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

百邪癲狂所謂病。針有十三穴須認。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入三分)第二手大指甲下(少商)穴名鬼信三分深。三針足大指甲下(隱白)名曰鬼壘刺二分四針掌上太陵穴針入五分為鬼心五針申脈為鬼路。

白話文:

百邪癲狂就是所謂的疾病。針灸有十三個穴位需要認清。凡是針灸時,先針鬼宮,然後針鬼信,沒有不靈驗的。一一從頭部開始,逐一尋找。男性從左側開始,女性從右側開始,一針在人中穴,鬼宮停止。左側下針,右側出針(刺入三分)。第二針在大拇指指甲下方(少商),穴名鬼信,刺入三分深。第三針在腳大拇指指甲下方(隱白),穴名鬼壘,刺入二分深。第四針在手掌上的太陵穴,刺入五分深是鬼心。第五針在申脈上,是鬼路。

火針三分七鋥鋥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名鬼枕(風府穴。入二分)七刺耳垂下八分(頰車穴。入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入三分)九針勞宮為鬼窟(入二分○一作間使義同)十針上星名鬼堂。(入二分)十一陰下縫三壯(男會陰穴)女玉門頭為鬼藏(可入三分)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針仍要七鋥鋥(入五分)十三舌下中央縫。金針出血名鬼封(橫安針一枚於口。

白話文:

用淬火冷卻三次的三分長針灸,第七次時找到大椎穴,刺入一分,稱為鬼枕穴(也就是風府穴);再刺入二分,刺七次耳垂下八分的頰車穴,稱為鬼牀穴,針要溫熱;八次刺入承漿穴,稱為鬼市;從左刺出右,您要記住(刺入三分);九次刺入勞宮穴,稱為鬼窟(刺入二分,也有作「間使」,意義相同);十次在上星穴,稱為鬼堂(刺入二分);十一次在陰部下縫三次灸(男性的會陰穴);女性在玉門頭,稱為鬼藏(可以刺入三分);十二次在曲池穴,稱為鬼腿(刺入五分);十三次在舌下中央縫針,出血後稱為鬼封(在口中橫放一枚針)。

令舌不動刺出血甚效)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男先針左女先針右。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

白話文:

讓舌頭不能動的刺血方法非常有效。手和腳兩側相對的穴位,如果是單獨的穴位只往一個方向通,這是前人真正的妙訣,可以使瘋狂的邪鬼無處藏身。

男性先針灸左側,女性先針灸右側。單數日為陽,雙數日為陰。在陽日陽時針灸時向右轉針,陰日陰時針灸時向左轉針。

2. 症治要穴歌

(集古增新共二十八首)

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合谷亦宜求(瀉)若還六脈皆微細。針下補多脈易浮。

時行邪瘧最難禁。有汗噫嘻與俠谿。腰痛太谿血郄妙衝陽厲兌太衝齊。

瘧疾間使大椎良。後谿合谷與膏肓。更加三里懸鐘穴,瘧發脾寒即便康。

中暑人中百會搜陽明合谷內庭求熱傷肺氣膈胸滿。列缺氣海中極收。

中風合谷大腸原八脈之中申脈援。三里肩井並環跳。委中風市陽陵泉。

口噤先須申脈詳(陽蹺脈與後谿相應)頰車合谷與承漿。喎斜添入地倉穴(宜針透頰車)不效翳風聽會良。

癱瘓陽谿並曲池。肩髃合谷外中渚。行間申脈崑崙穴。三里陽陵風市推。

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哮喘先教中脘尋。肺腧天突中府臨。氣海三里俱稱妙列缺針之病不侵。

癆瘵傳屍灸四花。膏肓肺腧實堪誇。大椎穴並三椎骨(身柱穴)鬼眼功多用勿差。

白話文:

傷寒病症如果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病程,還沒有痊癒,就應該在期門穴上針灸。如果突然出現氣喘、胸悶,就需要多瀉三里穴,並且要用心觀察病人的情況。

