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36)
卷一 (36)
1. 靈樞刺節真邪篇
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上寒下熱。(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先刺其頂太陽久留之。(大杼天柱等穴。留其針而補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刺後當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上熱下寒。(陽實於上而虛於下也。
)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當視其虛陷之經取而補之。使其陽氣下行而後止。此引而下之之謂也。)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脈動。(即人迎大迎處)久持之。
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也。(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真氣。即元氣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故。又曰正氣從一方來者謂正風實風。本同一方也。然正風之來徐而和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
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從沖後來者為虛風。詳九宮八風)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
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獨曰寒則真氣去。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
衛氣不行則為不仁(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傷於陽也)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傷於陰也。)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言疾有始於筋者筋初著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蓄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
白話文:
靈樞刺節真邪篇
手掌與腋下,肘部與腳部,頸項與脊椎,用針灸調節它們。火氣通暢了,血脈才能運行。然後觀察病人的脈象,脈象濡濕的,就用針刺平緩它;脈象堅緊的,就用針刺疏散它,氣下行後就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的「以解結」的方法。
上寒下熱(陽氣虛弱在上,而實熱在下),先刺頭頂的太陽穴,並久留針(大杼、天柱等穴位,留針並補之)。刺完後,用溫熱的方法熨燙頸項和肩胛骨,使熱氣向下,與下焦的寒氣相合後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的方法(針刺後應溫熨肩項之間,待氣至,上熱與下寒相合,才拔針,這是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上熱下寒(陽氣實熱在上,而虛寒在下),觀察脈象虛弱下陷於經絡的部位,選取穴位針刺,這就是所謂的「引而下之」的方法(應觀察其虛陷之經絡取穴補之,使其陽氣下行之後才停止,此為引而下之)。全身大熱,神志狂亂,胡言亂語,看見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就要針刺足陽明經和大絡穴位,虛者補之,血脈實者瀉之。病人仰臥,施針者在病人頭前,用雙手四指夾按頸部脈搏(即人迎、大迎穴),久持之,然後旋轉針體,推按針刺部位,向下推至鎖骨上窩,然後停止,如此反覆操作,熱退則止針。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的方法(三陽經在頭,故可獨取人迎穴推散其熱)。
真氣是人體從先天和後天獲得的元氣,充滿全身。正氣是正常的風邪,從單一方向來,不是實邪之風,也不是虛邪之風(風氣順應時令者為正風,所以又說正氣從一方來,指的是正風,實風本同一方也。然正風之來徐而和緩,實風之來暴烈,故與虛風對言)。邪氣是虛邪之風,侵犯損傷人體。邪氣入侵人體較深,不能自行消退(從衝脈後來者為虛風,詳見九宮八風)。正氣入侵人體較淺,能自行消退,其氣來得溫和柔弱,不足以勝過真氣,所以能自行消退(邪正相搏,正勝則自去)。虛邪侵入人體,令人渾身發冷,毛髮豎立,汗毛孔開,邪氣入體較深,搏擊骨骼,則導致骨痹;搏擊筋脈,則導致筋攣;搏擊脈絡,則導致血脈閉塞不通,形成癰疽;搏擊肌肉,與衛氣相搏,陽氣盛者則發熱,陰氣盛者則發冷。發冷則真氣耗損,耗損則虛弱,虛弱則寒邪搏擊於皮膚之間(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皆邪氣也。獨曰寒則真氣去,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邪氣外發,毛孔開泄,汗毛豎立,氣體往來流動則發癢,停滯不去則痺痛。衛氣運行不暢則感覺不到疼痛(邪氣在表,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虛邪偏踞於身體的一側,侵入較深,停留在營衛之間,營衛稍衰,則真氣耗損,邪氣獨留,則導致半身不遂。邪氣較淺者,則脈絡偏痛。虛邪入侵人體較深,寒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於熱則骨痛肉枯(傷於陽也);熱勝於寒,則肌肉腐爛化膿(傷於陰也)。邪氣深入骨骼,則導致骨蝕(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患病之前,筋脈屈曲不能伸展,邪氣滯留其中而不消退,則導致筋瘤(言疾有始於筋者,筋初著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某些部位有所結聚,氣血聚集於此,衛氣停滯不散,津液久留,則形成腸瘤(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蓄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