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1)
續刻 (1)
1. 脈要精微論
(次診要經終論之後)
夫脈者血之府也(營行脈中故為血府府聚也)長則氣治(氣充和也)短則氣病(氣不足也)數則煩心(內熱)大則病進(邪盛)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動而中止曰代。為真氣衰乏)細則氣少(減於常脈為細)澀則心痛。(脈往來難曰澀。澀為血少。為膹郁。故心痛也)渾渾(濁亂不明)革至(如皮革之堅)如湧泉。
白話文:
脈絡是血液流動的通道,它能調節氣血的運行。如果脈絡長,則氣血運行通暢,就會使人健康。如果脈絡短,則氣血運行不暢,就會使人患上疾病。如果脈搏跳動頻繁,則表示體內有熱,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如果脈搏跳動有力,則表示邪氣盛,可能會使疾病加重。如果脈搏浮顯於表,則表示氣血上盛。如果脈搏沉伏於裡,則表示氣血下盛。如果脈搏忽快忽慢,則表示氣血衰弱。如果脈搏細微,則表示氣血不足。如果脈搏澀滯,則表示體內有瘀血,可能會引起心痛。如果脈搏渾濁不清,則表示體內有濁氣。如果脈搏來勢洶洶,猶如湧泉,則表示體內有邪氣入侵。
(其來汩汩無序但出不返)病進而色弊。(言必病進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脈微而又如弦之斷絕者。真氣絕無故死)
白話文:
(病邪)忽然而來,來勢兇猛,沒有規律,但只進不出。(形容)病情加重,面色衰敗。(意思是)說話肯定會病情加重,面色衰敗。拖拖拉拉地離開人世,像弓弦斷裂一樣死亡。(脈搏微弱又像弓弦斷裂一樣。真氣完全沒有了所以死亡)
夫精明(見於目)五色者。(顯於面)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皆欲其潤澤。惡其枯槁)五色精微象見其壽不久也。(言精氣化作色。相畢見於外更無藏蓄。
白話文:
精氣明麗(表現在眼睛中)並具有五種顏色的,(表現在臉面的)是氣的精華。紅色應該像白色布裡包裹硃砂,不應像赭色。白色應該像鵝毛,不應像鹽一樣。青色應該像蒼璧的光澤,不應像藍色。黃色應該像羅裡包裹雄黃,不應像黃土。黑色應該像濃厚的漆色,不應像地蒼色。(都要求滋潤有光澤,討厭枯槁乾燥)五種顏色精微顯現出來,說明他的壽命不長。(是指精氣化為顏色,完全表現在外,沒有積蓄。)
是真氣脫也。故壽不久)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若)以(視也)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精衰則神散)
白話文:
這叫做真氣耗竭,所以壽命不長。人的精明才智,是用來觀察萬事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的。如果把長誤認為短,把白誤認為黑,這樣就會導致精氣衰退(精氣衰退,神志就會散亂)。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藏氣充。則形體強健)頭者精明之府(臟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頭傾(低垂)視深。(目陷無光也)精神將奪矣。(奪失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此亦臟腑之失強)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維絡關節者。
白話文:
五臟是身體的根本,如果臟氣充盈,則形體強健。頭部是精明之府,臟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如果頭部傾低,目光深陷無光,表示精神將要虧損了。背部是胸中之府,如果背部彎曲,肩部隨之彎曲,表示臟腑已經開始虛弱。腰部是腎之府,如果轉動搖晃不能站立,表示腎臟已經開始衰弱了。膝蓋是筋之府,維絡關節的是筋,如果膝蓋不能屈伸自如,表示筋力已經虛弱了。
膝膕之筋為最)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僂曲身。附。附物而行。憊。壞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髓不充於骨也)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白話文:
膝蓋後面的肌腱是最為重要的,屈伸不能行走就只能彎腰駝背,附身才能行走。肌腱已經快要衰敗了。(僂:彎腰駝背。附:依附著物品才能行走。憊:衰敗。)骨頭是骨髓的家,不能夠長時間站立,走路就會顫抖,骨頭就要衰敗了。(是髓不充足於骨頭的緣故。)得到強壯則生,失去強壯則死。
2. 平人氣象論
(首節)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呼。出氣也。吸。入氣也。定息將復呼吸之際也。閏余也)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十四難以為離經脈。正氣衰也)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身有熱。)曰病溫。
白話文:
當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穩定,脈搏跳動五次。偶爾深深嘆一口氣。這就是所謂的健康人。健康的人是沒有疾病的。(呼:呼出氣。吸:吸入氣。定息:將要再次呼吸的瞬間。閏:餘下的)
