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2)
卷四 (2)
1. 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腦(頭中髓也),囟(音信。腦蓋骨也。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額顱(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顏(額上曰顏。說文曰。眉目之間也),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䪼(音拙目下為䪼),顳顬(顳。柔涉切。顬音如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顑(音坎),鳩(音求顴頰間骨),頰(耳下曲處為頰),頤(音移頷中為頤),頷(音含。
白話文:
巔:頭頂。
腦:頭部裡面的骨髓。
囟:嬰兒腦骨尚未合攏,柔軟且跳動的地方,被稱為囟門。
額顱:囟門前是髮際,髮際前是額頭。
顏:額頭上方叫做顏,指的是眉目之間的位置。
頞:鼻樑,也被稱為下極或山根。
䪼:眼睛下面是䪼。
顳顬:顳,讀音同「柔涉」,顬讀音同「耳」。顳顬指的是耳朵前動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兩太陽,或者也叫鬢骨。
顑:讀音同「坎」,指的是下巴。
鳩:讀音同「求」,指顴骨和臉頰之間的骨頭。
頰:耳朵下方曲折的地方是臉頰。
頤:下巴中間是頤。
頷:讀音同「含」,指的是臉的下方。
腮下也),目系(目內深處脈也),目內眥(目內角也),目銳眥(目外角也),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舌本(舌根也),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嗌(音益喉也),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肺系(喉嚨也),頏顙(頏音杭咽顙也),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曰項。又腦後曰項)天柱骨(肩骨上際。
白話文:
腮下(下頜骨下端),目系(眼睛深處的脈絡),目內眥(眼睛內角),目銳眥(眼睛外角),人中(嘴脣上方,鼻子下方),齒牙(前面的叫牙,後面的叫牙),舌本(舌根),咽(連接食道和氣管的管道),喉(連接咽喉和氣管的管道),嗌(喉嚨),會厭(喉嚨裡面的軟骨,可以幫助呼吸和吞嚥),肺系(連接肺部和氣管的管道),頏顙(喉結),頸項(脖子後面),天柱骨(脖子和肩膀交界處的骨頭)。
頸骨之根也。),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膊),巨骨(膺上橫骨),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胸中(兩乳之間也),膈(膈膜也。膈上。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腋(脅之上際),季脅(脅下盡處短小之肋),胠(音區腋之下脅之上也),鳩尾(蔽心骨也),𩩲骭(音吉干。
白話文:
頸骨的根部(就是頸椎的起始部位);肩解(背部上方的兩個角就是肩解);肩胛骨(肩解下方形成一片骨頭,也叫肩膊);巨骨(胸部橫向的骨頭);膺(胸前叫做膺,一說是胸部兩側較高的地方叫做膺);胸中(兩乳之間);膈(膈肌,膈膜之上,宗氣聚集的地方叫做膻中);腋(脇之上際);季脅(脇下盡頭較短小的肋骨);胠(腋下、脇之上方);鳩尾(遮蓋心臟的骨頭);𩩲骭(肩胛的骨幹)。
即鳩尾別名),⿰牜⿱宀隹中(⿰牜⿱宀隹音杪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脊骨(脊音即椎骨也),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髃骨(髃音魚。端也。肩端之骨),腰骨(尻上橫骨也),腰髁(髁苦瓦反即腰骻骨。自十六椎而下。
白話文:
鳩尾(別名),兩肋下兩旁空軟的地方,脊椎骨,背脊骨內部,肉也很,脊椎骨叫做呂,也叫夾脊兩旁的肉,肩端之骨,臀部上方橫着的骨頭,腰骻骨。從第十六椎骨以下。
俠脊附著之處也),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臚(閭盧二音。皮也。又腹前曰臚),睪(音高。陰丸也),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臀(音屯。
白話文:
俠脊:脊樑骨旁邊的地方。
腹:臍之上下都叫腹,臍下為少腹。
毛際:胯骨兩旁為毛際,那裡的動脈就是足陽明之氣衝。
臚:皮膚。又,腹前為臚。
睪:陰囊。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
下極:兩陰之間,屏翳之處,也就是會陰穴。
臀:臀部。
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機(俠腰髖骨兩旁為機),髖(音寬。尻臀也。一曰兩股間),尻(開高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肛(音工。俗音綱。大腸門也),臑(音猱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脈),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腕(臂掌之交也),兌骨(手外髁也),寸口(開前後兩手動脈。
白話文:
- 寸口:手腕內側動脈搏動處。
皆曰寸口),闕(手掌後動脈高起處曰關),魚際(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同),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髀(音彼股也。一曰股骨),髀關(伏兔上交紋處),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
-
關:手掌後動脈高起處。
-
魚際:手腕前部隆起處,形狀像魚。
-
魚寸:寸口前。
-
魚之後:寸口後。
-
魚際穴:手腕前部隆起處的穴位。
-
大指次指:大拇指的食指。
-
小指次指:小拇指的無名指。
-
髀:大腿。
-
髀關:大腿前部交接處。
-
髀厭:大腿後側骨骼下緣。
即髀樞中也),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股(大腿也),伏兔(髀前膝下起肉處),臏(音頻膝蓋骨也),膕(音國。膝後曲處),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腓腸(腓。音肥足肚也),胻骨(䯒音杭足脛骨也),骭(音干足脛骨也),脛(形去聲足莖骨也),絕骨(外髁上尖骨也),䐃(音窘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
白話文:
即髀樞中也):也就是大腿根部的中點。
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大腿根部的外側,在環跳穴附近。
股(大腿也):大腿。
伏兔(髀前膝下起肉處):大腿前部,膝蓋以下隆起的肌肉。
臏(音頻膝蓋骨也):膝蓋骨。
膕(音國。膝後曲處):膝蓋後面的彎曲處。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膝蓋下內外側的大骨頭。
