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2)
續刻 (2)
1. 營衛生會
(次脈度篇之後)
營出於中焦。(胃之中脘)衛出於下焦(臍下一寸陰交為下焦)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太陰矣,中焦亦。並胃中。
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貲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下焦者。別迴腸。(大腸)注於膀胱面滲入焉。故水穀者。
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其濁氣下行為二便。清氣升於上中二焦為衛氣)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白話文:
(接續上次談論脈度之後)
營氣出自於中焦(也就是胃的中脘部位),衛氣出自於下焦(肚臍下方一寸的陰交穴為下焦)。上焦的氣出自於胃的上口,向上經過咽喉,穿過橫膈膜,散佈在胸腔之中(膻中穴的區域)。向上走到腋下,沿著手太陰經的路線運行,再回到手陽明經,向上到舌頭,向下到足陽明經。營氣常常與衛氣一同運行,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繞行一週。所以運行五十度後,會再回到手太陰經,這時就好像與營氣再次相會。中焦的情況也類似,也是在胃中。
從上焦出來之後,這裡所接受的氣,能夠將食物殘渣中的精華物質提取出來,並將其轉化為津液。然後這些精華物質向上注入肺脈,再轉化成血液,來供給全身的生命活動。身體的養分都依賴於此,因此只有營氣能夠在經絡中運行,所以稱作營氣。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而血是神氣。因此,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類。所以,失去血液的人不會流汗,流汗過多的人也會失去血液。下焦的作用是,分辨迴腸(也就是大腸)中的物質,將其注入膀胱,然後滲透排出。因此,水穀食物常常停留在胃中,形成食物殘渣,然後一起進入大腸,構成下焦,再滲透排出,並將剩餘的汁液分出來,沿著下焦滲入膀胱(其中的濁氣向下變成大小便,清氣則向上升到上焦和中焦,變成衛氣)。上焦就像霧一樣,中焦就像水泡,下焦就像水溝一樣。
2. 脹論
(次五亂篇之後)
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夫脹者。皆屬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馬注脹不在於營氣。惟衛氣逆行。並脈循分肉。始為脈脹而成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病近一次瀉之。
病遠三次瀉之。疾急也)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言五臟脹形)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六腑脹形。)
白話文:
脹論
(接續在《次五亂篇》之後)
脈象呈現粗大、堅硬又滯澀的,就是脹。所謂的脹,都是因為發生在臟腑之外的病邪所導致。它排除臟腑而積聚在胸脅之間,使皮膚膨脹,所以稱為「脹」。營氣在脈中運行,而衛氣逆行就會導致脈脹。衛氣並行於脈絡,循行於肌肉之間,則會造成膚脹(馬注認為脹不是營氣的問題,而是因為衛氣逆行,並行於脈絡,循行於肌肉之間,才會有脈脹進而發展成膚脹)。治療時,針刺足三里穴,使其洩瀉。病位近的,洩瀉一次;病位遠的,洩瀉三次。無論虛證實證,治療的重點都在於快速地洩瀉。(病位近的,瀉一次;病位遠的,瀉三次,表示病情緊急)。
心臟脹滿的人,會煩躁不安,呼吸短促,臥床難以安穩。肺臟脹滿的人,會感覺虛弱脹滿,並且有喘咳的症狀。肝臟脹滿的人,會感到脅肋下脹滿疼痛,並牽引至小腹。脾臟脹滿的人,容易打嗝,四肢煩躁,身體沉重得難以承受衣服的重量,臥床也難以安穩。腎臟脹滿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並牽引至背部,腰部和髖部隱隱作痛(以上描述五臟脹的症狀)。
胃脹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中聞到焦臭味,影響食慾,大便困難。大腸脹的人,腸鳴聲響亮,並伴隨疼痛。冬天又受到寒邪侵襲,則會發生食物不消化而腹瀉。小腸脹的人,會感到小腹脹滿疼痛,並牽引至腰部。膀胱脹的人,會感到小腹脹滿,並有小便不利的症狀。三焦脹的人,氣積聚在皮膚之中,輕微脹起但不堅硬。膽脹的人,脅肋下會脹痛,口中發苦,且經常嘆息(以上描述六腑脹的症狀)。
3. 五癃津液別
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干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白話文:
五穀(各種食物)的精華,融合在一起成為像膏狀的東西。這些精華會滲入骨頭的空隙中,滋養腦髓,然後往下流到陰股部位。如果身體的陰陽不調和,就會導致這些精華液過多而下流到陰部。如果髓液減少又往下流失,過度流失就會造成虛損,因此會感到腰背疼痛、小腿痠軟。當身體陰陽之氣的通道不暢通,全身的氣血運行就像被阻塞一樣,三焦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轉化。這時,水穀(飲食)會積聚在腸胃中,並且在迴腸處分離,無法進入膀胱,而停留在下焦部位,就會導致下腹部脹滿。若水分過多溢出,就會形成水腫。以上說明的是津液在體內五個不同部位分化運行的順暢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