如果傷寒患者沒有出汗,就應該瀉復溜穴;如果出汗很多,就應該瀉合谷穴。如果六脈都很微弱,針灸時就應該多補,這樣脈象才會容易恢復正常。

流行性感冒非常難治,如果患者有出汗,就應該針刺俠谿穴;如果患者有打嗝,就應該針刺噫嘻穴。如果腰痛,就應該針刺太谿穴、血郄穴、衝陽穴、厲兌穴和太衝穴。

瘧疾發作間歇期,就應該針刺大椎穴、後谿穴、合谷穴和膏肓穴。再配合針刺三里穴和懸鐘穴,就能有效緩解瘧疾發作,寒氣入侵脾胃導致的虛寒狀態也能得到改善。

中暑患者應該針刺人中穴、百會穴、陽明穴、合谷穴和內庭穴。如果出現熱傷肺氣,胸悶氣短,就應該針刺列缺穴、氣海穴和中極穴。

中風患者應該針刺合谷穴、大腸俞穴、申脈穴、三里穴、肩井穴、環跳穴、委中穴、風市穴和陽陵泉穴。

口噤患者應該先觀察申脈穴,再針刺頰車穴、合谷穴和承漿穴。如果出現嘴巴歪斜,就應該再針刺地倉穴,並且要透刺頰車穴。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就應該針刺翳風穴和聽會穴。

癱瘓患者應該針刺陽谿穴、曲池穴、肩髃穴、合谷穴、外中渚穴、行間穴、申脈穴、崑崙穴、三里穴、陽陵泉穴和風市穴。

五癇患者應該針刺百會穴、內關穴、鬼腿穴(曲池穴)、神門穴、後谿穴、鳩尾穴、心腧穴。針灸這些穴位,並配合刺灸上星穴和通里穴,可以有效緩解五癇,治療癡迷。

哮喘患者應該先找準中脘穴,再針刺肺腧穴、天突穴、中府穴、氣海穴、三里穴。列缺穴也可以針灸,這樣可以防止哮喘反复發作。

癆瘵患者應該針灸四花穴、膏肓穴、肺腧穴、大椎穴、身柱穴和鬼眼穴,這些穴位可以有效治療癆瘵。

蠱脹應知照海靈(照海通陰蹺脈。與列缺應)行間氣海與三陰。(交)水溝三里內庭穩。分水多針病轉深。

白話文:

關於蠱脹的治療,應該注意照海穴(照海穴與陰蹺脈相通,與列缺穴相應),行間、氣海穴與三陰交穴。水溝穴、三里穴、內庭穴可以穩定病情。如果分水穴針灸太多,病情會加重。

九種心痛及脾疼。曲澤太陵三里尋。上中脘與衝陽穴。內關公孫主客針。

腹中㽲痛刺衝陽。三里胃腧太白良。支溝章門去閉結。內關氣海商丘當。

太陵穴治發痧凶。列缺委中天府松。百會百勞十宣妙。何愁痧病結心胸。

後谿穴刺治頭風。百會風池絲竹空。合谷上星足三里。化痰利氣中脘通。

外障先針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陽中。後谿主穴休忘卻。攢竹風池儘可通。

白話文:

心痛和脾痛各有九種,可以用曲澤、太陵、三里等穴位治療。上脘和衝陽穴可以治療胃痛,內關和公孫穴可以治療心痛。腹痛可以用衝陽穴治療,三里、胃腧、太白穴可以治療胃痛,支溝、章門穴可以治療腸胃氣滯,內關、氣海、商丘穴可以治療腹痛。太陵穴可以治療發痧,列缺、委中、天府穴可以治療肩頸疼痛,百會、百勞、十宣穴可以治療痧症。後谿穴可以治療頭痛,百會、風池、絲竹空穴可以治療頭痛,合谷、上星、足三里穴可以治療痰濕,中脘穴可以治療氣滯。外障可以用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陽等穴位治療,後谿是主穴,攢竹、風池穴也可以治療。

鼻窒迎香列缺尋(列缺通任脈與照海應)上星風府太淵針。若言舌腫廉泉妙玉液金津傍舌心(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兩旁紫紋上針出血)。

白話文:

鼻塞的時候,可針灸「迎香」和「列缺」穴。(列缺穴通任脈,與照海穴相應。)如果出現頭痛的症狀,可以針灸「上星」、「風府」和「太淵」穴。如果舌頭腫脹,可以針灸「廉泉」穴和舌頭兩旁紫色的紋路上的「玉液」和「金津」穴。(左邊是「金津」穴,右邊是「玉液」穴,針灸時會出血。)

