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陽明也。胃與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胃與脾,表裡也。人之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於腑。故凡內傷精外傷形,皆能病及於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心脾也。不得隱曲,陽道衰也。不月,月事不下也。○隱曲,隱蔽委曲之事。又俯首謂之隱,鞠躬謂之曲。)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傳,日久傳變也。風木氣也。消枯瘦也。肝木乘脾,而肌肉日見消謂。名曰風消。肺受火邪息氣不利而奔迫,名曰息奔。由精虧於下,敗及五臟,皆不治之證。)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三陽,太陽也。膀胱水化,小腸火化。故為病發寒熱。火病則糜爛為癰,水病則凝結為腫。故或在下部為癰腫也。熱勝則痿,寒勝則厥。寒熱爭則腨㾓。㾓音淵,痠疼也。)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膀胱小腸主津液,津枯而色澤消索。○索澤吳氏改索睪。注曰索引也。睪腎丸也。頹疝,腎丸大而不疼。言三陽為病,或傳為痛引腎丸,或傳為頹疝,又曰痛者為火為小腸,不痛者為水為膀胱。)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少陽也。三焦膽二經皆有相火。壯火食氣傷肺,故少氣善咳。大腸燥金受克,故善泄也。)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心為君火,而相火上炎,則同氣相求,邪歸於心。心動而若有所引,名曰心掣。火結於內,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隔塞於中,名曰隔也。)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胃大腸也。一陰,肝心主也。心主為火,肝為風。風火相搏,故驚駭。背痛者,手足陽明之筋皆爽脊也。噫噯氣也。欠呵欠也。是皆風火逆而為病,故名風厥。○吳注作一陰發病。)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心腎也。一陽,三焦膽也。心腎俱病,則水火不交。三焦病,則上下不行。故脹滿善氣。善氣,氣逆也。)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小腸膀胱。三陰,脾肺也。小腸經行手主液,膀胱經行足主筋。脾主四肢。肺主諸氣。四經俱病如此。痿易者,痿弱變常也。)

白話文:

**二陽的病變會導致心脾不適,有難以啟齒的隱疾,女子則會月經失調。(二陽指的是陽明經,也就是胃和心,如同母子的關係。人的情慾會損傷心臟,母親受傷會影響到孩子。胃和脾互為表裡,過度勞累會損傷脾臟,內臟受損會連帶影響到腑。所以凡是內傷精氣,外傷形體,都會影響到胃。這就是二陽的病會導致心脾不適的原因。所謂的隱疾,指的是陽氣衰弱。月經失調,指的是月經不來。)如果病情傳變成為風消,或是息賁,就會因無可救藥而死亡。(傳變指的是病情日久產生變化。風消指的是肝木之氣乘虛侵犯脾土,導致肌肉日漸消瘦。息賁指的是肺部受火邪侵襲,導致呼吸不利,氣息奔迫。這些都是因為精氣虧損,導致五臟衰敗,是無法治癒的症狀。)

三陽的病變會導致發冷發熱,下身出現癰腫,以及痿軟和厥逆,以及腿肚痠痛。(三陽指的是太陽經,也就是膀胱和小腸。膀胱負責水液的運化,小腸負責火熱的運化,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火病會導致糜爛化膿形成癰,水病會導致凝結成腫塊。所以可能在下身出現癰腫。熱盛會導致痿軟,寒盛會導致厥逆。寒熱交爭就會導致腿肚痠痛。)如果病情傳變成為皮膚乾燥無光澤,或是形成頹疝。(膀胱和小腸主導津液的運行,津液枯竭就會導致皮膚乾燥無光澤。有人將「索澤」改為「索睪」,意思是牽引。睪丸指的是腎臟的精丸。頹疝指的是腎丸腫大但不疼痛。總而言之,三陽的病可能傳變為疼痛牽引腎丸,或是形成頹疝。疼痛的病症屬於火熱的小腸,不痛的病症屬於水寒的膀胱。)

一陽的病變會導致氣短、容易咳嗽、容易腹瀉。(一陽指的是少陽經,也就是三焦和膽。這兩條經脈都有相火。相火過旺會耗損肺氣,所以會氣短、容易咳嗽。大腸受到克制,所以容易腹瀉。)如果病情傳變成為心臟抽痛,或是出現膈症。(心為君火,相火上炎會彼此吸引,邪氣會歸於心臟。心臟跳動時感覺被牽引,稱為心掣。火邪鬱結於內,導致上焦不通,下脘不暢,胸膈阻礙,稱為膈症。)

