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一 (28)
卷一 (28)
1. 靈樞五亂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脈,衛氣陽性剽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亂於胸中而為悗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取手少陰心主之腧。(神門、大陵)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手太陰滎,足少陰腧。(魚際、太谿)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取足太陰陽明。(太白、陷谷)不下者,取之三里。(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亂於臂脛,則為四厥,取之先去血脈。(臂足之有血絡者,刺去其血。)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腧。(在臂取二間、三間、液門、中渚,在足取內庭、陷谷、俠谿、臨泣。)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取之天柱、大杼。(足太陽經穴。)不知,取足太陽滎輸。(通谷、束骨。○氣亂於外者,下則在四肢,上則在頭也。)
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言此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宜導治之如是耳。)
白話文:
清氣應該在下方,濁氣應該在上方。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則反向運行。清濁二氣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就叫做大悶。(清氣屬陽,應該上升卻在下方就亂了;濁氣屬陰,應該下降卻在上方也亂了。營氣屬陰,性質精專,通常順著脈絡運行;衛氣屬陽,性質剽悍,白天應該運行於陽,夜晚應該運行於陰。如果衛氣反向運行,就會陰陽互相干擾,在胸中紊亂而產生悶悶不舒服的感覺,總的來說都是衛氣紊亂造成的。)
所以,氣在心中紊亂,就會心煩意亂,沉默不語,低著頭靜靜地趴著,要取用手少陰心經和心包經上的穴位(神門穴、大陵穴)。氣在肺中紊亂,就會氣喘吁吁,手要摀著胸口來呼吸,要取用手太陰肺經的滎穴和足少陰腎經的腧穴(魚際穴、太谿穴)。氣在腸胃中紊亂,就會發生霍亂,要取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太白穴、陷谷穴)。如果無法止瀉,就取用足三里穴。(氣在體內紊亂,向上則在心肺,向下則在腸胃。)氣在手臂和小腿中紊亂,就會四肢厥冷,要先將有血絡的地方刺破放血,然後取用陽明經和少陽經的滎穴和腧穴(在手臂取二間穴、三間穴、液門穴、中渚穴,在足部取內庭穴、陷谷穴、俠谿穴、臨泣穴)。氣在頭部紊亂,就會厥逆,頭部感覺沉重、眩暈並跌倒,要取用天柱穴和大杼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如果不知道要取哪些穴位,就取用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和腧穴(通谷穴、束骨穴)。(氣在體外紊亂,向下則在四肢,向上則在頭部。)
慢慢地將針刺入,慢慢地將針拔出,這種手法叫做導氣。補和瀉沒有固定的形式,關鍵在於達到同樣的精氣復原效果。(所有針灸補瀉手法都講求平和緩慢,所以要慢慢地將針刺入,慢慢地將針拔出,引導氣機恢復正常。然而,補法是引導正氣,瀉法是引導邪氣,總的目標都是在保護精氣,所以說補和瀉沒有固定的形式,關鍵在於達到同樣的精氣復原效果。)這不是因為身體有餘或不足,而是因為紊亂的氣機互相衝突導致的。(說這些並不是針對身體有餘或不足的情況,而是特別指出氣機紊亂相互衝突時,應該如何引導治療。)
2. 靈樞逆順肥瘦
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之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氣血正盛故與肥壯之人同其法)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唇厚質濁之謂)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為人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久留針)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
(薄也)薄唇輕言。(肉瘦氣少)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刺常人。視其白黑。各為調之。(白者同瘦人。黑者同肥人當調其深淺之數也)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即常人之度)刺此者。無失常數也。(如經水篇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之類)
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若邪有未盡寧日加再刺)
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上行者輸於大杼。故出於頏顙滲灌諸陽之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䯒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所以下行也。)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足掌屬也。)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皆衝脈之氣也。)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寒矣。足三陰脈從足走腹。而獨有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者以衝脈與之並行故耳。
)
白話文:
體格壯碩的人,通常氣血旺盛,皮膚肌肉也較為緊實。如果他們受到外邪侵襲,針刺時要深刺久留,這是針對體型肥胖的人的治療方式。(因為氣血正盛,所以治療方法和體型壯碩的人相同。)
肩膀寬厚、腋下和脖子肉薄、皮膚較黑、嘴唇厚實的人,他們的血液黏稠且顏色較深,氣流動較慢。這種人通常比較貪婪,對於他們針刺時要深刺久留,並增加針刺的次數。(要久留針。)
體型瘦弱的人,皮膚薄且顏色較淡,肌肉瘦削。他們的嘴唇薄且說話輕聲細語,血液清稀,氣容易散失,容易耗損氣血。針刺時要淺刺快速出針。
針刺一般人時,要觀察他們的膚色,根據膚色來調整針刺的深淺。(膚色偏白的人,針刺方法與體型瘦弱的人相同;膚色偏黑的人,針刺方法與體型肥胖的人相同,要調整針刺的深淺次數。)
體態端正、敦厚的人,他們的氣血調和。(這是指一般健康的人。)針刺時不需要改變一般的針刺次數。(就像《經水篇》所說,針刺足陽明經要深刺六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
嬰兒的肌肉很脆弱,血少氣弱,針刺時要用細針淺刺,快速出針。一天可以針刺兩次。(如果外邪還沒有完全消除,可以每天增加針刺的次數。)
少陰經脈為什麼獨自向下行走呢?衝脈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海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從這裡稟受。向上走的,會從頭部的上齶出來,滲入陽經,灌溉各處的精華(向上走的,會輸送到大杼穴,所以會從上齶出來,滲透灌溉各陽經的精華),向下走的,則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蓋後方,再沿著脛骨內側向下走到內踝後方,然後分開。向下走的脈絡,會和少陰經脈一同滲透到足三陰經。(從少陰經滲透到肝經和脾經,所以向下行走。)它前面走的脈絡,會伏行至足背,往下到達腳背(腳掌)。沿著腳背進入大拇指的間隙,滲透到各個絡脈,溫養肌肉。(這些都是衝脈的氣。)如果衝脈的支絡阻塞不通,就會導致腳背活動不靈活。不活動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氣血不通就會感到寒冷。(如果衝脈的絡脈因為外邪而阻塞,就會導致腳背上的經脈不通而產生厥寒症狀。足三陰脈從足部走向腹部,唯獨足少陰腎經是繞行向下,這是因為衝脈與它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