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膝蓋外側緣獨自突起的骨頭。
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小腿肚。
腓腸(腓。音肥足肚也):小腿肚。
胻骨(䯒音杭足脛骨也):足脛骨。
骭(音幹足脛骨也):足脛骨。
脛(形去聲足莖骨也):足莖骨。
絕骨(外髁上尖骨也):外髁上方的尖銳骨頭。
䐃(音窘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雲):肌肉結聚的地方。
腸中脂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髁骨(髁音科。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髁。一作踝骨。俗名孤拐骨。手宛兩旁圓骨。亦名髁骨。),跗(附甫二音足面也),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大陰後上踝二寸所),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跟骨(跟音根。足根也),覈骨(一作核骨。
白話文:
腸中脂:王氏說:「肘部和膝蓋後面的肉塊。」
髁骨:腳後跟兩側的圓骨,內側的叫內踝,外側的叫外髁。也叫踝骨,俗稱孤拐骨。手腕兩側的圓骨也叫髁骨。
跗:腳面。
內筋:內踝上部的大筋,在大陰穴後上方,距踝骨二寸處。
足岐骨:大腳趾第一個骨節後的骨頭,叫岐骨。
跟骨:腳後跟。
覈骨:也叫核骨。
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踵(足根也),踹(音□。足根也。又與腨通用),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白話文:
足大拇指第一節後面內側圓凸的骨頭。踵:腳後跟。踹:腳跟。三毛:大拇指指甲後面的三條紋路。毛後橫紋為聚毛。
2. 十二經絡次序
(十四經發揮)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的起始點在手太陰肺經。它的支脈跟隨肺經,從手腕後方出發,次序連到手指末端,再交於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從缺盆(手背腕尺側赤白肉際)出發,經過嘴巴鼻子,再交於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的支脈從跗(足背)出發,經過大拇指末端,再交於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的支脈從胃分出的別脈(脾經胃之大絡)出發,經過橫膈膜,注入心臟,再交於手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沒有支脈,直接從本經的少衝穴出發,再交於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的支脈從面頰部出發,經過眼內角,再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白話文:
-
足太陽膀胱經之支脈。從兩臂至背部,再從腰部向下分開匯合於膝窩,再向下通過小指外側後方到達足底,交會於足少陰腎經。
-
足少陰腎經之支脈。從肺部出來佈散於胸中,並交會於手厥陰心包經。
-
手厥陰心包經之支脈。從手掌內側沿著小指的次指分別出來到達指尖,交會於手少陽三焦經。
-
手少陽三焦經之支脈。從耳後出來到達眼睛的內眼角處,交會於足少陽膽經。
-
足少陽膽經之支脈。從腳背上方到達大腳趾的指甲處,並伸出三根毫毛,交會於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脈。其支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向上注入肺臟,進入喉嚨的後方。又向上額頭,沿著督脈行進,絡屬陰器。經過毛中,沿著任脈行走,進入缺盆,向下注入肺臟,並且再次與手太陰肺經相交會。
按人一呼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營衛四周於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脈行三十二丈四尺為二周於身。
白話文:
當人呼吸一次時,脈搏會行進三寸。當呼吸停止時,脈搏會行進六寸。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會行進八百一十丈,每一刻是一百三十五次呼吸,每小時有八刻,總計一千零八十次呼吸,脈搏會行進六十四丈八尺。營衛之氣在人體四周運行。十二個時辰,相當於九十六刻,總計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次呼吸。脈搏會行進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相當於經過身體四周四十八圈。每一刻剩下的時間,相當於五百四十次呼吸。脈搏會行進三十二丈四尺,相當於經過身體四周兩圈。
總之為五十度周身。八百一十丈脈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故五十營篇曰。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此經脈之常度也。而子午流注針灸等書因人身經脈之行始於水下一刻遂以寅時定為肺經。以十二時挨配十二經而為之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
白話文:
總而言之,全身的經脈總長五十度。八百一十丈的脈搏與一萬三千五百次的呼吸相合。所以《五十營篇》中說,呼吸二百七十次,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在全身循環一週。這是經脈的正常規律。而《子午流注針灸》等書由於人體經脈的運行始於子時水下一刻,因此將寅時定為肺經,將十二個時辰挨次配備給十二條經脈,並寫成歌謠說:「肺在寅時,大腸在卯時,胃在辰時,脾在巳時,心在午時,小腸在未時,膀胱在申時,腎在酉時,心包在戌時。」
亥三子膽醜肝通繼後張世賢熊宗立復為分時註釋殊不知紀漏者以寅初一刻為始。而經脈運行之度起於肺經。亦以寅初一刻為紀。故首言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氣脈凡半周於身矣。焉得有大腸屬卯時。胃屬辰時等次也。且如手三陰脈長三尺五寸。足三陽脈長八尺,手少陰厥陰左右俱止十八穴足太陽左右一百三十四穴此其長短多寡大相懸絕安得按時分配其失經旨遠矣。
白話文:
亥時的三刻鐘膽經,醜時的三刻鐘肝經,依次接著張世賢、熊宗立等人重複為分時記載,殊不知他們漏掉了寅初一刻的紀時。而經脈運行的規律始於肺經,也就是寅初一刻的紀時。因此,一開始就說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氣脈在全身巡行半周。怎麼可能有在大腸屬卯時、胃屬辰時等類似的記載呢?再說手三陰的脈長三尺五寸,足三陽的脈長八尺,手少陰、厥陰左右都只有十八個穴位,足太陽左右有一百三十四個穴位,長度及穴位的多寡差別巨大,怎麼能按時分配呢?這就違背了經脈的原理,實在是錯誤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