牙疼頰。車外關稱。合谷太谿然谷應聤耳翳風並耳門。暴聾聽會竅陰增(耳生瘡出濃水曰聤耳)。

臂痛少澤與外關。肩髃合谷曲池間。握物拘攣曲澤當。中渚腕骨少海兼。

四肢浮腫陰陵泉。合谷中都中渚先。行間內庭曲池穴。三陰交與液門連。

腿疼環跳及委中。臨泣陽陵泉可通。最好大鐘並京骨。支溝陽輔病堪攻。

穿跟風痛刺商丘。丘墟解谿三里求。申脈行間崑崙穴。照海臨泣病堪休。

膝風太白與豐隆。膝眼梁丘針可通。並有膝關足三里。陰陽陵泉及委中。

腰痛委中髎穴宜。崑崙束骨白環隨。太谿原穴飛揚絡。中脈如針病即除。

七疝奔豚首大敦。章門照海要討論。歸來然谷太衝穴。氣海關元與闌門。

婦人帶下經不調。氣海白環(赤白帶下可刺之)中極燒。腎腧關元並照海。間使穴其三陰交。

婦人臨產若艱難。一瀉三陰交即安。合谷獨陰(在足第二指下橫紋中)挨次取。勝教方術服仙丹。

白話文:

牙痛時,可以針刺頰車、合谷、太谿、然谷,還有耳朵的聽會、耳門穴位,若是耳鳴、耳聾、耳生瘡出濃水,還可以加上耳門穴。

手臂疼痛時,可以針刺少澤、外關、肩髃、合谷、曲池,若是握物拘攣,則需再加上曲澤、中渚、腕骨、少海穴位。

四肢浮腫時,可以針刺陰陵泉、合谷、中都、中渚,也可以針刺行間、內庭、曲池,三陰交與液門穴位也有幫助。

腿部疼痛時,可以針刺環跳、委中、臨泣、陽陵泉,也可以針刺大鐘、京骨、支溝、陽輔穴位。

腳跟疼痛時,可以針刺商丘、丘墟、解谿、三里、申脈、行間、崑崙、照海、臨泣穴位。

膝蓋疼痛時,可以針刺太白、豐隆、膝眼、梁丘,也可以針刺膝關、足三里、陰陽陵泉、委中穴位。

腰痛時,可以針刺委中、髎、崑崙、束骨、白環、太谿、原穴、飛揚絡、中脈穴位。

七疝、奔豚症時,可以針刺首、大敦、章門、照海、歸來、然谷、太衝、氣海、關元、闌門穴位。

婦女帶下、經期不調時,可以針刺氣海、白環、中極、腎腧、關元、照海、間使、三陰交穴位。

婦女生產困難時,可以針刺三陰交穴位,也可以針刺合谷、獨陰穴位,並輔以藥物治療。

3. 補瀉雪心歌

(聚英)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瀉熱須分別。捻指向外瀉之方。捻指向內補之訣。補左須當大指前。補右大指往後拽(舊本瀉左瀉右誤)瀉左次指向前搓。瀉右大指往上拽(舊本補左補右。誤)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補瀉又要識迎隨(經絡之逆順)隨則為補迎為瀉。古人補瀉左右分。

白話文:

行針補瀉法依寒熱不同分別施用。瀉寒與瀉熱的方法不同。捻針尖朝外為瀉法。捻針尖朝內為補法。補左邊穴位,必須以大拇指在前。補右邊穴位,必須以大拇指在後。瀉左邊穴位,用第二根手指向前搓動。瀉右邊穴位,必須以大拇指向上搓動。補瀉方法總共有兩種。因為經絡從左右兩邊發出,補瀉時還要注意辨別順逆(經絡的順逆方向)。順著經絡方向運針為補法,逆著經絡方向運針為瀉法。古代針灸家將補瀉法分為左右兩邊。

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兩手陽經從上頭。陰經胸走手指輒。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上走腹中結。隨則針頭隨經行。迎則針頭迎經奪。更有補瀉定呼吸。吸瀉呼補真奇絕。補則呼出卻入針。循摩針用三飛法(循摩。舊本㘞。聲按道家演法必從泥丸宮運祖氣㘞的一聲㘞聲是也針家不用此法。

白話文:

