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二 (10)
卷二 (10)
1. 素問骨空論
(骨空髓孔也。)
風者百病之始生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正氣不足)有餘則瀉。(邪氣有餘)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大風汗出灸噫嘻。在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噫嘻。噫嘻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攢竹。)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缺盆)折使榆臂。
齊肘正灸脊中。(榆。當作揄。引也謂使病者引臂下齊肘端以度脊中。乃其當灸之處蓋即督脈陽關穴也。)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噫嘻。(䏚。俠脊兩旁空軟處)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瘰癧。一名鼠瘻。蓋以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致。
)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膝臏最寒。故名寒府營窟也。鼠瘻在頸腋之間病由肝膽。取足少陽經陽關穴)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㿗。)女子帶下瘕聚。(帶下白赤帶也。瘕聚氣痛不常之名。)衝脈為病。逆氣裡急。(氣有餘則逆。血不足則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陰廷之孔。)其絡循陰器。
合篡間。(二陰之間)繞篡後。(肛門之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中行之絡)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此督脈並太陽之經者也。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臍同)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督脈並於任脈者也。)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沖督任三脈。一原而三歧。衝脈起於胞中。病故不孕。督脈系廷孔。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故為癃為痔。
衝脈並於少陰。故遺溺。少陰之脈。循喉嚨。故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曲骨穴。)甚者在齊下營。(陰交穴。)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天突穴。)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陽明之脈。由俠頤之大迎穴。漸上頤面故名俠頤為漸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膝痛偃□能伸而不能屈。取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楗股骨也。)坐而膝痛。治其機。(俠髖為機)立而暑解。(熱蓄骨解。)治其骸關。(注見下。)膝痛痛及拇指。(足小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邪所著。如物隱伏其中。)治其關。(膝解為骼關膝之節解也膝之外側上骨為連核。
下骨為輔。輔骨之上為膕膕上為關也。)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太陽經氣穴。)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陽明經井滎俞原經合穴中取其所宜。)若別治巨陽少陰滎。(若䯒痛支別者。宜治足太陽通谷穴足少陰然谷穴)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淫濼。似乎痠痛而無力也。
)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按經脈之交者為維少陽之維。是陽交穴。當在外踝上七寸。)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如患人之年數)次灸橛骨。(即尾窮。)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察其。諸俞陷下宜灸者。)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髃穴。)兩季脅之間灸之。(京門穴)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谿穴。)腨下陷脈灸之(承山穴。
)外踝後灸之。(崑崙穴。)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此乃肉間結核也。)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掌束骨下灸之。(陰郄穴。)齊下關元三寸灸之(關元穴。)毛際動脈灸之(氣街穴)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巔上一灸之。
(百會穴)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言犬傷令人寒熱。古有灸法。故云然也。)幾當灸二十九處。(總結上文)傷食灸之(傷食寒熱。如上文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刺以瀉其陽。藥以和其陰)
2. 素問水熱穴論
(水俞五十七穴。熱俞五十九穴詳於此篇)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胃納水穀。腎主前陰利水。後陰利谷。是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下焦以腎屬水而從之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脾主肌肉。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為肌膚浮腫。)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
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牝。陰也。)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此則。因水因風也。)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孔同)腎腧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腧。(督脈所發。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次兩旁白環俞中𦛗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又次兩旁。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其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
