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6)
卷三 (6)
1. 足少陰腎經穴分寸歌
(從足至腹。左右五十四穴)
白話文:
(從腳到腹部,左右兩側共有五十四個穴位)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內踝一寸前。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踵中邊。水泉太谿下一寸。照海踝下四分真。復溜踝上計二寸交信隔筋二寸勻。築賓內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五穴連。上行相去皆一寸。肓腧臍旁半寸眠商曲肓腧上二寸。舊云一寸誤相傳。
白話文:
足掌心的湧泉穴。然谷穴在內踝前面一寸。太谿穴在腳踝的後跟骨上。大鐘穴在腳後跟的左右兩側。水泉穴在太谿穴下一寸。照海穴在腳踝下四分之三處。復溜穴在腳踝上兩寸,在交信穴和隔筋穴中間。築賓穴在內踝上方的突起處。陰谷穴在膝蓋下面,膝蓋彎曲時橫骨大赫穴附近。氣穴穴位於四滿穴的中間,五穴相連,向上相距一寸。肓腧穴在肚臍旁邊半寸。眠商穴在肓腧穴上方兩寸。舊說一寸的說法是錯誤的,相傳至今。
石關陰都通谷會。三穴上行一寸群。幽門再上一寸半以上開中止五分。步廊神封靈墟起。神藏彧中到腧府。每穴相離一寸六。(分)開中二寸挨排取。
白話文:
石關、陰都可是溝通谷會。三個穴位往上行一寸是羣陽穴。幽門再往上至一寸半,在脊椎骨正中央開一個五分深的洞穴。步廊神聰靈墟穴刺入井中,到腧府的部位。每個穴位相距一寸六分。開中二寸的地方可排取。
2.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分寸歌
(從胸至手。左右十八穴)
白話文:
(從胸部到手部,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
心包絡起天池間。乳上一寸腋下三。(寸)腋下二寸天泉穴。曲澤肘內橫紋彎。郄門去腕後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正二寸。太陵掌後橫紋詳。勞宮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衝良。
白話文:
心包絡在胸中,取穴在天池穴與乳上一寸,腋下一寸。腋下二寸是天泉穴。曲澤穴在肘內,靠近橫紋處微彎。郄門穴在腕後五寸的位置。間使穴在腕後三寸。內關穴在腕橫紋正二寸處。太陵穴在手掌後橫紋詳細位置。勞宮穴在屈拳時,以中指之末取穴,中衝穴在指向極度彎曲時。
3. 手少陽三焦經穴分寸歌
(從手至頭。左右四十六穴)
白話文:
(從手到頭,左右共有四十六個穴位)
名指外側起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手表腕上空。外關腕後二寸陷。腕後三寸開支溝。會宗腕後內三寸。三陽(絡)支(溝)上一寸求四瀆肘前五寸取。天井肘上一寸端。井上一寸清冷淵。消濼對腋臂外看。臑會肩前三寸下。肩髎臑上陷中安。天髎缺盆起肉上。
白話文:
食指外側開始是「關衝穴」。液門穴在小指次指骨陷中。中渚穴在液門穴上一寸。陽池穴在手錶腕上的空隙。外關穴在腕後二寸的陷中。腕後三寸處是「開支溝穴」。會宗穴在腕後內三寸。三陽絡穴在支溝穴上一寸。四瀆穴在肘前五寸處。天井穴在肘上一寸端。清冷淵穴在井穴上一寸。消濼穴在腋下對著臂外看。臑會穴在肩前三寸下。肩髎穴在臑穴上陷中。天髎穴在缺盆開始的肉上。
天牖耳後一寸觀。翳風耳後尖骨陷。瘛脈耳本青絡充。顱息亦尋青絡脈。角孫髮際耳廓通。耳門耳缺陷中取。和髎耳前動脈融。絲竹空居眉後陷。三焦經穴此為終。
白話文:
天牖在耳朵後一寸處可以發現。
翳風穴在耳朵後尖骨凹陷處。
瘛脈穴在耳朵內青色血管充盈處。
顱息穴也沿著青色血管脈絡尋找。
角孫穴位於髮際和耳朵之間的凹陷處。
耳門穴在耳朵的缺損部位中部。
和髎穴在耳朵前面的動脈搏動處。
絲竹空穴在眉毛後面凹陷處。
三焦經穴到這裡就結束了。
4. 足少陽膽經穴分寸歌
(從頭至足。左右八十八穴)
白話文:
(從頭部到腳部,左右兩側共有八十八個穴位)
足少陽起瞳子髎。目外眥旁五分循。耳前陷中聽會穴上行一寸客主人。頷厭曲角上廉系。懸顱正在太陽端懸釐曲角下廉會。曲鬢耳上髮際安。率谷耳上發寸半。天衝耳後髮際量。浮白髮際一寸摸。竅陰空在枕骨旁。完骨耳後發四分。本神(神)庭旁三寸現。陽白眉上方一寸。
白話文:
-
足少陽經起於瞳子髎穴,沿著外眼角旁五分向上走行,經過耳朵前面凹陷的地方、聽會穴,再向上走行一寸,到達客主人穴。
