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素問長刺節論

(長刺。長於刺者也。節論猶要論也。)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針之。刺至骨。病已止。(如言病在頭而頭疾痛。則為之針頭。頭痛已而後止其刺。)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無得妄為提按動搖。而傷骨分肉分皮分之真氣)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吳注陰刺者不搖動也。入一傍四。謂刺百會一前後。

兩旁,又,各一也○陰刺疑誤當是揚刺。)深專者。刺本藏(寒熱之氣深。而專於一藏者求其本藏而刺之)迫藏刺背。背輸也。(所為刺本藏者謂迫近其藏而刺背。背者。俞之所在是也。)刺之迫藏。藏會。(刺俞之迫藏者。以其為藏氣所會集也。)腹中寒熱去而止。(以寒熱去為期。

)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言凡與刺五臟俞者。不宜出血太多。要在髮針淺而少出其血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為故。猶言為則。止。無他術之意。)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䯏以下。(䯏音括。骨端也。此指章門期門穴。

)至少腹而止(如足陽明之天樞歸來。足太陰之府舍衝門。足少陰之氣穴四滿。皆主奔豚積聚。)刺俠脊兩旁四椎間(肓之原在臍下。故刺膏肓穴)刺兩髂(音格)髎(居髎穴)季脅肋間。(京門穴)導(引也)腹中氣熱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小腹間痛二便不行者為疝病。乃寒氣之所致)刺少腹。(去肝腎。經之寒。)兩股間。(去陽明太陰之邪)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凡腰中在後在側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在後者。足太陽之所行。在側者。足少陽之所行。凡此諸病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多取。

其穴而刺之。俟其少腹盡熱則病已矣)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大肉之分。小肉之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

(氣沉而不散。則癰發而變其常)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刺入之道)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刺諸經之脈之虛。

視虛脈分間盡熱則陽氣流布不並於一而為狂矣。)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癲僕之病。癇是也。刺諸分諸脈者調其大小寒熱遲疾陷下也)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寒去獨熱。而汗出也。)一日數過。

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既汗而復汗出者。邪盛也)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泄衛中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泄營中之怫熱)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怫熱屏退。陰氣內復。故多汗出鬚眉生也。

白話文:

(長刺,指的是用較長的針刺入。節論,就是重點論述的意思。)

醫者不需診脈,只需聽病人描述病情。如果病人說頭痛,就針對頭部進行針刺,刺到骨頭邊緣即可,疼痛就會停止。(如果病人說頭痛,就針對頭部針刺,等頭痛停止後就停止針刺。)不要傷到骨頭、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通道。(不要隨意提、按、動搖針,以免傷到骨、肉、皮膚的真氣。)針刺陰面,要從一個點刺入,再向四周擴散,用於治療寒熱病。(註解說陰刺是指不搖動針,一個點刺入後再向前後左右各刺一針。也有人認為陰刺是錯誤,應為揚刺。)如果寒熱之氣深入且專注於某個臟腑,就要刺該臟腑的本位。(寒熱之氣深入並專注於某個臟腑,就找出其根源臟腑進行針刺。)如果臟腑受到壓迫,就要刺背部的俞穴。(所謂刺本臟,是指當臟腑受到壓迫時,要刺背部的俞穴,背部是俞穴所在。)刺俞穴靠近臟腑的地方,因為這裡是臟腑之氣匯集之處。(刺俞穴靠近臟腑的地方,因為這裡是臟腑之氣匯集之處。)當腹中的寒熱消失時,就停止針刺。(以寒熱消失為針刺的標準。)

關於針刺的要點,下針時要淺刺,使少許出血即可。(針刺五臟俞穴時,不宜大量出血,要在下針淺,少量出血。)治療腐爛腫脹時,要刺在腐肉的上方,並根據癰的大小、深淺決定針刺深度。刺大的癰要多出血,刺小的癰要刺深一些。一定要將針尖正確刺入,直到病狀停止。(所謂「為故」,就是「要則」的意思。「止」表示沒有其他方法的意思。)如果少腹有積聚,要刺在皮膚和骨頭之間。(這裡指的骨頭是指章門、期門穴。)針刺到少腹部即可停止。(例如足陽明經的天樞、歸來穴,足太陰經的府舍、衝門穴,足少陰經的氣穴、四滿穴,都主治奔豚和積聚。)要刺在脊椎兩側,各相隔四個椎骨的地方(也就是肓的原穴在肚臍下,所以要刺膏肓穴),也要刺在兩髂骨之間的骨頭(也就是居髎穴)和季脅肋之間(也就是京門穴)。引導腹中的熱氣向下,疾病就會好轉。如果少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這種病稱為疝氣,是由寒氣引起的。(小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的為疝氣病,是由於寒氣侵襲所致。)要刺在少腹部(去除肝、腎經的寒邪),兩股之間(去除陽明、太陰經的邪氣),也要刺在腰部髁骨之間。多處針刺,直到熱氣散盡,病就會痊癒。(凡是腰部後面和側面的大塊骨頭都稱為髁骨,後面的屬於足太陽經所過之處,側面的屬於足少陽經所過之處。這些病不一定是寒疝,只要觀察邪氣所在,多取相關穴位進行針刺,等少腹熱氣散盡,疾病就會痊癒。)

