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2)
卷二 (2)
1. 素問生氣通天論
則不順,而逆於肉理;血鬱熱聚,故為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榮;穴俞已閉,發為風瘧(魄,陰也;汗由陰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邪留為瘧;以所病在風,故名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清靜之道,在因四時之氣序,而為調攝)。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風搖木勝,即病者為外感;若邪氣留連日久,剋制脾土,故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邪伏而不發,延至秋涼外束,則寒熱交爭而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未,故秋傷於濕也。然秋氣通於肺,濕鬱成熱,則氣逆而為咳嗽;濕傷筋,筋弛長則為痿;陽不能勝濕,則為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傷寒邪不即病者,寒毒藏於陰分;至春時陽氣上升,則變為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風暑寒濕迭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和也。然五臟內隱陰氣也,惟內不守,而後骨邪得以犯之)。
白話文:
如果氣血運行不順暢,逆著肌理運行,就會導致瘀血和熱邪積聚,形成癰腫。汗液未完全排出,身體虛弱,氣血衰敗,穴位閉塞,就會導致風瘧。所謂「魄汗」,「魄」指陰氣,「汗」來自陰液,所以叫魄汗。汗液排出不止,身體虛弱,氣血衰竭,風寒邪氣乘虛而入,穴位閉塞,邪氣滯留,就發病為瘧疾,因為此病由風邪引起,所以叫做風瘧。因此,風邪是一切疾病的開端。如果保持身心清靜,毛孔就會緊閉,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順應時令的結果,清靜之道在於順應四時之氣的變化來調養身心。
春天受風邪侵害,邪氣久留不散,就會導致腹瀉。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痎瘧。秋天受濕邪侵害,濕邪上逆就會咳嗽,進而導致痿厥。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容易得溫病。四季之氣的變化會損傷五臟,風、暑、寒、濕等邪氣互相攻伐,所以四季之氣的變化會損傷五臟的平和。五臟內藏陰氣,如果內部失守,邪氣就能入侵。
2. 素問金匱真言論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一日之氣:自卯時日出地上為晝,天之陽也;自酉時日入地中為夜,天之陰也。然於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此。)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從早晨到中午,是天空陽氣中的陽氣。中午到黃昏,是天空的陽氣,但屬於陽氣中的陰氣。黃昏到雞叫,是天空的陰氣,屬於陰氣中的陰氣。雞叫到早晨,是天空的陰氣,屬於陰氣中的陽氣。(一天的氣,從卯時太陽出來地面上為白天,是天空的陽氣。從酉時太陽進入地中為夜晚,是天空的陰氣。然而在陰陽之中,又有陰陽的劃分,就像這樣。)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這個規律。
談到人的陰陽,則身體的外部為陽,內部為陰。談到人身體的陰陽,則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談到人身體的臟腑中的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所以背部為陽,背部陽氣中的陽氣是心。背部為陽,背部陽氣中的陰氣是肺。腹部為陰,腹部陰氣中的陰氣是腎。腹部為陰,腹部陰氣中的陽氣是肝。腹部為陰,腹部陰氣中極陰的是脾。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輸應的關係,所以用來應和天空的陰陽變化。
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天生於動,地生於靜),萬物之綱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變化之父母(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皆陰陽之所生,故為父母),生殺之本始(本,根本;始,終始也),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於本(天地萬物變化生殺而神明者,皆本於陰陽。病所從生,皆不外陰陽二氣,或本於陰,或本於陽,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陽和發生,雨露長養,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寒冽閉藏,風霜肅殺,是陰殺陰藏也)。
陽化氣(陽動而散);陰成形(陰靜而凝)。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陷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逆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由膻中不化氣,胸膈滿也)。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陰陽相反,清濁易位,則為逆;順則為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為精,即水也;精升則化為氣。陽在上者為氣,即雲也;氣降則化為精。故又曰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出,通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陽主外,陰主內)。水為陰,火為陽(人身之水火)。陽為氣,陰為味(藥食氣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生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精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氣和精生,味和形長)。化生精,氣生形(精生於運化之神,形生於無形之氣。前言精歸化者,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味傷形,氣傷精(味太過則偏勝故傷形,氣有餘,便是火,故傷精)。