當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一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少氣。(脈搏跳動十四次以下,認為是脫離了正常脈搏。這是正氣衰弱的表現)
當一個人呼氣時,脈搏跳動三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三次,而且脈搏很躁動,尺脈發熱(身體發熱)。這就是所謂的溫病。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氣有餘也)脈澀曰痹(血不足也)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一呼四至曰脫精)脈絕不至曰死(元氣已竭)乍疏乍數曰死(陰陽敗亂。)
白話文:
-
尺脈不溫熱。脈搏滑利,說明是風引起的疾病(氣有餘)。脈搏澀滯,說明是痺症(血不足)。
-
人的每次呼吸,脈搏跳動應在四次以上,否則就是死亡(脈搏從一次呼吸跳動四次以上,稱為脫精)。
-
脈搏停止跳動,說明是死亡(元氣已經耗盡)。
-
脈搏忽快忽慢,說明是死亡(陰陽失調)。
3. 玉機真藏論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軟同)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端正也)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太過則令人善怒。(舊本忘。從吳氏改怒。)忽忽眩(目轉)冒(昏昧)而癲疾。
白話文:
春季的脈象屬於肝。肝屬東方木。代表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所以肝氣來時,脈象柔軟、輕虛而滑動,直而不曲,所以稱之為弦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病態。脈象來得實而強,這叫做太過,病在體外。脈象來得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病在體內。太過就會讓人容易發怒、頭暈目眩,甚至癲癇發作。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吳注作痛)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鉤義如木之垂枝。即洪脈也)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
白話文:
如果來氣不足,就會使人肺氣壅塞以致胸痛且牽連到背部,下位於兩脅的地方,區域也會感到腫脹。夏脈即指心的脈絡,而心臟屬南方之火,南方之火是萬物生長、成熟的原因。因此,這種脈絡的氣脈來時旺盛,去時衰微,因此稱之為鉤脈。相反的情況就是生病,來氣旺盛,去氣也旺盛,此為外在的病症。來氣不旺盛,而消散的氣反而旺盛,此為內在的病症。脈絡由骨肉之間開始,並從皮膚之間流出的,稱之為來。
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謂之去)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熱不得泄越)為浸淫(浸漬而淫。蒸熱不已也)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心虛不能自安。故煩。虛陽乘肺則咳乘脾則唾。下陷則為後陰氣失也)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
白話文:
皮膚和骨肉之間的分界線叫做「去」。如果「去」的部位過度發熱,就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而皮膚疼痛(熱氣無法宣洩,所以侵淫),如果「去」的部位熱度不夠,就會讓人感到煩躁。往上會出現咳嗽和吐痰的症狀,往下會出現氣虛的現象(心虛不能自安,所以煩躁。虛陽上升到肺就會咳嗽,上升到脾就會吐痰。下陷則成為後陰氣不足)。秋季的脈象對應肺。西方五行屬金,是萬物收成的季節。所以秋季的脈象會來得輕盈空虛而浮在表面。
來急去散故曰浮(未至沉下故來急去散。即毛也)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悲傷不樂之貌)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及聞病音(喘息則喉下有聲也○舊本下聞病音。
白話文:
病邪來勢急促,去勢散漫,所以稱之為「浮」(病邪還沒到達沉降的部位,所以來勢急,去勢散。也就是毛孔)。相反的,就是病了。病邪之氣來到毛孔,而中間堅實,兩側虛空。這種情況稱為「太過」。病在體表。病邪之氣來到毛孔,而微弱。這種情況稱為「不及」。病在體內。太過會令人逆氣而背痛。憂鬱、不快樂的樣子。不及則使人喘氣。呼吸淺促而咳嗽。上氣會見到血。以及聽到病人喘息的聲音(喘息則喉嚨之下有聲音。舊版本寫成「下聞病音」)。
今從吳氏改及)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搏言伏鼓也沉伏而鼓。是營守乎中之意故曰營○扁鵲曰。盛冬水凝如石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堅強之象)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類於數。疾)此謂不及。