-
足少陽經從下頜骨的前面彎曲角處向上走行,與頷厭穴相連。
-
足少陽經在懸顱穴的正上方,懸釐穴的下方相會。
-
足少陽經在耳上髮際處,安穴的位置。
-
足少陽經在率谷穴的位置,位於耳上發際一寸半處。
-
足少陽經在天衝穴的位置,位於耳後髮際處。
-
足少陽經在浮白穴的位置,位於髮際一寸處。
-
足少陽經在竅陰穴的位置,位於枕骨旁邊。
-
足少陽經在完骨穴的位置,位於耳後發際四分處。
-
足少陽經在本神穴的位置,位於庭穴旁三寸處。
-
足少陽經在陽白穴的位置,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處。
發上五分臨泣獻臨後寸半目窗穴。正營承靈又三寸。(各去寸半)腦空耳後枕骨下。風池啞門(任脈穴名)旁陷中。肩井肩上陷中按。淵液腋下三寸通。輒筋向前平兩乳。日月期門(肝經穴)下五分。京門監骨腰間便。帶脈肋下寸八分。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下五三逢(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章(門)下八寸三。
白話文:
發際五分處是臨泣穴,臨泣穴後一寸半是目窓穴。正營穴位於承靈穴下三寸。(各相距一寸半)腦空穴位於耳後的枕骨下。風池穴、啞門穴(任脈穴名)旁的陷中。肩井穴在肩上陷中,按壓即可。淵液穴在腋下三寸處,與腋動脈相通。輒筋穴位於胸前,平兩乳之間。日月穴、期門穴(肝經穴)下五分處。京門穴、監谷穴位於腰間,便於找到。帶脈穴在肋骨下八寸處。五樞穴在帶脈穴下三寸。維道穴在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居髎穴在章門穴下八寸三。
(分)環跳髀樞宛中容。風市垂手中指末。膝上五寸中瀆供。膝上二寸陽關穴。陽陵膝下一寸從。陽交外踝上七寸。踝上六寸外丘留。踝上五寸光明別。陽輔踝上四寸收。踝上三寸懸鐘會。丘墟踝前陷中酸。臨泣丘墟下三寸。地五會去臨五分。俠谿正在岐骨陷。竅陰小次指外端。
白話文:
(1)環跳:在股骨大轉子下緣,是膽經的穴位。
(2)髀樞:在大腿外側,股骨外上髁上10寸的地方,是胃經的穴位。
(3)宛中:在大腿正中,股骨內側髁上5寸的地方,是脾經的穴位。
(4)容:在膝蓋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是胃經的穴位。
(5)風市:在小腿外側,腓骨頭下,是膽經的穴位。
(6)垂手中指末:在中指外側,第二指節中點的地方,是陽蹺脈的穴位。
(7)中瀆:在膝蓋下方,脛骨前嵴上5寸的地方,是胃經的穴位。
(8)陽關穴:在膝蓋上方,股骨外側髁上2寸的地方,是膽經的穴位。
(9)陽陵:在膝蓋外側,腓骨頭下,是膽經的穴位。
(10)陽交:在外踝上方,腓骨前肌腱外側,是膽經的穴位。
(11)外丘:在外踝上方,腓骨前肌腱外側,是胃經的穴位。
(12)光明:在外踝上方,腓骨前肌腱外側,是胃經的穴位。
(13)陽輔:在外踝上方,腓骨前肌腱外側,是胃經的穴位。
(14)懸鐘:在外踝上方,腓骨前肌腱外側,是膽經的穴位。
(15)丘墟:在足跟外側,跟骨粗隆下緣,是膀胱經的穴位。
(16)臨泣:在丘墟穴下,是膀胱經的穴位。
(17)地五會:在臨泣穴下5分,是膀胱經的穴位。
(18)俠谿:在足外側,跟骨粗隆下緣,是膽經的穴位。
(19)竅陰:在小指外側,第5趾關節後緣,是少陰腎經的穴位。
5. 足厥陰肝經穴分寸歌
(從足至腹。左右二十八穴)
白話文:
(從腳到腹部,左右兩側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大指外側名大敦。行間兩指縫中存。太衝本節後二寸踝前一寸號中封。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踝上七寸中。膝關犢鼻(胃經穴)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陰包股內有槽處。(膝上四寸)五里衝下三寸看。(五里在胃經氣衝穴下三寸)陰廉氣衝下二寸。急脈毛際系睪丸。章門下脘旁六寸。期門乳下二肋端。
白話文:
大敦穴在大拇指外側。
太衝穴在足背上,第一、二趾間縫後二寸,距足踝前一寸處。
蠡溝穴在足踝上方五寸處。
中都穴在足踝上方七寸處。
犢鼻穴在膝蓋下方二寸處。
曲泉穴在膝蓋下方,屈膝時明顯可見的橫紋處。
陰包穴在大腿內側,有凹槽處。
五里穴位於胃經氣衝穴下方三寸處。
陰廉穴在氣衝穴下方二寸處。
急脈穴在陰毛邊緣,與睪丸相連。