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病)者水氣之所留也。(水病則氣虛。氣病則水虛)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少陰。脈氣所發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陽明脈氣所發。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二十穴。街往來道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足太陰經有三陰交穴。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踝上各一行。獨指足少陰經。行六穴。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十二穴也。腎之大絡。並衝脈下行於足而盛□□曰太衝。)凡五十七穴。皆藏之陰絡。(腎經支絡)水之所客也。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
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夏者火始治。心氣始生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所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治熱病五十九俞。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中行督脈之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也。次兩旁。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大絡卻玉枕也又次兩旁。
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臨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散越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足太陽經)膺俞(手太陰中府穴。)缺盆(足陽明經)背俞(足太陽風門穴。一名熱府。)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二里巨虛上下廉。(俱足陽明經。)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手太陰經。
)髃骨(即肩髃穴。)委中(足太陽經。)髓空。(督脈腰俞穴。)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此八者止有七穴。)五臟俞傍五。(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當為五十八穴。)皆熱之左右也。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夫寒甚則生熱也。
(寒盛於表在表之陽不得宣越。故令生熱也○又熱病五十九穴。見靈樞熱病篇。)
白話文:
(關於水病和熱病可選取的穴位,水病有五十七個穴位,熱病有五十九個穴位,詳細內容都在這篇論述中)
腎臟為什麼能積聚水液而導致疾病呢?腎臟是胃的關卡。如果關卡不暢通,水液就會積聚,並隨著其特性而聚集。胃接受水穀,腎主導前陰的排尿和後陰的排便。腎是胃的關卡,如果關閉不通,水就會在下焦積聚,因為腎屬水,水便會跟隨腎臟。水液向上向下溢於皮膚,因此形成浮腫。浮腫是因水液積聚而引起的疾病。(脾臟主導肌肉,寒水侵犯它,就會反過來積聚水液,形成肌膚浮腫)。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氣向上升騰,屬於腎臟並產生水液,所以說它是「至陰」的部位。(「牝」指的是陰性)。如果人過於勇猛勞累,腎就會出汗。腎汗排出時,如果遇到風邪,汗液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越出皮膚,就會停留在玄府(汗孔)中,在皮膚下運行,最終傳變成浮腫。這種病症的根本原因在腎臟,被稱作「風水」(這是因為水和風邪共同引起的)。所謂玄府,就是汗孔。(「孔」同「空」)。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
從尾椎骨上方算起,有五行穴位,每行五個,這些就是腎俞。(由督脈發出的穴位,包括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再往兩旁是白環俞、中髎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再往兩旁是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總共二十五個穴位,都在下焦,主要管理水液,所以都稱為腎俞)。因此,水病在下會導致浮腫和腹部腫大,在上會導致喘息、呼吸困難、無法躺臥,這是標本俱病的表現。肺主呼吸,所以會有喘息,腎主水,所以會有水腫。肺氣逆,所以無法躺臥。肺和腎互相影響,都受到水邪的侵害,水氣滯留在體內。(水病會導致氣虛,氣病會導致水虛)。大腿內側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是腎經的通路。(是少陰脈氣所發的穴位,包括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陽明脈氣所發的穴位,包括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有二十個穴位,是氣血往來的道路)。足三陰經交會於腳部。(足太陰經有三陰交穴)。腳踝上方各有兩行,每行六個穴位,這是腎脈向下行走的路線,稱作太衝。(腳踝上方各有兩行,特指足少陰經,包括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共十二個穴位,是腎臟的大絡,與衝脈一起向下行走至腳,氣血旺盛的地方稱作太衝)。總共五十七個穴位,都藏在陰絡中。(腎經的支脈),是水邪停留的地方。春季,木氣開始主導,肝氣開始生發,肝氣急促,風邪容易侵犯,經脈通常比較深,氣血不足,難以深入。所以取絡脈和肌肉間的穴位。夏季,火氣開始主導,心氣開始生發,脈象瘦弱,氣血虛弱,陽氣外散,熱氣熏蒸皮膚,到達經脈。所以選取經脈盛大的穴位,在肌肉之間或皮膚表面取穴,這樣就能去除疾病,因為邪氣停留在比較淺的地方。所謂經脈盛大,指的是陽脈。秋季,金氣開始主導,肺氣開始收斂殺伐之氣,金氣會克制火氣,陽氣會收斂,陰氣會旺盛,濕氣會侵犯身體,但陰氣還沒有很旺盛,不能深入。所以選擇俞穴來瀉陰邪,選擇合穴來虛陽邪。因為陽氣開始衰弱,所以取合穴。冬季,水氣開始主導,腎臟開始閉藏,陽氣衰弱,陰氣強盛,陽氣潛藏,陽脈退隱,所以選擇井穴來引導陰逆之氣,選擇滎穴來補充陽氣。所以說,冬季要取井穴和滎穴,春季不會出現流鼻血的情況。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治療熱病,要取用五十九個穴位。頭頂有五行穴位,每行五個,用來疏散各種陽熱之邪。(中間一行是督脈的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其次兩旁是足太陽經的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次兩旁是足少陽經的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行總共二十五個穴位,用來疏散頭部的熱氣)。大杼(足太陽經)、膺俞(手太陰經中府穴)、缺盆(足陽明經)、背俞(足太陽經的風門穴,也叫熱府),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二里、巨虛的上廉和下廉。(都屬於足陽明經),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雲門(手太陰經)、髃骨(就是肩髃穴)、委中(足太陽經)、髓空(督脈的腰俞穴),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這裡實際上只有七個穴位)。五臟俞穴的旁邊五個穴位。(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這十個穴位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總共五十九個穴位(應該是五十八個),都是治療身體左右部位的熱邪。人因為受寒而轉變成熱症,是因為寒邪太過就會產生熱。(寒邪停留在體表,導致陽氣無法宣發,所以會產生熱。關於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可以參考《靈樞·熱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