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素問經文

3.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日不明,則萬物不彰;人無陽,則夭折不壽。)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日即陽也,陽即明也。)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人以陽為衛。)欲如運樞,(晝夜五十度運行於身。)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若於起居之時,煩擾如驚,則神氣浮散而不固。○舊本欲如運樞上,有因於寒三字,今從吳注移在下。)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傷於寒,則為病熱在表者,汗以散之。○舊本體若燔炭二句,在靜則多言下,今從吳注移此。)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暑先入心,而熱熏肺,故多汗;煩則喘,大聲呼喝;靜者多言而無次。)因於濕,首如裹,(昏重也。)濕熱不攘,(除也。)大筋緛(音軟)短,小筋㢮(弛同)長。緛短為拘,㢮長為痿。(濕鬱而熱,大筋連於骨肉,受熱則縮而短,故病拘攣;小筋絡於骨外,得濕則引而長,故病痿弱。)因於氣,為腫。(氣道壅滯,故為浮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四維,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竭盡也。二句總結上文。)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煩擾乎陽,則氣張大而火炎,故令精絕。春令邪辟之氣積至夏月,火旺而精益虧,孤陽厥逆,故曰煎厥。○上文言陽氣不固,外邪傷之,此下言起居不節,致傷陽氣也。)目肓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腎之精為瞳子,耳為腎竅,精絕於內,故見證若此。)潰潰乎若壞都,汩汩(音骨)乎不可止。

(都,防水堤也。)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音郁)於上,使人薄厥。(陽氣貴充和,若大怒則傷形氣;氣達於旰,故血妄行,而菀積於上焦也。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縱緩不收,若難為容止。)汗出偏沮,(濕也。)使人偏枯。(身常汗出半邊者,氣血有所偏沮,久則營氣不固,營氣失守,故為偏枯,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音鋤沸。○汗出則玄府闢,若濕留膚腠,甚者為痤,微者為痱。痤,小癤也;痱,癮疹也。)高梁(膏粱同)之變,足主大丁,(疔同。)受如持虛。(足能也。膏梁美食,內多滯熱,其變能生大疔,感發最易,如持空器以受物也。)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音渣。)郁乃痤。(形勞汗出,悽風寒氣薄之,液凝於膚腠為皶,即粉刺也;若鬱而稍重,乃或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內化精微養於神,外為津液柔於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音呂。○開謂皮膚,發泄;闔謂玄府封閉。若為寒所襲,陽氣受傷,不能柔筋,形為僂俯矣。)陷脈為瘻,(音陋。)留連肉腠。(寒氣自筋絡而陷入脈中,發為瘍瘻,留結腠理。)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寒氣流於經俞,氣化薄於臟腑,則為恐畏驚駭;此陽氣被傷,不能養神也。)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行脈中,邪氣陷脈。]

白話文:

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如果失去了它應有的位置,就會減損壽命而無法顯現活力(如同太陽不明亮,萬物就無法生長;人沒有陽氣,就會夭折短命)。所以,天體的運行應該以太陽的光明為準則(太陽就是陽氣,陽氣就是光明)。因此,陽氣是人體向上防禦外邪的力量(人以陽氣作為防衛)。陽氣的運行要像樞紐一樣靈活(晝夜各五十次的運行在身體內),如果生活起居時受到驚擾,神氣就會浮散不固(如果生活起居時,心神煩躁如同受到驚嚇,就會使神氣浮散而不穩固)。如果因為受寒,身體就會像被火烤一樣發熱,出汗後才會散去(如果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病,就會發熱在表,可以用出汗來散去)。如果因為暑熱出汗,就會煩躁而喘氣,安靜時則會多言(暑熱先侵入心,然後熱氣熏蒸肺部,所以會多汗,煩躁時會喘氣、大聲呼喊;安靜時則會多話且語無倫次)。如果因為受濕,頭會感覺像被東西裹住一樣(昏沉沉的),濕熱如果沒有去除,就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筋短會導致拘攣,筋長則會導致痿軟無力(濕邪鬱積而化熱,大筋連接著骨肉,受熱就會收縮變短,所以會導致拘攣;小筋絡於骨外,受濕就會拉長,所以會導致痿軟無力)。如果因為氣機不順,就會產生腫脹(氣道阻塞不通,所以會造成浮腫)。四肢的病痛會輪流發生,導致陽氣耗盡(四肢輪流生病,代表陽氣逐漸衰竭)。

