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素問調經論

(經經隧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各成形。志意通調。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五臟在內經隧在外。脈道相通。故但守經。隧則可以治五臟之病。)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

白話文:

心臟藏有神,肺臟藏有氣,肝臟藏有血,脾臟藏有肉,腎臟藏有志,它們各自形成一個形體。志意通暢調和,內部與骨髓相連,而形成形體和五臟。五臟的作用,都通過經脈輸導,以運行血氣。血氣運行不和諧,各種疾病就會變化而產生。所以要守住經脈輸導系統。(五臟在內,經脈在體表,脈道相通。所以只要守住經脈,就可以治療五臟的疾病。)精神旺盛,就會連續不斷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悲哀痛苦。

則悲。(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笑。陽衰則陰慘乘之。故多憂而悲。)血氣未並。(正氣未與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也。)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小絡。

白話文:

憂傷則悲傷。(陽氣旺盛,神氣旺盛,所以多喜而笑。陽氣衰退,陰氣慘則乘虛而入,所以多憂愁而悲傷。)氣血還沒有合併在一起。五臟安定平和。邪氣侵犯身體,散發出來從毫毛起,還沒有進入經絡。所以稱之爲神之微。(指出浮淺微小的邪氣在脈搏的表面上,是神氣虛弱的徵兆。)神氣有餘,那就瀉其小絡的血,不要刺得太深。不要傷了大經絡。神氣才能平和。(小絡。

孫絡也。斥刺也)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以按摩致氣於其虛絡。又刺而利之。補不足以行其滯也)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微邪在心經之表。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著針勿斥。

白話文:

孫絡,就是斥刺(刺痛)。人的精神不足的,查看他的虛絡,用針按壓以刺通。刺針時要用力,不要出血,也不要洩氣,以便打通經絡,使精神氣血得以平復。(用按摩的方法使氣血歸於虛弱的經絡。再用針刺使之通利,補足不足之處,使氣血運行通暢)刺痛很輕微的,按摩時不要放鬆,留針不要刺痛,將氣血移入不足之處,使精神氣血得到恢復。(輕微的邪氣在心經的表層,此時應當按摩而不要放鬆,目的是為了使邪氣向外散出。留針不要刺痛,以免加重邪氣。)

母傷其內也。)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肺主皮膚。其色白。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有餘尚爾。不足可知)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刺微者。

白話文:

母親的內在受到傷害。氣喘咳上氣。氣不足。呼吸短促,呼吸困難。血氣不調和,五臟不安定,皮膚出現小病。這叫做白氣微泄。(肺主皮膚,肺的顏色是白色的,微小的邪氣侵襲它,所以叫做白氣微泄。)氣如果充足,那麼它就可以寫在它的經絡上,不會傷害它的經絡,不會出他的血,不會洩他的氣。(氣足的時候尚且如此,氣不足的時候可想而知。)氣不足,那麼就補它的經絡,不要洩它的氣。只有輕微刺的人。

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先行按摩之法。欲經隧之氣不滯。次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然針之至人。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如是則精氣潛伏。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

白話文:

按摩不能停止。針刺後觀察身體狀況,說我要把針刺得更深。病人的精神一定會受到刺激。精氣於是就潛藏起來,邪氣就會散亂,沒有休息的機會,氣血就會從毛孔泄漏出來,真氣才能相互得到。

真氣得其所矣。)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此肝經之表邪也。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則大經之內有留止瘀血)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瀉)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補虛之法。

白話文:

真氣一到它應到之處了。)血多則生氣,不足則恐懼。血氣未充滿,五臟安靜,筋絡通達。則經脈有瘀血停留。(這是肝經的表邪。只要察看筋絡的脈是否有充盈的外溢,那麼大經絡的內部就有瘀血。)血多,就瀉出血多的經絡,放出血來。(瀉)血不足,就看哪條經絡虛弱,用針刺入脈中,留針很久,再看脈搏跳動得快了,就拔出針來。不要讓血流出來。(補虛的方法。

必留針候氣視其脈漸大。是氣已至則當連出針矣。)刺留血者。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濕勝。則氣壅不行。)不足。則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虛則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音軟)動命曰微風。(脾土畏風木風主動肌肉間如蟲行動。

白話文:

必須留下針候住氣脈,觀察脈搏是否漸漸強壯,氣脈已經到達的時候,就要連續出針。刺出帶血者,觀察血脈,刺出血,不要讓壞血流入經脈,以形成疾病。形體有餘,則肚子脹大,小便不利。(脾濕勝,則氣血雍滯不行。)形體不足,則四肢不能活動。(脾主四肢,虛則不能使用。)血氣還沒有充盛,五臟安定,肌肉柔軟蠕動叫做微風。(脾土害怕風木,風木主導肌肉間,如蟲行動。)

故命曰微風。)形有餘。則瀉其陽經。(刺足陽明經解谿穴胃為脾之陽也)不足則補其陽絡。(刺足陽明絡豐隆穴。)刺微者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散也。)志有餘。則腹脹飧泄。(水化寒。寒氣在腹故爾。)不足則厥。(陰虛則陽勝。故厥逆上衝。

白話文:

因此,命名為「微風刺法)。如果身體表現出「形」的症狀,也就是身體有餘的部份,可以針刺陽經,如果身體表現出「志」的症狀,也就是身體虛弱的部份,則可以針刺陽絡。針刺微刺,必須只針對肌肉,不要刺到經絡、不要傷及血管。如此,衛氣可以恢復正常,邪氣便會消散。如果精神狀況很好,就會出現腹脹和腹瀉,因為水液化為寒氣,寒氣聚集在腹中。如果精神狀況很差,就會出現厥逆,因為陰虛則陽勝,所以氣上衝。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邪未入藏。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志有餘。則瀉然谷血者。(血。出血也)不足。則補其復溜。(皆足少陰經穴)刺未並者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即其邪居之所取之。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氣血以並。

白話文:

(人體)血氣尚未充足。五臟都安定。骨節間出現彈動的現象。(邪氣還未進入五臟,而是在骨節處作怪。所以只是在骨節間出現鼓動的現象)意志滿足。那就颳去它,吐出血。(刮痧,放血)不足。就補其復溜穴。(皆足少陰經穴)針刺還未集中於一點的(邪氣)立刻取它。無法正中其經絡。邪氣所寄之處才能形成(人的)虛(症)。(只要把邪氣所在地針刺了。所以無法正中其經絡穴位。則邪氣自然而然會消失。)讓氣血充滿(人體的)每個角落。

(陰陽不和自為並一也。)陰陽相傾。(傾傾陷也。)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氣不相營合也。)血並於陰。(是為重陰。)氣並於陽。(是為重陽)故為驚狂。(病癲狂也。)血並於陽。(表寒)氣並於陰。(裡寒)乃為炅(炯同)中。(熱中也)血並於上。

白話文:

陰陽不和自成一個病因。陰陽互相傾斜。(傾斜就是陷落)氣亂於衛氣,血逆於經脈,血氣分離,一個充實,一個虛弱。(血氣互相不協調)血都積聚在陰部。(這就是重陰)氣都積聚在陽部。(這就是重陽)所以就成了驚狂症。(癲狂病)血都積聚在陽部。(表證寒)氣都積聚在陰部。(裡證寒)這就成了炅(炯同)中病。(熱中病)血都積聚在上部。

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為陰並於鬲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為陽。並於鬲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血並於下。則陰氣不升。氣並於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白話文:

血氣積聚在下方,心煩意亂、憂慮易怒。(血液為陰,積聚在膈膜上,那麼陰邪壓迫心臟,所以煩躁憂慮;氣為陽,積聚在膈膜下,那麼火氣動於肝臟,所以容易動怒。)血液積聚在下方,氣積聚在上方,精神錯亂、喜歡忘事。(血液積聚在下方,那麼陰氣不升;氣積聚在上方,那麼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所以精神錯亂、喜歡忘事。)血氣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受寒則哭泣不能止,溫暖則血氣化解並消失。

(此言血氣並病之由也。)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言氣並於陽血並於陰也。)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絡)之與孫絡。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無陽則死。

白話文:

(以上所言都是氣血並病的原因。)所以氣被(病邪)併合的,就變成血虛。血被(病邪)併合的,就變成氣虛。(這是說氣併合在陽,血併合在陰。)有的(病邪)有實質,有的(病邪)是虛的。所以氣被併合,就沒有血。血被併合,就沒有氣。血與氣互相失去,所以變虛。絡脈(□絡)與孫絡(□絡),都輸於經脈。血與氣一起被併合,就變成實症。血與氣一起運行於上焦,就變成大厥。厥證發作就會暴死。(人體沒有陽氣就會死亡。)

)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夫陰與陽。皆有俞會。(經穴有俞有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

白話文:

天地之氣如果循環回來,人就可以生。如果氣不循環回來,人就會死。陰和陽都有會合的地方(經穴有俞穴和會穴)。陽氣注入陰中,陰氣充盈,陰陽平衡平均,就可以充實人的形體。九種脈象如果都正常,那就叫平人。邪氣產生,有的產生於陰,有的產生於陽。產生於陽的,是因為風寒暑熱引起的。產生於陰的,是因為飲食、居住環境、陰陽喜怒引起的。風雨傷害人,先客於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即絡脈),孫脈滿了,

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膚虛浮不收斂也。)肌肉堅緊。榮血澀。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言語輕小曰聶。

白話文:

中醫認為如果寒濕進入經絡裡,經絡就會充滿邪氣,接著會輸送到大經脈,血氣和邪氣同時客居在皮膚之間,脈就會變得堅硬而大,所以稱之為「實」。所謂的「實」是指外部堅硬而充滿,無法按壓,按壓就會疼痛,這是由於寒濕侵入人體,導致皮膚鬆弛,肌肉緊繃,氣血不暢順,衛氣離開。相反的,「虛」是指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脈搏按起來柔軟,輕輕按壓就能溫暖它,因此按起來感到輕鬆而沒有疼痛。

足弱不能行曰闢。)陰之生實者。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湊之也。)故曰實矣。陰之生虛者。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此內傷之生虛也。若飲食過度留滯不消雖亦內傷。此為虛中挾實也。

白話文:

腳不能走路的疾病叫做闢。陰虛的人,喜歡生氣或憤怒沒有節制,導致陰氣上升。陰氣上升,下半部就虛,下半部虛,陽氣就跑進來。因此導致陰虛。陰虛的人,喜歡高興,氣就會下降,悲傷時,氣就消散。氣消散,脈就虛空。由於寒冷的飲食,寒氣薰滿,因此血脈凝滯,氣就散失。因此導致陰虛。這屬於內傷引起的陰虛。如果吃的太多,導致食物停滯在消化系統中,沒有消化,雖然也是內傷,這是陰虛夾雜實證的情況。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義如下文。)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此明陽虛則外寒也。)有所勞倦。形(陰)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

白話文:

如果陽氣虛弱,那麼外部就會受到寒邪的侵襲。如果陰氣虛弱,那麼內部就會產生熱邪。如果陽氣旺盛,那麼外部就會產生熱邪。如果陰氣旺盛,那麼內部就會產生寒邪。(意思如下文。)

陽氣的部位在人體的上焦,它可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現在,如果寒邪在人體的外部,那麼上焦就會不通暢。上焦不通暢,那麼寒邪就會獨自在人體的外部,所以就會出現寒戰。(這說明陽氣虛弱,那麼外部就會受到寒邪的侵襲。)

如果勞累過度,陰氣就會衰弱,谷氣就會不旺盛,上焦就會不通暢,下脘就會不通暢。胃氣就會化熱,熱氣就會燻蒸到胸中。

故內熱(此明陰虛生內熱也)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上焦之氣。主陽分也。故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此明陽盛則外熱外感症也。)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泣。

白話文:

因此內部有虛熱(說明陰虛導致內部有熱氣),上焦不通暢,皮膚變得緻密,毛孔閉塞。玄府(指肺)不通暢。衛氣無法宣瀉透發,所以外部有燥熱(上焦之氣,主導陽的成分。所以外在受到寒邪侵襲,上焦不通暢,肌膚表層閉塞,衛氣鬱結聚集,無處通行,而產生外燥熱。這說明陽盛則外燥熱,是外感症狀。)寒氣逆行而上,寒氣積聚在胸口而無法疏散,寒氣不疏散,溫熱之氣就會離開,寒氣單獨留在體內,就會導致血液凝固凝結。

凝(泣)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厥氣寒厥之氣也。寒留中焦陽氣。乃去故經脈凝滯。此明陰盛生內寒內傷症也。)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凡刺必用其形之長短肥瘦大小為法又當因天之四時寒暑溫涼消息多少者如以月生死為痏數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頸項夏俞在胸脅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白話文:

血液凝結、氣脈不通。脈象洪盛而澀滯,因而導致身體中寒。寒氣鬱積在中焦,陽氣無法運行,經脈凝滯。這表明陰盛,導致內寒內傷。

陰陽同時存在於血氣之中,疾病的症狀也同時存在。要治療這些疾病,就要取血於營,取氣於衛,使用形體。

刺血的多少、高低,要根據四時的寒暑溫涼來決定。春季刺血的部位在頸項,夏季刺血的部位在胸脅,秋季刺血的部位在肩背,冬季刺血的部位在腰股。

陰陽的平衡與否,要依據血氣的多少來決定,應該採用補瀉的方法來調整。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因病人之吸氣而入針)針與氣俱內(氣內則神人不欲亂其真也)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候病人之呼氣而出針)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為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行上文之法。又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針則大邪之氣屈伏。

