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子母補瀉迎隨

六十九難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此以別經為子母也。母。生我之經。如肝虛則補腎。經也母氣實。則生之益力。子。我生之經如。肝實則瀉心經也。子氣衰。則食其母益甚)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即於本經取所當刺之穴。不必補母瀉子也)

白話文:

《難經·六十九難》說:虛弱的人,要補養它的母經。實證的人,要瀉泄它的子經。應該先補養,然後再瀉泄(這裏所說的母子經是以別的經來作比喻。母經,就是生我之經。比如肝虛要補腎,腎經就是母經。母氣實則生之之力益強。子經,就是我生之經。比如肝實要瀉心經,心經就是子經。子氣衰弱,則耗食其母之氣益甚)。不虛不實的人,就用經絡來取穴。那就是正經自己生病,沒有受到其他邪氣的侵犯。應該自己選擇其經絡,所以說用經絡來取穴。(就是根據本經來選擇應該針刺的穴位,不必補母瀉子。)

七十五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言金剋木。木剋土。循環相制。不令一藏獨盛而生病也)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七十五難》說:東方應該實,西方應該虛。應該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意思呢?金、木、水、火、土五臟應該互相平衡(金剋木,木剋土,循環相制,不讓某一臟腑過於旺盛而生病)。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要實,金應該平衡它。火要實,水應該平衡它。土要實,木應該平衡它。金要實,火應該平衡它。水要實,土應該平衡它。東方是指肝臟。

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火者木之子也。木者木之母也。水勝火。(瀉火者。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之克。補水者。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故曰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母能令子實。

白話文:

根據這樣的推論,那麼就可以得知肝臟是實證的。西方五行屬肺,那麼就可以得知肺臟是虛證的。瀉除南方屬火的五行,補益北方屬水的五行。因為火是木的兒子,木是火的母親。水可以剋制火(瀉除火的方法,一個是為了奪取木的氣,一個是為了去除金的剋制。補益水的方法,一個是為了增益金的氣,一個是為了制約火的威力。所以說水可以剋火)。兒子可以使母親充實,母親可以使兒子虛弱。所以瀉除火,補益水,是為了讓金得到木的平衡。母親可以使兒子充實。

子能令母虛。乃五行之生化。即虛者補母。實者瀉子之義。今言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用針之子奪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虛指肺虛而言也)七十二難曰。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迎者針鋒逆其來處為瀉。

隨者針鋒順其往處為補。)

白話文:

孩子可令母親虛弱,這是五行生化的道理,虛弱者滋補其母親,實證者減弱孩子的道理。現在說孩子可令母親實證,母親可令孩子虛弱,這是針刺治療中刺孩子的道理。經書上說:不能治療虛症,其他就更不用說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虛症是指肺虛症)《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是指了解營血和防衛之氣的運行,經脈的往來。也隨順其順逆而針刺,所以說迎隨。(迎刺是指針鋒迎其來源處為瀉法。)

2. 瀉南方補北方論

(𦯸洄集)

王安道曰。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常情觀之。則曰心火實。致肝木亦實。此子能令母實也。脾土虛致肺金亦虛。此母能令子虛也。心火實。固由自旺。脾土虛。乃由肝木製之。法當瀉心補脾。則肝肺皆平矣。越人則不然。其子能令母實。子謂火。母謂水。固與常情無異。

白話文:

王安道說:兒子能使母親充盈。母親能使兒子空虛。從常理來看,就是說心火充盈,導致肝木也充盈。這就是兒子能使母親充盈。脾土空虛導致肺金也空虛,這就是母親能使兒子空虛。心火充盈,本來就是由自身旺盛造成的。脾土空虛,是由肝木剋制造成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瀉心益脾,這樣肝肺都會平和了。但是越人卻不一樣。他的兒子能使母親充盈。兒子是指火,母親是指水。這和常理沒有什麼不同。

其母能令子虛。母謂水。子謂木。則與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也。蓋火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過分而為(病矣水為本之毋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木勢亦退。此則母能虛子之義所謂不治之治也(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水勝火三字。

