巨骨下。夾足少陰腧府旁二寸。任脈璇璣旁各開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上氣。胸背痛不得息。

白話文:

氣戶穴,位於足少陰腎經腧穴的下方旁開二寸處。任脈的璇璣穴旁各開四寸,陷中取穴。(針刺三分,艾灸五壯)治療咳嗽逆氣、胸背疼痛、上氣不息等症狀。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華蓋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唾膿血濁沫。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紫官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唾膿血濁沫。身腫皮膚痛。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玉堂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胸滿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白話文:

膺窗穴,在胸部,當乳中直下,旁開一寸六分處。玉堂穴,在胸部,當乳中直下,旁開四寸,陷中處。仰臥取穴。(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胸滿而不能臥。腸鳴腹瀉。乳癰腫痛,寒熱交作。

乳中,當乳之中。氣府論注曰。刺灸之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各四寸陷中仰取之。(又婦人屈乳頭齊處是穴○針三分灸三壯)治胸下滿。膈氣噎病。乳痛霍亂。居家必用方凡病久得咳逆。於乳下一指許男左女右。灸三壯即瘥。不瘥則不可治。

白話文:

乳根穴,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處。從乳頭中心左右各四寸,在凹陷處向上取穴。(女性屈乳頭齊處是穴位,針刺三分,灸三壯)治療胸部以下空虛、膈肌氣滯、噎食、乳痛、霍亂等疾病。居家必備的方子,凡久病得咳嗽、逆氣,在乳頭下一指處,男性取左側,女性取右側,灸三壯即可治癒。若仍未痊癒,則無法治療。

不容,在第四肋端足少陰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各二寸。與巨闕平(針五分灸三壯)治腹滿痃癖。胸背引痛。

(按不容夾幽門旁一寸五分。諸書皆同。詳考幽門去中五分自不容至氣衝左右二十四穴合去中各二寸大成以不容至滑肉門左右十二穴另為去中三寸誤)。

白話文:

根據古書記載,不容穴位於幽門旁一寸五分的位置。但是,如果仔細考證,會發現幽門距離中脘穴五分,不容穴到氣衝穴左右二十四穴的距離是二寸,大成將不容穴到滑肉門左右十二穴的距離定為三寸是錯誤的。

承滿,在不容下一去半。(舊本一寸。誤)上脘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腸鳴腹脹食飲不下。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中脘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積氣大腸滑泄。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建里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積氣腸鳴泄利不欲食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下脘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癲狂吐舌。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水分。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癲狂嘔逆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懸),在骨肉門下一寸。臍旁二寸。去足少陰肓腧一寸五分陷中。大腸之募。(針五分。灸五壯。)治奔豚水腫。泄瀉赤白痢。腹脹腸鳴。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嘔吐霍亂。女人癥瘕漏下。

白話文:

天樞穴(別名長溪、谷懸),位於小腹的骨頭與肌肉交接處下方一寸的地方,肚臍旁二寸處,距離足少陰經的肓俞穴一寸五分,是穴道深陷處,是大腸的募穴。(針灸深度五分,灸壯五壯。)用於治療奔豚病(腹脹如奔馬)、水腫、腹瀉、赤白痢、腹脹腸鳴、久積的寒氣、環繞肚臍的陣痛並有時向上衝擊到心臟、嘔吐霍亂、女性癥瘕漏下等疾病。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陰交旁二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一名腋門),在外陵下一寸石門旁二寸。(針五分灸五壯)治小腹脹滿。小便難㿉疝。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舊本三寸)去中各二寸。(針六分。灸五壯)治小腹脹痛引陰胞中瘕子門寒。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一寸。(舊本二寸)旁開中行二寸。(針八分。灸五壯。)

(按水道穴與足少陽五樞穴平當臍下三寸之旁。又歸來穴在氣衝上一寸。當臍下四寸之旁。其上下各去一寸也。諸書雲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皆誤。)

白話文:

水道穴與足少陽五樞穴一樣,在肚臍以下三寸的位置旁。又歸來穴在氣衝穴上面一寸,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旁。兩個穴位距離都是上下各一寸。其他的醫書誤寫水道穴在大巨穴下面三寸,歸來穴在水道穴下面二寸。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一寸。旁開中行二寸。腿肚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與臍下五寸曲骨平)衝脈所起(灸三壯禁針)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賁豚婦人月水不利娠妊子上衝心。

白話文:

氣衝(又稱氣街),在歸來穴下一寸處。旁邊向中行穴開二寸。腿肚中有肉核,名為鼠溪,直上一寸,動脈在手摸時感覺柔軟。(與臍下五寸的曲骨穴平齊)衝脈由此開始。(在這裡灸三壯,禁止針刺)治療腹脹滿不得正常平臥、疝氣、賁豚、婦女月經不調、孕婦胎兒衝頂到心臟。

髀關,在膝上一尺二寸許伏兔後交紋中。(針六分。禁灸)治腰痛膝寒痿痹股內筋急。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伏兔(針五分禁灸)治膝冷不得溫風痹腳氣。

白話文:

伏兔穴,在膝蓋上六寸、肌肉升起的地方。端正跪坐,然後取穴。中行左右各三指按壓,如果有肉塊升起呈兔子狀,就是伏兔穴。伏兔穴可以治療膝蓋寒冷畏寒症、關節痺痛、腳氣病,禁用灸法,針刺深度五分。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三分。禁灸)治腰膝寒。痿痹不屈伸寒疝。小腹滿痛。