現在治療時要分男女。男女性別不同,但經脈的走向是相同的。經脈晝夜循環,永不停止。兩手陽經從頭上走,陰經則從胸部下行,直到手指梢。兩足陽經從頭到腳,陰經從下往上,一直到肚子裡。所以,針灸時要順著經脈的方向進針,迎面而上,針尖要對準經脈,才能取得補瀉的效果。呼吸也要配合針灸,吸氣時瀉,呼氣時補,這是非常奇特的治療方法。補針時,呼氣時將針刺入,循著經脈,用「三飛法」按摩。循摩指用手按壓穴位,將藥物塗抹在穴位上,再用針刺入穴位。針法有「三飛法」,分別是「左飛」、「中飛」和「右飛」。「左飛」即左手從左邊的穴位刺入,向右移動,再刺入右邊的穴位。

故易之。三飛法見下)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瀉則吸氣方入針。伸提氣令通身達(伸提氣令舊本㘞聲祖氣)氣至出針呼氣入。徐而三退穴開捺。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補瀉元中元。莫向人前輕易說。

白話文:

因此,很容易就能控制。飛針法見下文。氣到了就出針,吸氣入針。快且退一步,迅速按住穴位。瀉針時,吸氣剛到穴位的時候,就開始刺針。伸展提起氣使之通達全身。氣到了就出針,呼氣入針。慢且退三步,然後打開穴位,輕輕按壓。這個方法出自《梓桑君》。我現在教你,你的心願已了。這正是補虛瀉實的方法,不要輕易告訴別人。

4. 瀉訣補訣

(神應經)

陳宏剛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宋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

白話文:

陳宏剛說。選取穴位後,左手大拇指按住穴位。右手把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趁著咳嗽的同時,把針刺入一分到一寸的深度。等所有的穴位都針灸完畢,稍等一會兒。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輕輕搖晃。前後搓動針,就像手顫抖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催氣」。大約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的氣變緊。再用瀉法。如果在針的左側,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大拇指向前。

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

白話文:

食指朝後,用針尖輕輕向上提,再向左轉。如果有幾根針,全都按照這個方法操作。等到都轉動完畢,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針,用食指連續搓動三次,稱為「飛」。然後輕輕向上提,再向左轉,然後稍微退針半分左右,叫做「三飛一退」。按照這個方法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沉緊,說明氣已到達極限。再輕輕向上提,向左轉一兩次。如果在針的右邊,就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持針,大拇指朝前。

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為瀉法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

白話文:

將食指伸向後。依照前面的方法連續搓三下。輕輕提起針頭並向右轉動。這是針的右側放血方法。當想要取出針頭時,讓病人咳一聲,隨著咳嗽聲取出針頭。這屬於放血方法。所有人的疾病,都是邪氣聚集造成的。即使病人心瘦體弱,也不能一味只使用補益方法。《黃帝內經》中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比如患了紅眼病等疾病,很明顯是邪熱造成的,就可以採用放血方法。其餘的疾病只適合平補平瀉。必須先瀉後補,這被稱為先瀉邪氣。

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訣也。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既畢。卻行補法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向右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針。

白話文:

接下來補充真氣,這是老師沒有傳授的祕密技巧。如果病人有疾病,依照前面使用手法。催促真氣產生,取走真氣。瀉氣結束後,再進行補氣,讓病人吸一口氣。跟著吸氣轉動針。例如針在左側,就將針頭轉向右邊。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食指在前,大拇指在後,繼續捻針深入一二分,讓真氣深入肌肉的縫隙。如果針在右側,就將針頭轉向左側。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住針。

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

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為補法。

白話文:

食指在前,大拇指在後。針還是插入一、二分深。如果有數個穴位,就依此方法行針,行針結束後,停一下,在針柄上輕輕彈三下,如此重複三次。仍然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用大拇指連續搓三下,稱為「飛針」,同時將針再插入一、二分深,針頭朝向左側,稱為「一進三飛」。依此方法行針五、六次,感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有熱氣,表示氣已到達,讓病人吸一口氣。

(按補瀉散見於寶命。八正。離合。真邪。針解等篇。又有併合流注迎隨諸法。而大成書中有燒山火。透天涼青龍白虎等名。皆失經義○內經針。即刺也。俗以針在穴中良久者謂針。針至穴即去者謂刺。非也)。

白話文:

補瀉散見於寶命篇、八正篇、離合篇、真邪篇、針解篇等篇章。又有併合、流注、迎隨諸法,而《大成書》中有燒山火、透天涼、青龍、白虎等名字,都失之於經義。(《內經》中的「針」,就是刺。世俗上把針留在穴位中很久的叫做針,針到穴位後立即離開的叫做刺,這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