白話文:

水的性質柔順,木的性質剛直,這是和一般的常理不同了。因此,中醫術語中講水是木的母親。水的性質柔順,木的性質剛直,如果木的性質過於剛直,使柔順的水的性質不能發揮,就會生病。這句話講的是生病的原因。水是木的母親,因此水能使木的性質剛直的方面削弱,使木的柔順的性質增強。這句話講的是治療方法。火是木的兒子,如果木的性質過於剛直,木的兒子火的性質也一定過於剛烈。兒子幫助他的母親,使他的母親的性質過分了而生病。如果用柔順的水的性質勝過剛烈的火的性質,火的剛烈性質減弱了,木的剛直的性質也就減弱了。這就是母親使兒子柔弱的含義,所謂不治療的治療方法。這裡的柔弱是指壓抑過度的性質而使它柔弱。水的性質柔順,火則是剛烈的,柔順的水就能剋制剛烈的火。

此越人寓意處。雖瀉火補水並言。而其要又在於補水耳。然水不虛而火獨暴旺者。固不必補水也若先因水虛而致火旺者。不補水可乎。且夫肝之實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實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實之二因也。肺之虛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虛之一因也。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

白話文:

關於水火平衡的道理,這正是越人的獨到見解。雖然他提出瀉火補水並重的說法,但其關鍵還在於補水。可要是水不虛而火卻獨自旺盛的,自然不必補水。而若先是由於水虛導致火旺的,不補水又行嗎?另外肝氣的旺盛也有兩種原因。一是心臟的作用助長了肝氣,是肝氣旺盛的一個原因;二是肺臟不能約束肝臟,是肝氣旺盛的另一個原因。肺氣的虛弱也有兩種原因。一是心臟壓制了肺臟,是肺虛的一個原因;二是脾臟受到肝臟剋制,而不能生化肺臟,也是肺虛的一個原因。

肺虛之二因也。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東方不實矣。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勢正盛。剋土之深。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所失矣。

白話文:

肺虛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現在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減,金不受克,就能制約木,使東方不虛。金氣平穩,土不受克,就能生金,使西方不虛。如果從虛則補母來講,肺虛應當補脾。但不知道肝的勢頭正盛,剋制土得很厲害,即使每天補脾,又怎能敵得過肝正盛之勢呢?即使土能生金,但金又受火剋制,所得的結果得不償失。

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疑木旺補水。恐水生木而木愈旺。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況水之虛。雖峻補尚不能復其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則能勝火矣。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曉此法。

而不能治此虛。則不須問其他。必是無能之人矣。

白話文:

這就是不補「土」而補「水」的原因。有人懷疑木旺,補水會使水生木,使木更旺。但事實上木已經很旺了,怎麼會還需要水生呢?況且水本來就虛弱,即使大力補水,也不能使它恢復原來的元氣。哪裡還有多餘的力量去生木呢?如果水能夠生木,那麼就能夠剋制火了。瀉掉火,補益水,使金能夠制約木,這正是能夠治療木的虛弱,而不補「土」。不補「金」,而是瀉火補水,使金自然能夠制約木。這就是這個方法巧妙精妙的地方。如果不能明白這個方法,就只能照本宣科地使用一些固定的補法,而不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3. 奇經八脈總論

(本草剛目)

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其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

白話文:

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叫做經,橫行的叫做絡。經脈總共十二條,包括手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和足的三條陰經、三條陽經。絡脈總共十五條,是由十二條經脈各分出一條別絡,加上脾臟有一條大絡,以及任脈和督脈這兩條絡脈,總共有十五條絡脈。

這二十七條氣,循環不息地上下往返,就像泉水的流動,像日月運行,永不停歇。陰脈運行於五臟,陽脈運行於六腑,陰陽互相貫通,像環形沒有起點和終點。這些流溢的氣,會進入奇經八脈中。

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沛妄行。流於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

白話文:

彼此相互灌溉。內部溫暖了臟腑,外部滋潤了皮肉腠理。奇經共有八脈,不受制於十二正經,沒有表裏配合的關係。所以稱之為奇經。正經就好像溝渠,奇經就像河澤。正經的脈絡旺盛,就會溢流到奇經。所以秦越人把它比作天降大雨,溝渠溢滿,水勢洶湧奔流,流進河澤。這就是《靈樞》一書中沒有闡發的道理。

(八脈)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白話文:

(八脈)陽維脈起於諸陽經脈匯集的地方,由外踝向上運行於衛氣所在的部位。陰維脈起於諸陰經脈交會的地方,由內踝向上運行於營血所在的部位。所以它們是人體的綱領和維繫。陽蹺脈起於腳後跟中部,循著外踝向上運行於身體的左右兩側。陰蹺脈起於腳後跟中部,循著內踝向上運行於身體的左右兩側。所以它們使人體機關的動作靈敏快捷。督脈起於會陰,循著背部而行於身體後面,是陽脈的總督,所以稱之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

白話文:

任脈開始於會陰,沿腹部向前運行至身體的前方,是陰脈的承任者,所以稱為「陰脈之海」。衝脈開始於會陰,夾著肚臍向上運行,直接衝到上面,是諸脈的衝要,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是橫向圍繞在腰部,形狀像腰帶,用來總合諸脈。所以,陽維主導全身的表,而陰維主導全身的裡,這是以乾坤來比喻的。陽蹺主導全身左右的陽,而陰蹺主導全身左右的陰。

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故醫而知此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白話文:

從東西方向來講,督脈主導身體背面的陽氣,任脈和沖脈主導身體前面的陰氣。從南北方向來講,帶脈橫向收束各條脈絡。從六個方向來講,所以醫生如果知道這八條脈絡,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大體要領。

4. 絡脈論

(醫門法律)

經有十二。絡亦有十二。絡者兜絡之義。即十二經之外城也。復有胃之大絡。脾之大絡。及奇經之大絡。則又外城之通界皇華出入之總途也。故又曰絡有十五焉。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小。

白話文:

經穴有十二條,絡脈也有十二條。絡脈是兜絡的意思,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城牆。另有胃的大絡脈、脾的大絡脈,以及奇經的大絡脈,它們是城牆的通界皇華出入的總路,所以又說絡脈有十五條。十二經脈生成十二條絡脈,十二絡脈生成一百八十條系絡脈,系絡脈生成一百八十條纏絡脈,纏絡脈生成三萬四千條孫絡脈,從內向外生成,數量越多,脈絡就越小。

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間。營氣所主外廓。徭是出諸皮毛方為小絡。方為衛氣所主。故外邪從衛而入。不遽入於營。亦以絡脈纏絆之也。至絡中邪盛則入於營矣。故曰絡盛則入於經。以營行經脈之中故也。然風寒六淫外邪無形易入。絡脈不能禁止。而盛則入於經矣。若營氣自內所生諸病。

白話文:

稍大一點的(邪氣)在背俞穴和肌肉之間,這是營氣所主的外表區域。那些通過皮毛纔算是小絡脈的地方,這是衛氣所主的地方。因此外來的邪氣從衛氣進入,不會立刻進入營氣,也是因為絡脈的纏繞所阻擋的緣故。等到絡脈中的邪氣盛了,就會進入營氣了。因此說絡脈(邪氣)盛了,就會進入經脈。是因為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然而風、寒等六種外邪無形,很容易進入。絡脈不能禁止,而(邪氣)盛大時,就進入經脈了。如果是營氣自己從內部產生的各種疾病。

為血為氣。為痰飲。為積聚。種種有形勢不能出於絡外。故經盛入絡。絡盛返經。留連不已。是以有取於砭射以決出其絡中之邪

白話文:

是指血、氣、痰飲、積聚等有形的邪氣,不能從經絡之外排出。所以經絡盛滿時,邪氣就會進入絡脈;絡脈盛滿時,邪氣又會返迴經絡,如此反覆循環,滯留不息。因此,需要採用砭刺的方法,來疏通經絡,排出絡脈中的邪氣。

難經以陽蹺陰蹺脾之大絡。共為十五絡。遂為後世定名。昌謂陽蹺陰蹺二絡之名原誤。當是共指奇經為一大絡也。蓋十二經各有一絡。共十二絡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絡。由胃下直貫膈肓統絡諸絡脈於上覆有脾之一大絡。徭脾外橫貫脅腹。統絡諸絡脈於中。復有奇經之一大絡。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陽蹺、陰蹺和脾這三個大絡,總共有十五條大絡。後世的人就根據這些資料確定了大絡的名稱。我認為陽蹺和陰蹺這兩個大絡的名稱原先就是錯誤的。應該是把奇經當作一個大絡來看的。因為十二經各有一條大絡,總共有十二條大絡。另外還有胃這個大絡,從胃向下一直貫穿膈肌和肓膜,統帥所有的絡脈,在上面覆蓋著脾這個大絡。脾的大絡在脾的外面,橫貫脅部和腹部,統帥所有的絡脈,在中間。還有奇經這個大絡。

徭奇經環貫諸經之絡於周身上下。蓋十二絡以絡其經。三大絡以絡其絡也。嘗推奇經之義督脈督諸陽而行於背。任脈任諸陰而行於前。不相絡也。衝脈直衝於胸中。帶脈橫束於腰際。不相絡也。陽蹺陰蹺同起於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內踝。並行而鬥其捷。全無相絡之意。陽維陰維。

白話文:

奇經八脈是貫穿全身上下各經絡的脈絡。十二經絡通過聯絡脈絡而互相聯絡,三大聯絡脈絡又聯絡了十二條聯絡脈絡。曾經推究過奇經的含義:督脈督率諸陽經,在背部運行;任脈任護諸陰經,在前腹運行。這兩條經脈不相互聯絡。衝脈直衝於胸中,帶脈橫束於腰際,這兩條經脈也不相互聯絡。陽蹺脈和陰蹺脈都起於足跟,一條沿著外踝向上,一條沿著內踝向上,並行不悖,互不相讓,完全沒有互相聯絡的意思。陽維脈和陰維脈

一起於諸陽之會。一起於諸陰之交。名雖曰維。乃是陽自維其陽。陰自維其陰。非交相維絡也。設陽蹺陰蹺可言二絡。則陽維陰維更可言二絡矣。督任沖帶俱可共言八絡矣。難經云奇經之脈。如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圖。是則奇經明等之絡夫豈有江河大經之水。擬諸溝渠者哉。

白話文:

奇經脈一起於諸陽經的交會處,一起於諸陰經的交會處。它們的名字雖然叫做「維」,但實際上是陽經維護自己的陽,陰經維護自己的陰,並不是互相交織纏繞的意思。如果陽蹺脈、陰蹺脈可以被認為是兩絡脈的話,那麼陽維脈、陰維脈更可以被認為是兩絡脈了。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都可以共稱為八條絡脈。難經中說:奇經脈的脈氣,就像溝渠中的水滿溢出來,流入深湖一樣。所以聖人無法繪製奇經脈的圖像。這樣看來,奇經脈明顯是屬於絡脈的,怎麼會有像長江、黃河這樣大的經脈之水,擬比成溝渠呢?

又云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全是經盛入絡。故溢蓄止在於絡。不能環溉諸經也。然則奇經共為一大絡。夫復何疑。

白話文:

又有人說,人體脈絡像網狀,十二經脈環繞周身,但是人體卻有比十二經脈更為廣大的脈絡,這種脈絡被稱為奇經,它不在十二經脈的約束範圍內,因此可以四通八達,灌溉週身。因此,奇經實際上是十二經脈的輔助,它可以使血液更好地流通,從而避免血液在十二經脈中淤積。總而言之,奇經與十二經脈共同組成人體的脈絡系統,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