二陽和一陰同時發病,會導致驚恐、背痛、容易打嗝和打哈欠,這稱為風厥。(二陽指的是胃和大腸。一陰指的是肝和心。心屬火,肝屬風。風火相搏,所以會驚恐。背痛是因為手足陽明經的經筋都分布在脊椎附近。打嗝和打哈欠是因為風火逆亂導致的疾病,所以稱為風厥。有人將此處改為一陰發病。)

二陰和一陽同時發病,會容易腹脹,胸悶,容易氣逆。(二陰指的是心和腎。一陽指的是三焦和膽。心腎同時生病,會導致水火不交。三焦生病,會導致上下的氣機不順暢。所以會腹脹胸悶,容易氣逆。)

三陽和三陰同時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痿弱,四肢無法舉動。(三陽指的是小腸和膀胱。三陰指的是脾和肺。小腸經脈運行在手部,負責液體運化;膀胱經脈運行在足部,負責筋骨活動。脾臟主導四肢的活動,肺臟主導全身的氣機。這四條經脈同時生病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痿易指的是肢體痿弱無力,容易變化。)

2. 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主)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與心皆居隔上,故曰相傅。肺主氣,氣調則榮衛,臟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膚出焉。(肝性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木主發生,故為謀膚所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性剛直,為中正之官,主決斷)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亦名氣海,主化氣而承治節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氣舒則喜樂,氣不舒則悲愁,故為喜樂所出。膻中,即包絡也)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胃司受納,故為倉廩之官。脾胃和則知五味,不和則諸物無味,故曰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主出糟粕)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水穀,分清濁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藏精,精盛形成,則作用強力。水能化,生萬物,故出伎巧)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通也。瀆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三焦氣治,則水道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為都會之地,津液所藏。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後有出,是謂氣化則能出矣。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白話文:

心臟,是君主一樣重要的器官,精神意識從這裡產生。(心臟是全身的主宰) 肺臟,是輔佐君主的重要官員,負責調節全身的機能。(肺和心臟都位於胸腔上方,所以說是輔佐。肺主管氣,氣調和就能滋養全身,五臟六腑都會得到治理,所以說負責調節) 肝臟,是像將軍一樣的器官,謀略和計畫從這裡產生。(肝的性質急躁,容易發怒,所以像是將軍一樣。木的特性是生發,所以說謀略和計畫從這裡產生) 膽,是公正的官員,決斷力從這裡產生。(膽的性質剛直,所以是公正的官員,主管決斷) 膻中,是執行命令的官員,喜悅和快樂的情緒從這裡產生。(膻中也叫氣海,主管轉化氣,承擔調節和宣發精神的任務,是執行君主和輔佐官員的命令,所以說是執行命令的官員。膻中氣機舒暢就感到喜悅快樂,氣機不舒暢就感到悲傷憂愁,所以說喜悅和快樂從這裡產生。膻中,也就是心包) 脾胃,是糧倉一樣的器官,能分辨五味。(脾主管運化,胃主管容納,所以說是糧倉一樣的器官。脾胃調和就能分辨五味,脾胃不調和就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所以說五味從這裡產生) 大腸,是負責傳送的官員,能轉化廢物。(主要負責排出糟粕) 小腸,是接受和盛放的器官,能消化食物。(小腸位於胃的下方,接受和盛放水穀,將清的和濁的分開並向下排泄,所以說能消化食物) 腎臟,是像強者一樣的器官,技能和巧藝從這裡產生。(腎臟儲藏精氣,精氣充盛就能產生強大的作用。水可以化生萬物,所以說技能和巧藝從這裡產生) 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水液代謝的通路從這裡產生。(決是疏通的意思,瀆是水道的意思。上焦不通暢,水液就會積在胸腔上部。中焦不通暢,水液就會停留在胃脘部。下焦不通暢,水液就會蓄積在膀胱。三焦氣機通暢,水液代謝的通路就會暢通) 膀胱,是如同州郡都城一般的官員,儲藏津液,經過氣化才能排出。(三焦的水液都匯集到膀胱,所以膀胱是水液匯聚的地方,也是儲藏津液的地方。膀胱只有下口沒有上口,進入膀胱的液體是水,水的轉化靠的是氣。只有轉化吸收了,才能排出,這就叫氣化才能排出。如果氣化功能失常,水就會直接進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排出功能失常,就會阻塞下竅導致小便不通或腫脹)

以上這十二個器官,彼此之間是不能互相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