章門穴在下脘旁六寸處。
期門穴在乳房下方,第二肋端處。
6. 任脈穴分寸歌
(腹部中行凡二十四穴)
白話文:
(腹部中央一列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捫。中極臍下四寸取三寸關元二石門。氣海臍下一寸半。陰交臍下一寸論。臍之中央號神闕。臍上一寸水分源。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各離一寸次第班。巨闕臍上六寸半。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寸六取。膻中正在兩乳間。膻上一寸六分起。
白話文:
任脈在會陰部、兩陰之間。在小腿彎曲部位的毛際凹陷處尋找。中極穴在臍下四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二石門穴也在臍下三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陰交穴在臍下一寸。肚臍的正中心叫做神闕穴。臍上一寸是水分源穴。下脘穴在胃脘中部,中脘穴在上脘穴上各相隔一寸,依次向上排列。巨闕穴在臍上六寸半。鳩尾穴在胸骨柄下五分。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的正中間,膻中穴上一寸六分是羶俞穴。
玉堂紫宮華蓋關(自膻中至華蓋四穴各去一寸六分。共得四寸八分)璇璣膻上。六寸四(分○舊云五寸八。誤)璣上寸六天突是。廉泉頷下骨尖會。唇下宛中承漿已。
白話文:
玉堂穴在紫宮穴和華蓋穴之間(從膻中穴到華蓋穴,每穴之間相隔一寸六分,共四寸八分)。璇璣穴在膻中穴的上方,相距六寸四分(舊說為五寸八分,有誤)。璣穴的上方一寸六分是天突穴。廉泉穴在頷骨尖端與嘴脣中間的凹陷處。脣下的宛中穴與承漿穴相接。
7. 督脈穴分寸歌
(凡二十八穴。起於長強。循背至頭此歌自上及下者順也)
白話文:
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從長強穴開始,沿著背部往上到頭部,這首歌訣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來排列的。
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中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詳。前後髮際尺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二寸陷中囟會方。前頂發上三寸半。百會頂中號三陽。後頂強間至腦戶。相去各是寸半量。(自百會至腦戶共四寸五分)後發一寸風府穴。啞門發上五分藏。
白話文:
督脈齦交脣內鄉,兌端正位於嘴脣中央。
水溝指鼻下溝中的索狀筋。
素髎穴應該向下尋找,鼻端直下。
前後髮際向上二寸是神庭穴,髮上一寸是上星穴,再向上二寸是囟會穴。
頭頂正中,前頂發上三寸半是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號稱三陽穴。
後頂強間穴至腦戶穴之間,各相距一點五寸(從百會穴到腦戶穴之間,總共是四寸五分)。
腦後發下一寸處是風府穴,啞門穴位於發上一寸。
項下脊骨二十一。分為三假論短長。每椎一寸四分一。(釐)上之七節如是鑲。大椎第一節上是。一椎之下陶道知。第三椎下身柱穴。五椎神道不須疑。靈臺六(椎)下至陽七(上七節自大椎穴至此。共九寸八分七釐)筋縮九椎十中樞。十一脊中穴所在。十三椎下懸樞都。命門十四居臍後。
白話文:
項下脊骨共有 21 節。根據長短分成三組。每一節脊椎骨長一寸四分之一。上七節脊椎骨都是這樣排列的。大椎穴是第一節脊椎骨上。陶道穴在第一節脊椎骨下。身柱穴在第三節脊椎骨下。神道穴在第五節脊椎骨上。靈臺穴在第六節脊椎骨下。至陽穴在第七節脊椎骨上。(從大椎穴到這裡,總共九寸八分七釐。)筋縮穴在第九節脊椎骨上。中樞穴在第十節脊椎骨上。脊中穴在第十一節脊椎骨上。懸樞穴在第十三節脊椎骨下。命門穴在第十四節脊椎骨上,位於肚臍後方。
(中七節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十六椎下陽關當。二十一節腰腧定。脊尾骨端是長強(下七節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以上十四經穴分寸歌。出於徐氏滑氏及靈樞經脈篇馬元臺注王肯堂經絡考等書今較正)