白話文: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的下方凹陷處。要跪拜並探求這個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療)治療腰膝寒冷、痿痹不屈伸、寒疝、小腹疼痛。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針三分。灸三壯。)治膝痛冷痹。

瀆鼻,在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形如牛鼻故名(刺犢鼻出液為跛又禁灸)治風邪濕腫。若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犢鼻堅硬。勿便攻先用洗慰。而後微刺之。

白話文: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大腿骨上部。陷中形狀像牛鼻子,因此得名。(刺犢鼻穴放血治療會導致跛行,並禁止灸烤)治療風濕腫脹。如果膝蓋骨腫脹潰爛,則不可治療。沒有潰爛的,可以治療犢鼻穴堅硬。不要急於攻治,先用洗劑溫敷。然後稍微刺一下。

三里(即下陵。一名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胃脈所入為合。(針八分灸止百壯。)治胃中寒。臟氣虛。腹脹腰痛。蠱毒痃癖。中風寒濕。腳氣。噎隔哮喘等症。

白話文:

三里(又稱下陵穴,另名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的位置。在小腿外側肌肉外側的中央。用力按壓,可以感受到腳背上的脈搏停止。是胃經的合穴。(針灸時,針入八分,灸治時,可灸一百壯。)可治療胃中寒冷、臟腑氣虛、腹脹腰痛、蠱毒引起的疾病、中風風寒濕邪、腳氣、噎膈哮喘等疾病。

上巨墟(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腳氣。俠臍腹痛。

條口,在上巨墟下二寸舉足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足麻酸寒。

下巨墟(一名下廉),在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腿痿足不履地。毛焦肉脫。女子乳癰

白話文:

下巨墟穴(別名下廉穴),位於條口穴下一寸,在兩條筋骨間的縫隙中,取穴時抬起腳即可找到(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治療偏頭痛、腿部萎縮、腳不能走路。毛髮焦枯、肌肉脫落。女性乳房癰腫。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䯒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

大陰(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不能言風逆癲狂。胸痛如刺大小便難。

解谿,在足腕上陷中胃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厥氣上衝。目眩頭痛。癲疾悲驚。胻腫腹脹。大便下。重轉筋霍亂。

白話文:

解谿穴,位於足踝陷中,屬於足胃經。若氣血虛弱,可針刺三分,灸三壯,治療厥氣上衝,頭暈頭痛,癲癇驚風,腹脹便溏,腹脹大便下泄,手腳轉筋,霍亂。

衝陽(一名曾原。即所謂趺陽也),在解谿下一寸半。足胻上高胃問動脈。去陷谷二寸胃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三壯○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跗腳面也)治口眼喎齒齲跗腫腹堅大。發寒熱。

白話文:

衝陽穴(又名曾原穴,也就是所謂趺陽穴)位於解谿穴下 1.5 寸。在足背上,胃經動脈高起處。距陷谷穴 2 寸,胃經脈氣所經過的地方就是衝陽穴。無論虛證、實證,皆可針灸治療(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刺禁論中說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就會死亡,這裡的跗就是腳面)。治療口眼歪斜、牙齒齲壞、腳跗腫脹、腹部堅硬腫大、發熱惡寒。

陷谷,在足大指之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所注為俞。(針五分灸三壯)治面目浮腫水病善噫腸鳴腹痛振寒痎瘧。

白話文:

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的第二個腳趾外側,與腳趾根部交接處的凹陷中,距離內庭穴兩英寸的位置。胃經所循行的脈絡在此處停聚,是胃經穴位中比較重要的穴位之一。(針灸時針刺入五分,艾灸三次)治療面目浮腫、水腫、善於嘆息、腸鳴、腹痛、振寒瘧疾等疾病。

內庭,在足大指之次指本節前外間陷中。胃脈所溜為榮。(針三分灸三壯)治四肢厥逆。惡聞人聲。振寒咽痛。口喎鼻衄上齒齲。赤白痢。瘧不嗜食腹脹痞滿。(患左灸右。患右灸左。覺腹中響是其效也)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腹痛疾俱妙。

白話文:

內庭穴,位於足部大拇指的第二個趾節前半部的外側凹陷處。胃經的氣血流注於此穴,使此穴具有榮養的作用。(針灸的深度為三分,灸壯的數量為三壯)治療四肢厥逆,惡聞人聲,振寒咽痛,口角歪斜,鼻衄,上齒齲齒,赤白痢疾,瘧疾,不思飲食,腹脹痞滿。(患左邊的內庭穴,就灸右邊的內庭穴;患右邊的內庭穴,就灸左邊的內庭穴。如果感覺腹中鳴響,就是治療有效)婦人因吃了有毒的東西而引起中毒,月經來時頭暈,小腹疼痛劇烈,以灸內庭穴治療,俱有奇效。

厲兌,在足大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許。胃脈所出為井實則瀉之(針一分。灸一壯。)治屍厥氣絕狀如中惡。水腫心腹滿。熱病汗不出。寒瘧齒齲。面腫喉痹。膝臏腫痛。

白話文:

厲兌穴,位於足部大拇指的第二趾端,靠近指甲處,約一韭葉寬的地方。屬於胃經的井穴,治療實證(症狀)時,可以針刺或灸一壯,以瀉熱。也可用於治療屍厥(突然昏迷)、氣絕狀如中惡、水腫、心腹滿脹、熱病汗不出、寒瘧、齒齲、面腫、喉痹、膝臏腫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