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2)

1. 靈樞熱病篇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水。水旺足以制火。而心熱自退矣。)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邪在膚肉脾經病也。當用員利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眥青者。木氣乘土。亦為脾病。求之於肉即所以求於脾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肝木。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熱病面青。(肝色。)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巔。)手足躁。(木病在四未。)取之筋間。(筋結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用鋒針瀉其四逆等症。)筋躄。(足不能行。)目浸。(淚出不收。)索筋於肝不得。

索之金金者肺也。(此皆肝病。其合在筋。故但求之於筋。即所以求於肝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肺金。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鋒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此皆心經病也。若陽極陰虛而病癲疾發為血餘。

故毛髮亦去。心主血脈。求之於血即所以求於心也。如刺此而不得效。當補腎水以制火。真陰自復矣。)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腎經之病。故當用鋒針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其不食者。陰邪盛也。

齧齒。耳青皆為腎病腎屬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於骨。即所以求於腎也。如刺此而不得效當補。脾氣之肉分。則土能勝水。而腎邪可平矣。)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寒者。(陰勝之時)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頭痛顳顬目瘛脈痛。(足少陽脈連目脈抽掣而痛。

)善衄。(鼻血)厥熱病也。(熱逆於上。)取之以第三針。(鍉針也)視有餘不足。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腧。(脾胃二經之俞太白陷谷)及下諸指間。(又如膀胱束骨。膽臨泣。詳在後。)索氣於胃胳得氣也。(胳當作絡。陽明之絡曰豐隆,別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氣。

)熱病挾臍急痛。(腎經所行)胸脅滿。(脾經所行。)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裡。(少陰太陰之脈俱上絡咽嗌。即下支所謂廉泉也。)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三陰交。)以止之。

(寒熱病篇。臂太陰可汗出一節當參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汗不得出。面戴陽者。皆陰不足也。

白話文:

靈樞熱病篇白話翻譯:

如果用針刺治療無效,就應該從水的角度去尋找病因。水能克火,心熱自然會退。熱病患者咽喉乾燥,喝水很多,容易驚恐,臥床不起。這病邪在皮膚肌肉,應用第六號針(細針)刺五十九穴位的肌肉。如果眼白發青,則木氣乘土,也是脾的病變,從肌肉尋找病因也就是從脾尋找病因。

如果針刺無效,就應該補益肝木。木能克土,脾熱自然會減輕。熱病患者面色青白(肝的顏色),頭痛(厥陰肝經與督脈在頭頂相會),手腳煩躁不安(木的病變在四肢末端),應用第四號針(鋒利的針)刺四逆穴位的筋間(筋與筋之間)。如果足不能行走,淚流不止,從筋尋找病因,找不到,就從金,也就是肺尋找病因。這些都是肝的病變,與筋相關聯,所以從筋尋找病因也就是從肝尋找病因。如果針刺無效,就應該補益肺金,金能克木,肝熱可以減輕。

熱病患者經常驚恐,抽搐發狂,應用第四號針(鋒利之針)快速瀉去多餘的經氣,如果出現癲癇、脫髮等症狀,從血尋找病因,找不到,就從水,也就是腎尋找病因。這些都是心經的病變,如果陽氣極盛,陰氣虛弱,就會發作癲癇,造成血液虧虛,所以頭髮也會脫落。心主血脈,從血尋找病因也就是從心尋找病因。如果針刺無效,就應該補益腎水以制約心火,真陰之氣自然會恢復。

熱病患者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聾,愛睡覺,應用第四號針刺五十九穴位的骨頭。患者不愛吃東西,磨牙,耳朵發青,從骨尋找病因找不到,就從土,也就是脾尋找病因。這是腎經的病變,應該用鋒利的針刺五十九穴位的骨骼部位。患者不愛吃東西是陰邪盛的表現,磨牙,耳朵發青都是腎的病變。腎屬水,與骨相關聯,所以從骨尋找病因也就是從腎尋找病因。如果針刺無效,就應該補益脾土,土能克水,腎邪自然會減輕。

熱病患者不知道哪裡痛,耳聾,不能自行閉合嘴巴,口乾,陽熱過盛,陰氣卻很虛寒(陰盛陽衰),熱邪在髓,這是危重病症,不可治療。熱病患者頭痛,太陽穴和額角疼痛,眼瞼抽搐,脈搏疼痛(足少陽脈與目脈相連,脈搏跳動而疼痛),經常流鼻血,這是厥陰熱病(熱邪逆於上),應用第三號針(鈍針)治療,觀察病情是虛是實。

熱病患者身體沉重,腸道熱,應用第四號針刺腧穴(脾胃二經的腧穴,如太白穴、陷谷穴)和下肢各指之間(如膀胱經的束骨穴、膽經的臨泣穴,詳見後文)。從胃的絡脈尋找氣機,(絡應作絡脈,陽明經的絡脈為豐隆穴,別走太陰經,所以取此穴可以得到氣機)。熱病患者腹部臍周急痛(腎經循行路線),胸脅部脹滿(脾經循行路線),應用第四號針刺湧泉穴和陰陵泉穴,還應針刺咽喉部位(少陰、太陰經脈都上絡於咽喉,即下肢所說的廉泉穴)。

熱病患者出汗,脈象順暢,可以出汗的,應用瀉法刺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瀉法可以退熱,補法可以促進出汗。如果出汗太多,就刺內踝上橫紋的脈絡(三陰交穴)來止汗。(寒熱病篇中,手太陰經可以通過出汗治療,應參看)。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動,這是陰脈衰竭的表現,出汗後脈象平靜則可痊癒。熱病患者脈象躁動卻不出汗,這是陽脈衰竭的表現,脈象躁動,出汗後平靜則可痊癒。

熱病不可針刺的情況有九種:一是不出汗,顴骨發紅,呃逆不止,這是危急症狀。(汗液無法排出,面部紅熱,都是陰氣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