陽氣這個東西,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擴張,導致精氣耗盡,並且在夏天積聚邪氣,使人發生「煎厥」(心神煩擾會導致陽氣擴張而火氣旺盛,使精氣耗盡。春天的邪氣積聚到夏天火熱時更甚,精氣更加虧損,孤陽上亢,所以會發生煎厥。前面講陽氣不固,會受到外邪侵襲;這裡講生活起居不節制也會損傷陽氣)。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見聲音(腎精上注於目為瞳子,耳朵為腎竅,精氣耗盡於內,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身體內部會像崩塌一樣潰散,不斷湧出,無法停止(水堤潰散,無法阻擋)。陽氣這個東西,如果大怒就會導致形體氣機錯亂,血氣鬱積於上,使人發生「薄厥」(陽氣貴在充和,如果大怒就會損傷形氣,氣血上湧,導致血氣妄行,鬱積於上焦。氣血不暢相迫叫做薄,氣機逆亂叫做厥。氣血俱亂,所以會發生薄厥)。如果筋受損傷,就會鬆弛無力,好像容不下任何東西(筋脈鬆弛不能收斂,好像無法被約束)。出汗時如果偏濕,就會造成身體的偏癱(身體經常半邊出汗,代表氣血偏虛,久而久之營氣不固,導致偏癱,也就是半身不遂)。如果汗出時遇到濕邪,就會長出痤瘡和痱子(汗出時毛孔張開,如果濕邪滯留於皮膚,嚴重就會形成痤瘡,輕微就會形成痱子。痤瘡是小癤子,痱子是皮膚上的小疹子)。經常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腳上容易長大疔(膏梁厚味的食物,體內容易積熱,轉化成疔瘡,容易發作,如同拿空容器來接東西一樣)。勞動後出汗又吹到風,寒氣侵襲就會長出粉刺(勞累出汗時,被寒風侵襲,導致液體凝結在毛孔,形成粉刺。如果鬱積嚴重就會形成痤瘡)。陽氣這個東西,精足則能滋養精神,柔和則能滋養筋脈(內化精微滋養精神,外化津液柔和筋脈)。如果毛孔開合失常,寒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身體彎曲駝背(毛孔開合失常,陽氣受損,不能柔和筋脈,導致身體彎曲)。寒氣侵入脈絡,會形成瘻瘡,並且附著於肌肉紋理(寒氣從筋絡侵入血脈,導致癰瘡,留結在皮膚紋理)。經絡氣化衰弱,會讓人容易恐懼、驚嚇(寒氣流竄到經絡,導致氣化衰弱,臟腑功能受損,所以會產生恐懼驚嚇)。營氣不順,逆行於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營氣在脈中運行,邪氣侵入脈絡,就會逆行於肌肉,導致血瘀熱聚,產生癰腫)。陰液之汗尚未完全排出,身體虛弱時,氣血又恢復旺盛,穴位閉合,就會引發風瘧(汗為陰液,汗出不止,身體虛弱,加上風寒侵襲,穴位隨之閉合,邪氣滯留就會形成瘧疾,因為是風邪引起的,所以叫做風瘧)。

所以,風邪是百病的開始。如果能保持清淨安靜,毛孔就會閉合緊密,即使有大風侵襲,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能順應四時的秩序。(清淨之道在於順應四時的氣候變化,並加以調養)。

因此,春天如果受到風邪的侵襲,邪氣就會滯留在體內,導致腹瀉(風邪搖動樹木一樣,發病是因為外感,如果邪氣長期滯留,就會克制脾土,導致腹瀉)。夏天如果受到暑邪的侵襲,秋天就會引發瘧疾(暑邪潛伏在體內,等到秋天氣候轉涼,外邪入侵,就會導致寒熱交替的瘧疾)。秋天如果受到濕邪的侵襲,就會導致氣逆咳嗽,進而發展成痿厥(秋季承接長夏的濕氣,秋氣與肺相通,濕邪鬱積化熱,就會導致氣逆咳嗽。濕邪傷筋,筋脈鬆弛就會導致痿軟,陽氣無法勝過濕邪,就會導致厥逆)。冬天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襲,春天一定會發溫病(冬天受寒邪侵襲沒有立即發病,寒邪會潛伏在體內,等到春天陽氣上升,就會轉變成溫病)。四時之氣會不斷地侵擾五臟(風、暑、寒、濕不斷地侵襲,導致五臟不和諧。五臟的陽氣內藏,如果自身不能守護,外邪就會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