如果疾病在筋,出現筋攣、關節疼痛,無法行走,稱為筋痹。要刺在筋的上方,不能刺到骨頭。也要刺在肌肉之間,筋的熱氣散盡,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肌肉皮膚,肌肉皮膚都疼痛,稱為肌痹。這種病是因為感受寒濕引起的。要刺在大的肌肉分界處,也要刺在小的肌肉分界處。多處下針,並刺深一些,以發熱為標準,不要傷到筋骨。如果傷到筋骨,就會發癰,病會加重。(氣鬱積而不散,就會發癰,病情會發生變化。)當各部位的熱氣散盡,疾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骨,感覺骨頭沉重,無法抬起,骨髓痠痛,有寒氣侵入,稱為骨痹。針刺要深入,但不要傷到脈絡和肌肉,以發熱為標準。針刺的途徑是從大的肌肉分界處到小的肌肉分界處。(針刺進入的路徑)當骨頭發熱,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各條陽經,時而發寒,時而發熱,各部位也是時而發寒,時而發熱,稱為狂病。要刺在虛弱的脈絡上,等到各部位發熱,病就會停止。(針刺各經脈的虛弱之處,觀察虛弱的脈絡之間,如果熱氣散盡,陽氣就會流通,不會集中在一處而導致狂病。)

如果疾病剛發作,每年發作一次,不治療會加重;每月發作一次,不治療會加重;每月發作四五次,稱為癲病。要刺各個部位和各條脈絡,對於沒有寒氣的部位,用針來調和,病就會停止。(癲癇病,要刺各個部位和脈絡,調整大小、寒熱、快慢、陷下等狀況。)如果病既有風邪,又有寒熱,且有汗出。(寒氣散去,單獨發熱,並有汗出。)一天內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要先刺各個部位,疏通絡脈。汗出而且寒熱交替。(既有汗出,又不斷出汗,說明邪氣很盛。)三天刺一次,一百天就會好轉。如果患有大風病,關節沉重,眉毛、鬍鬚脫落,稱為大風病。要刺肌肉,以出汗為標準,一百天后,(洩除衛氣中的鬱熱。)再刺骨髓,以出汗為標準,一百天后,(洩除營氣中的鬱熱。)共二百天,鬍鬚、眉毛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鬱熱消退,陰氣恢復,所以多汗出,鬍鬚、眉毛也長出來。)

2. 素問皮部論

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陽主外。陰主內。諸經皆然。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絡中之邪既盛。則入客於經脈)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浮絡見於皮。)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舍也)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泝(淅同)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絡也。則感虛。(經氣虛乃感也)乃陷下。(脈陷下也)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膕破毛直而敗。

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言邪客皮部。則壅滯經氣。不及而生大病。)

白話文:

想要了解皮膚的分布如何以經脈為綱紀,可以這樣理解:陽經主外,陰經主內,所有的經脈都是這樣。皮膚顏色多呈現青色,就表示疼痛;多呈現黑色,就表示麻木;呈現黃色或紅色,就表示有熱;多呈現白色,就表示有寒。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就表示有寒熱的情況。絡脈的邪氣如果過盛,就會侵入經脈。(絡脈中的邪氣如果過盛,就會侵入到經脈中)總之,十二經絡的脈絡,都是皮膚的組成部分。(浮淺的絡脈顯現在皮膚上。)

因此,所有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皮膚的紋理就會打開,打開後就會侵入絡脈。如果邪氣停留在絡脈中而不離開,就會傳入到經脈;如果還是不離開,就會傳入到臟腑,最終停留在腸胃。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的時候,會感覺到皮膚像水流過一樣,導致毛髮豎立,皮膚紋理打開。邪氣侵入絡脈,就會導致絡脈脹滿,顏色發生改變。邪氣侵入絡脈後,就會感到虛弱。(經氣虛弱才會感到虛弱)然後會感到脈象下陷。(脈象下陷)。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過多就會導致筋脈攣縮、骨頭疼痛;熱邪過多就會導致筋脈鬆弛、骨質消損。肌肉消瘦、膝窩破損、毛髮豎立而枯敗。