白話文:

瀉實的人,氣盛就內針(隨著病人吸氣之時入針),針與氣都入到體內(氣入體內,神志清醒的人就不會胡思亂想),以打開氣的通道,就像打開門戶一樣。針與氣都出到體外(等到病人呼氣之時出針),精氣不受損傷,邪氣就會從外門而出。擴大通道,就像修路一樣。這種方法是大瀉法,一定要切中病情,邪氣才會屈服。

真氣亦無攢也)補虛奈何。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針下氣實則真氣聚而不散也)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方其氣至而針下實當即候吸出針也)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熱針下之氣熱也)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追而濟之是補法)五臟者。

白話文:

真氣也不是用針刺就能集中起來的。如果要以針刺來補虛,真氣本身不集中,用針刺有什麼用呢?如果想用針治療,應該在病人平靜的時候(病人安靜,則五臟氣血各居其位),不要對病人施針;如果要施針,就要先讓病人安定下來,再拿針刺,等待病人要吸氣時將針刺入,病人要吐氣時將針取出。針刺的部位要選擇空虛的地方。精氣就不能外泄。(針下有氣,則真氣聚集而不散)。等候患者要吐氣時,迅速將針刺出。讓精氣隨著針刺進出(等到患者要吐氣時,針下部位一定充實,這時就應該等待患者要吸氣時將針刺出)。熱氣不能反流,阻塞門戶,邪氣就會散佈。精氣才能保存。治療時一定要選候適當的時候。使近處的精氣不流失,遠處的精氣才能到來,這就是所謂的追趕精氣(追趕並救助精氣,這就是補虛的方法)。五臟

故得六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臟腑相為表裡。故為十二經經絡各生支節。故為三百六十五節。氣脈貫通故皆合於五臟其間各生虛實則病有所在。調之之義如下文)病在脈。調之血。(脈者血之府。)病在血。調之絡(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

白話文:

所以得到六腑與臟腑構成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疾病所在,隨之調治。(臟腑相為表裡,因此形成十二經絡各生支節。因此形成三百六十五節。氣脈貫通因此都符合五臟,其間各生虛實則疾病所在。調治的含義如下文。)疾病在脈,調治血液。(脈是血的貯藏之處。)疾病在血,調治絡脈。(血和順了,孫脈就會先滿溢,然後輸注於絡脈。)。

故血病者。當調絡也。)病在氣。調之衛(衛主陽氣)病在肉調之分肉(隨所在而取於分肉之間)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燔針者。內針之後以火燔之暖淬針者用火先赤其針而後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結非此不可。今名火針。即此藥熨者。

白話文:

因此,患有血病的患者,應當調養經絡。如果病在氣,則調養衛氣。如果病在肉,則分別在肉的部位進行調養。如果病在筋,則調養筋脈,並使用燔針和劫刺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突然發病,則說明病在骨頭。應當調養骨頭,並使用淬針和藥熨的方法來治療。燔針是指在針刺之後,用火灼燒針灸部位以溫暖止痛。淬針是指先將針用火燒紅,然後再進行針刺,不僅可以起到溫暖止痛的效果,還可以治療寒毒凝結等疾病。現在這種方法稱為火針。藥熨是指將藥物敷在患處,然後用加熱的器具熨燙患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以辛熱之藥熨而散之。病有淺深故用分微甚耳。)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濕痹為患當取足太陽之申脈)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病不在經而在絡。當刺絡脈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刺大經也。)必謹察其九候(諸經之九候。)針道備矣。

白話文:

用性質辛熱的藥物熨帖來散除。病症有輕有重,所以用藥有所差異。如果病人不知道疼痛的部位,首先應當治療兩條小腿?(濕痹發作,首先應當取足太陽經的申脈)的肌肉和筋得到疼痛。如果九候沒有的病症,就用繆刺法刺治。(病症不在經脈上,而是在絡脈上,應當刺絡脈。)疼痛在左邊,而脈搏病變在右邊。可用巨刺法刺治。(刺大經脈。)必須仔細觀察九候。(各經脈的九種候症。)這樣,針刺的方法就完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