白話文:
從第七椎開始,每椎長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六椎在下陽關的下方。第二十一椎在腰部的腧穴。脊椎骨的末端是長強穴。(從第七椎開始,每椎長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8. 內景賦
(類經)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裡陰陽兮。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白話文:
從來都認為人體生命的根本,是來自於元氣。是元氣在表與裡以陰陽為變化,使氣機升降沉浮,出入運行,活動不息,循環不已。元氣充足,神機生發,氣機運行,生生不息。經絡運行於肌肉表面,臟腑通於咽喉。喉在前,它的形態堅硬,咽在後,它的質地柔軟。喉嚨是呼吸之氣的通道,氣機運行到五臟。咽喉是飲食的道路,是六腑的源頭。氣息和飲食,怎麼能不混亂?會厭是主要的管理者,把氣息和飲食分開。
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府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白話文:
從此以後,食物經過咽喉進入橫膈膜。五臟的功能不協調。五臟中,肺像花蓋一樣,上面連著喉嚨。肺的下面是心包保護著,君主就在這裡,也就是膻中。宗氣從這裡產生。膈膜周密地包裹著,清虛的上宮。脾位於膈膜下面,中州胃也一樣。膜連接著胃的左邊,運化食物是它的功能。肝葉像傘一樣,遮蓋在脾的後面。膽囊附著在肝葉的東面。兩腎又位於脊椎骨的下面,腰部有脈絡相通。主司閉藏的根本,是陰中之陽,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沁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
白話文:
此屬喉的前竅,精神需要依靠氣的充足。又如六腑之中,陽明胃居先。它消化腐熟水穀,胃脘與咽喉相通。上口稱為賁門,穀氣由此散佈宣發,輸布到脾經而到達肺臟。誠然是臟腑的源泉,經過幽門的下口,連接小腸盤旋而下。再往小腸的下端,就有闌門的存在。這是消化物的分別關隘,分清濁於前後。大腸接於其右,引導渣滓排出大便。膀胱沒有上口。
由滲泄而通泉。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藏之所居。
白話文:
通過滲漏作用而使水流暢通。羨慕兩個陰經的和暢。這都是氣化而產生的自然現象,再詳細地考究一下內臟器官略微完整。三焦沒有講到,號稱為孤獨的房屋。擅長總管全身的權力。體現著三才而定位,效法六合而象徵天,上焦好像霧氣一樣,像雲霧一樣的天氣。中焦好像泡沫一樣,化生和運行血液的新鮮。下焦好像河道一樣,主持宣通壅滯。這是上焦主持內在而不顯露在外。下焦主持外出像河流一樣的道理。又總括了諸臟腑所在的地方。
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藏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
白話文:
區分不同部位、性質的事物。探求脈與氣的往來。如何互相配合。心臟主導一切,是君主。照顧所有經絡的聯繫。因此,心臟發怒,肝臟隨之旺盛。慾念剛剛萌生,腎經精氣就沸騰。遇到難以解決的苦思,脾臟中的生機能枯萎。肺脈澀滯,氣息沉重。是因為心中有悲傷憂愁。只有脈絡互相溝通,所以氣才能從心臟到達。雖然臟器都歸屬心臟,但其實是上通於肺。肺氣從哪裡產生?根源於脾胃。
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妒。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
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白話文:
腎寄託於背部的水穀精微,化為氣。氣盛則精盈,精盈則氣盛,這是化源的根本。兩腎中藏有真正的生命,這是內景的緣由。還應探究根源,因為有「兩腎之前」,又說「膀胱之後」,位於大腸之上左邊,居於小腸之下右邊。其中果真有什麼收藏呢?貯藏坎離交合之精,是生氣的海洋,是元陽的門戶,為子宮儲積精血,主宰人生的壽夭。這就是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