皮膚,是脈絡所分布的區域。邪氣侵犯皮膚,皮膚的紋理就會打開,打開後,邪氣就會侵入到絡脈。絡脈脹滿後,就會注入到經脈,經脈脹滿後,就會進入到臟腑。所以皮膚是有分區的,如果忽視了皮膚的問題,就會產生大病。(這是說邪氣侵犯皮膚,就會阻塞經氣的運行,經氣不及時疏通就會導致大病。)

3. 素問氣穴論

(經曰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人身孔穴皆氣所居,故曰氣穴。)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中樞),及上紀(中脘),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中脘胃之募也,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關元,小腸募也,為足三陰、任脈之會,故曰上紀下紀。)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

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此詳言上文背與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脈之為病也,任在前,督在後,其在下者斜出尻脈,在上者絡胸脅,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所以當刺天突、中樞、中脘、關元等穴。)

○吳注刪以上八十七字,新校正疑其為骨空論文脫誤於此。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此為癰毒也。)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留於骨節之間,津液所湊之處,必為敗爛,此皆氣壅脈熱所致。)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

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陽氣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人身骨節三百六十五,而谿谷穴俞應之,故曰穴會,亦應一歲之數。)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小痹,邪之微者。)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

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孫絡之多,皆傳注於十二經之大絡,非獨十四絡穴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解,解散也;瀉,瀉去其實也;中者,五臟也。絡雖十二,而分屬於五臟左右各五,故云解寫於中者十脈。)

白話文:

(經文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的天數。人身上的孔穴都是氣聚集的地方,所以稱為氣穴。)

背部和心臟之間互相牽引而疼痛,可以治療的穴位包括天突穴、第十胸椎下的中樞穴,以及上脘穴(也就是胃脘),上脘穴是胃的募穴,是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氣所發,也是任脈的交會處;下脘穴是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處,所以說上脘和關元是上紀和下紀。背部、胸部側邊的經絡分佈是左右陰陽相對的,這種情況的病症,會出現前後疼痛、澀滯不順,胸脅疼痛以至於無法順暢呼吸、無法躺臥。

出現氣往上衝、呼吸短促、偏側疼痛、脈象充盛鼓起等症狀時,其病邪會從臀部斜著出來,沿著胸脅的脈絡,延伸到心臟和橫膈膜,再往上到肩部,加上天突穴,再斜向下到肩部,交會在第十胸椎的下方。(這裡詳細說明了前面所說的背部與心臟互相牽引而疼痛的情況,都是由於任脈和督脈的病變所導致的。任脈在前,督脈在後,病邪在下方會斜著從臀部出來,在上方則會循著胸脅的脈絡,影響到心臟和橫膈膜,向上至肩部,加上天突穴,再斜向下到肩部,最後會合在第十胸椎下方。因此應該針刺天突、中樞、中脘、關元等穴位。)

(吳氏的註解刪除了以上八十七個字,新校正的人懷疑這些文字是從《骨空論》篇中脫落而誤寫在此。)

肌肉大的交會處稱為「谷」,肌肉小的交會處稱為「谿」,肌肉分佈之間,谿谷交會的地方,是運行營氣和衛氣的通道,也是聚集大氣的地方。當邪氣外溢,氣血壅塞,脈象變熱,肌肉敗壞時,營氣和衛氣就無法正常運行,一定會形成膿腫,往內侵蝕骨髓,往外會導致肌肉潰爛。(這裡是指癰腫毒瘡。)病邪如果停留在關節間,也必定會潰爛。(停留在骨節之間,津液聚集的地方,必定會腐敗潰爛,這些都是由於氣血壅塞、脈熱所導致的。)當寒氣積聚停留,營氣和衛氣無法停留,就會導致肌肉蜷縮、筋脈攣縮,肋骨和手肘無法伸直,內部會形成骨痹,外部則會出現麻木不仁,這種情況稱為陽氣不足。(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如果大寒停留在谿谷中,而人體的谿谷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也正好對應一年中的天數。(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而谿谷的穴位與之相應,所以說穴位的數目也應和一年的天數相合。)一些較輕微的痺病會像浸淫一樣蔓延,循著經脈運行,使用微針治療可以達到效果,方法是相同的。(較輕微的痺病,是邪氣比較輕微的情況。)那些與正經脈絡不同的孫絡,當其血氣過於旺盛而需要疏瀉時,也有三百六十五條脈絡,都匯集到絡脈,並傳導至十二經絡,而不僅僅是十四絡穴。(孫絡有很多,都傳導至十二經脈的大絡,而不僅僅是十四絡穴。)向內疏散邪氣的十條脈絡。(疏散,是解散的意思;疏瀉,是瀉去邪氣盛實的情況;向內,指的是五臟。絡脈雖然有十二條,但是它們分別屬於五臟,左右各五條,所以說疏散邪氣的脈絡有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