白話文:
現在從吳氏所著中更改的)沉脈是指腎臟的脈象。北方屬水。萬物都收斂收藏。所以它的脈象沉著而有節奏(搏動)。所以說它(腎脈)是營(營是搏動的意思,伏鼓而動。是營衛聚集在中間的意思,所以說它(營脈)是營)。扁鵲說。嚴冬時水凝固得像石頭一樣,脈象沉著、濡滑而流利。所以它(脈象)稱為石脈。與這相反的便是生病的徵兆。它的脈象來得像發射石彈一樣(堅實強勁的樣子),這是(腎氣)過盛的表現。病在體外,它的脈象來去都像有數一樣(像數珠那樣疾),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四體懈怠)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腎之精氣傷)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腎水不能濟心火)䏚中清(冷也)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脾居中央。貫通肝心肺腎)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脾無病。則灌溉周而四藏安故善者不可見惡者即病脈也)其來如水之流者(散而無蹤)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堅銳而不和○喙音海咮也)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濕勝)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藏氣皆不和順)
白話文:
病症位於中焦脾胃。過度則使人四體懈怠、脊脈疼痛、氣短語微(腎的精氣受損)。不足則使人心神懸浮如同生病飢餓(腎水不足以滋助心火)、胸腹清冷(寒冷)、脊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脾脈(脾胃之脈)屬土,有孤藏以灌溉四旁(脾居中央,貫穿肝、心、肺、腎)之臟腑。脾脈健康,則看不出來脾脈的存在,否則就會出現病脈。脾脈病變的脈象散而無蹤,像水流一樣,這屬於脾胃之病過盛,病徵在外。脾脈病變的脈象堅銳而不和,像鳥喙一樣,這屬於脾胃之病不足,病徵在內。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從順也)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合於時令)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偏勝則生克賊)色夭不澤謂之難已(氣血皆壞)脈實以堅。謂之益甚(邪盛)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
白話文:
脈象應於四季變化,是調理的好時機。脈弱而滑,還有胃氣,這種病容易治療。順從時令調理,可以使形與氣相協調。否則,就會難以治療。面色枯槁、無光澤,表示氣血皆壞,難以調理。脈象實而堅,表明病情加重(邪氣盛)。脈象與四季相剋,就不可治療了。所謂與四季相剋,是指春天得到肺脈,夏天得到腎脈,秋天得到心脈,冬天得到脾脈。這些情況都十分難以調理。
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懸。脈來懸異絕陰陽偏絕。無復沖和之氣。但見真藏脈來也。沉為絕陽澀為絕陰)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未有真藏脈形。但於生長之時脈反沉澀。秋冬收藏之時脈反浮大與四時相失。亦名曰逆四時)病熱脈靜(陽症陰脈)泄而脈大(真氣衰。
白話文:
脈象沉澀的,叫做逆四時。脈來忽大忽小,陰陽偏絕,沒有沖和之氣,但見真藏脈來。在春夏季陽氣旺盛時,脈沉澀;秋冬陰氣旺盛時,脈浮大,叫做逆四時。 (沒有真藏脈象,但在生長之時,脈反沉澀。秋冬收藏之時,脈反浮大,與四時相失,也叫做逆四時)
病熱時脈靜 (陽症陰脈),泄瀉時脈大 (真氣衰竭)。
邪益進)病在中脈實堅(宜不及而反實堅。是真藏形也)病在外脈不堅者(宜太過而反不實堅是真陽不足以鼓也)皆難治。
白話文:
邪氣益發地攻上來→疾病在中脈變得很紮實牢固(應該是很虛弱,卻反而很紮實牢固。這是真藏形成的形體啊!)疾病在外脈卻並不堅固紮實的(應該是很脹滿,卻反而不紮實牢固。這是真陽不足以鼓動啊!)這都很難治療。
脈盛(心實)皮熱(肺)腹脹(脾)前後不通(腎)悶瞀(肝)此謂五實(邪氣實也○瞀音務。又音茂)脈細(心虛)皮寒(肺)氣少(肝)泄利前後(腎)飲食不入(脾)此謂五虛醬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土氣猶存。虛可回也)身汗(表邪解)得後利(里邪去)則實者活。
白話文:
脈搏強盛(心氣實)、皮膚發熱(肺氣實)、腹部脹滿(脾氣實)、大小便不通(腎氣實)、頭暈眼花(肝氣實),這就是所謂的五實(邪氣實盛之意。瞀,讀音為「務」或「茂」)。
脈搏細弱(心氣虛)、皮膚寒冷(肺氣虛)、氣息微弱(肝氣虛)、腹瀉、大小便頻數(腎氣虛)、飲食不進(脾氣虛),這就是所謂的五虛(臟腑虛弱。虛衰之意)。
醬粥入胃,泄瀉停止,則虛弱的人可以復原(脾土之氣尚存,虛弱之症可逆轉)。身體出汗(表示外邪解除),隨後大便通暢(裏邪排出),那麼邪氣實盛的人可以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