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0)

1.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皆以陽氣為言。)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自子之後太陽從左而升。升則為陽自午之後太陽從右而降。降則為陰。大而一歲小而一日。無不皆然故一日亦分四時也。)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

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其時有反者。是不應四時之氣。藏獨主其病。是必以藏氣之所不勝時者甚。(如脾病畏木之類。值其時口。故病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如脾病喜火土。

肺病喜土金。腎病喜金水。肝病喜水木。心病喜木火。值其時日。故病當起。)

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病在臟者。取之井。(臟主冬。冬刺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色主春。春刺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時主夏。夏刺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音主長夏。長夏刺經。)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

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味主秋秋刺合○按本篇五時之刺。以應五俞。謂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者以井應冬滎應春俞應夏。經應長夏。合應秋也。考他篇文義皆與此同及六十六難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七十四難曰。

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與本篇不合。必難經之誤也。)

白話文:

春天萬物生長,夏天萬物茂盛,秋天收穫,冬天儲藏,這是氣的運行規律。(以上說的都是以陽氣為主)。人也應該順應這個規律,將一天分為四個時段:早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傍晚是秋天,半夜是冬天。(從子時之後,太陽從左邊升起,上升就屬陽;從午時之後,太陽從右邊下降,下降就屬陰。大到一年,小到一天,無不如此,所以一天也分為四個時段。)

早晨是人體氣息開始產生的時候,病氣衰弱,所以人會感覺清醒。中午是人體氣息旺盛的時候,旺盛的氣可以戰勝邪氣,所以人會感到安穩。傍晚是人體氣息開始衰弱的時候,邪氣開始產生,所以病情會加重。半夜是人體氣息進入臟腑藏匿的時候,邪氣獨自停留在身體裡,所以病情會更加嚴重。

如果病情發展與上述情況相反,就是不符合四時的氣機變化,是臟腑本身在主導疾病。這種情況一定是臟腑的氣,在它所不能勝過的時令會加重。(例如脾病害怕木氣,在木氣旺盛的時候病情會加重。)在它所能勝過的時令會好轉。(例如脾病喜歡火和土,肺病喜歡土和金,腎病喜歡金和水,肝病喜歡水和木,心病喜歡木和火,在它們所對應的時令病情會好轉。)

人有五臟,五臟有五種變化,五種變化有五個輸穴。所以五五相乘有二十五個輸穴,來對應五個時令。疾病在臟腑的,就取用井穴。(臟腑主冬,冬天刺井穴)。疾病表現在臉色的,就取用滎穴。(臉色主春,春天刺滎穴)。疾病有時發作有時加重的,就取用輸穴。(時令主夏,夏天刺輸穴)。疾病表現在聲音的,就取用經穴。(聲音主長夏,長夏刺經穴)。疾病在胃部以及飲食不節制引起的,就取用合穴,所以說“味道”主管合穴。(味道主秋,秋天刺合穴。這篇講的是五個時令的針刺方法,對應五個輸穴,說冬天刺井穴,春天刺滎穴,夏天刺輸穴,長夏刺經穴,秋天刺合穴,是用井穴對應冬天,滎穴對應春天,輸穴對應夏天,經穴對應長夏,合穴對應秋天。考證其他篇章的文義都與此相同。以及《難經》第六十六難中說:“井穴是東方春天,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合穴是北方冬天,陽氣進入臟腑藏匿的地方。” 第七十四難說:“經書說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季夏刺輸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 和本篇說法不一致。一定是《難經》的記載有誤。)

2. 靈樞五變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會有常見的疾病,也是因為他們的骨骼關節、皮膚紋理、肌肉間隙這些地方不夠堅固,以致於外來的病邪容易侵入停留,所以才會常常生病。

3. 靈樞論勇

大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白話文:

能忍受劇痛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他們的區別在於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反應的快慢,這與勇敢或膽怯無關。

4. 靈樞論痛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焫亦然。(焫音泄。艾火燒灼。)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焫亦然。

白話文:

人的骨頭強壯,筋脈柔弱,肌肉鬆弛,皮膚厚實的人,比較能忍受疼痛。對於針刺、砭石的疼痛,以及用艾火燒灼的疼痛也是如此。肌肉結實、皮膚薄的人,比較不能忍受針刺、砭石的疼痛,對於用艾火燒灼的疼痛也是如此。

5. 靈樞背腧

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白話文:

背部正中間的脊椎骨旁,有一個很大的穴位,叫做「大杼」。肺俞穴的位置,在第三椎骨間的旁邊;心俞穴在第五椎骨間旁邊;膈俞穴在第七椎骨間旁邊;肝俞穴在第九椎骨間旁邊;脾俞穴在第十一椎骨間旁邊;腎俞穴在第十四椎骨間旁邊。這些穴位都在脊椎兩側,距離脊椎三寸的地方。想要找到這些穴位並確認它們是否正確,按壓穴位時,如果感覺到中心處有痠痛感,那就是正確的穴位了。這些穴位適合用艾灸來治療,不適合用針刺。如果氣血過於旺盛,就用瀉法來治療;如果氣血虛弱,就用補法,並且以火來輔助。用火補的時候,不要吹火,讓艾草自然燃盡;用火瀉的時候,要快速吹火,讓艾草的熱能迅速傳導,直到火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