精化為氣(元氣由精而化)。氣傷於味(食傷則氣怠)。陰味出下竅(味有質故下流)。陽氣出上竅(氣無形故上達)。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為陰,氣為陽)。味厚則泄,薄則通(味厚者能泄於下,味薄者能通利)。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薄者能發散,氣厚者能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已必衰,少已必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即氣也。火壯則耗散元氣,故壯火食氣;少火則生長元氣,故氣食少火)。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偏勝之為病)。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氣先病而傷及於形);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形先病而傷及於氣)。風勝則動(振掉搖動之病);熱勝則腫(丹毒癰腫之病);燥勝則乾(津液枯涸,內外乾澀之病);寒勝則浮(寒勝則陽氣不運)。
白話文: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天主動,地主靜。)陰陽是萬物的綱領紀律,是萬物變化的根源。(萬物產生稱作化,發展到極致稱作變,這些都是陰陽所產生的,所以陰陽是萬物的父母。)陰陽也是萬物產生和消亡的根本。(本指根本,始指開始。)陰陽還是神明之所居。(神指變化難測,明指日月星辰顯現的現象,府是儲藏東西的地方。神明的變化來自陰陽,所以陰陽是神明的住所。)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上尋求病因。(天地萬物的變化、生長、消亡,以及神明的產生,都源於陰陽。疾病的產生,也都離不開陰陽二氣,或源於陰,或源於陽,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陽氣積聚成天,陰氣積聚成地。陰主靜,陽主動。陽氣生發,陰氣滋長;陽氣收斂,陰氣收藏。(陽氣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與陰氣相輔相成。如同陽氣溫暖而發生,雨露滋潤而成長,這是陽生陰長。陰氣也不能獨立運作,必須依賴陽氣才能運行。如同寒冷封閉而收藏,風霜蕭瑟而凋零,這是陽殺陰藏。)陽氣使物質轉化為氣,陰氣使物質凝結成形。(陽主動而發散,陰主靜而凝滯。)寒冷到極點就會產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產生寒。(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就會產生;陽氣達到極點,陰氣就會產生。)寒氣使物質變得渾濁,熱氣使物質變得清澈。(寒氣凝滯所以產生濁陰,熱氣升散所以產生清陽。)清氣下陷,就會發生腹瀉,濁氣上逆,就會發生腹脹。(清陽之氣下陷而不能上升,所以導致腹瀉;濁陰之氣上逆而不能下降,所以導致腹脹,這是因為胸中之氣無法轉化所導致的。)這些陰陽作用的相反現象,就是疾病的順逆變化。(陰陽相反,清濁顛倒,就是逆;陰陽協調,清濁正常,就是順。)
所以,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天地是陰陽的具體表現,雲雨是天地精氣的顯現。)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陰在下為精,也就是水。精上升則化為氣。陽在上為氣,也就是雲。氣下降則化為精。所以說,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本性屬天的就向上,本性屬地的就向下。)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腠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陽主外,陰主內。)水屬陰,火屬陽。(人體中的水和火。)陽氣代表氣,陰氣代表味。(藥物食物的氣味。)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形體攝取食物的味道,所以味道歸於形體。氣產生形體,所以形體歸於氣。精氣攝取氣,所以氣歸於精。化生精氣,所以精歸於化。)精氣攝取氣,形體攝取味。(氣充足,精氣才能產生;味道充足,形體才能生長。)化生精氣,氣生形體。(精氣產生於運化的功能,形體產生於無形之氣。前面說精歸於化,是指在沒有轉化之前,精氣是轉化的物質;這裡說化生精,是指轉化之後,由轉化而產生精氣。)味道傷損形體,氣傷損精氣。(味道太過偏盛就會損傷形體,氣有餘就會化為火而傷損精氣。)精氣轉化為氣。(元氣是由精氣轉化而來。)氣被味道損傷。(飲食不當就會使氣怠惰。)陰氣的味道從下竅而出,陽氣的氣從上竅而出。(味道有形質所以向下流動,氣無形質所以向上通達。)味道濃厚的屬於陰,味道輕薄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味濃厚的屬於陽,氣味輕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味道屬陰,氣味屬陽。)味道濃厚的會導致排泄,味道輕薄的會使之通暢。(味道濃厚的能使之向下排泄,味道輕薄的能通利。)氣味輕薄的會使之發散,氣味濃厚的會使之發熱。(氣味輕薄的能發散,氣味濃厚的能發熱。)旺盛的火氣會衰退,微弱的火氣會壯大。(過於旺盛必然會衰退,微弱的反而會壯大。)旺盛的火會消耗氣,氣會滋養微弱的火。旺盛的火會耗散氣,微弱的火會產生氣。(火即是氣,火旺盛就會消耗元氣,所以說旺盛的火會消耗氣;微弱的火會生長元氣,所以說氣會滋養微弱的火。)氣味中,辛味和甘味有發散的作用,屬於陽;酸味和苦味有湧泄的作用,屬於陰。(這是說氣味的正性陰陽。)陰氣偏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偏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偏盛就會發熱,陰氣偏盛就會發寒。(陰陽偏盛所引起的疾病。)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證,熱氣過盛就會產生寒證。(物極必反。)寒邪會損傷形體,熱邪會損傷氣。氣損傷會產生疼痛,形體損傷會產生腫脹。所以先痛後腫,是氣損傷形體;先腫後痛,是形體損傷氣。(氣先病而傷及形體,形體先病而傷及氣。)風邪偏盛會導致身體震顫搖動的疾病;熱邪偏盛會導致腫脹的疾病;燥邪偏盛會導致身體乾燥的疾病;寒邪偏盛會導致身體虛浮的疾病;濕邪偏盛會導致身體濡瀉的疾病。(濡音如,指濕滯。)喜怒會損傷氣。(說喜怒,那麼悲、憂、恐也同理。)寒暑會損傷形體。(說寒暑,那麼燥、濕、風也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