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1)
卷五 (1)
1. 疝氣
肝所生病為狐疝(詳見下)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㿉音頹○即子和所謂血疝)黃脈之至也。大而虛(脾受肝邪)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巢氏曰厥逆心痛飲食不下名厥疝)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㿗同㿉陰病也)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即筋疝)厥陰之陰盛。脈道不通為㿗癃疝(李士材曰。內有膿血小便不通)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寒疝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控睪丸痛。此坐臥濕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而得。宜溫經散寒,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此醉酒行房或過勞汗出。寒濕乘虛襲入下部而得宜利水除濕。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痛。或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隨溲而下。此房勞及邪術所致。宜清火解毒,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之端。俗云便癰。此醉飽勞碌。使內。氣血流入脬囊。結成癰膿。宜和血消瘀。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怒哭。
則氣鬱而脹。脹罷則氣散。宜散氣疏肝。小兒有此俗名偏氣。惟灸築實穴可消。狐疝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而脹痛與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相類此脾氣下陷。宜升陽降陰,㿗疝。陰囊腫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癢。此地氣卑濕所生。宜導濕利水。一云㿗疝最大而堅沖氣犯心即能殺人。
(凡治㿗疝。非斷房事厚味不效)女子陰戶突出。亦皆疝類。但不名疝而名瘕。乃熱則不禁固也。宜以苦堅之。
七疝為病。若非勞役過度。即是遠行涉水。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宜驅逐本經之濕熱稍安即加培養更慎酒色厚味為佳。
白話文:
疝氣
肝臟引起的疾病稱為狐疝,(詳細情況見後面)。足陽明經的筋脈發生病變,會導致㿉疝,表現為腹部肌肉緊張。(㿉疝,也叫做子和所說的血疝)。出現黃脈時,若脈象大而虛(這是因為脾臟受到肝邪的影響),導致腹部積聚氣體,產生厥逆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厥疝。女性的情況與男性相同。(巢元方說,厥逆、心痛、飲食難以下嚥的情況稱為厥疝)。厥陰經所指的㿗疝,在婦女身上表現為小腹腫脹。(㿗與㿉相同,屬於陰部疾病)。脾臟將病邪傳給腎臟,這種疾病稱為疝瘕,會導致小腹發熱疼痛。
出白,也就是筋疝,是因為厥陰經的陰氣過盛,導致脈絡不通,形成㿗癃疝。(李士材說,這是因為內部有膿血,導致小便不通)。任脈發生疾病,在男子身上會導致內部結聚形成七種疝氣,在女子身上會導致帶下病和瘕聚。督脈發生疾病,會導致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的疼痛,大小便困難,這種情況稱為衝疝。
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陰莖無法勃起,牽引睪丸疼痛。這是因為坐臥在潮濕的地面,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淋雨,或者過度勞累,或在高溫時坐臥在磚石上導致。應當溫經散寒。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脹疼痛,陰部經常出汗,有時腫脹如水晶,有時會癢,抓撓後會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時會發出水聲。這是因為醉酒後行房或者過度勞累出汗,寒濕之氣趁虛侵入下部導致。應當利水除濕,有人使用針刺放出積水,但是很多人方法不對。
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或潰爛或疼痛,或感到內部肌肉緊張、筋脈收縮,或者陰莖內部疼痛,疼痛到極點會發癢,或者陰莖挺起後無法縮回,或者會有白色分泌物隨小便排出。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以及邪術導致。應當清火解毒。血疝的形狀像黃瓜,位於小腹兩側橫骨的末端,俗稱便癰。這是因為酒足飯飽後過度勞累,導致體內氣血流入脬囊,結成癰膿。應當活血化瘀。氣疝向上連接腎區,向下延伸至陰囊,有時因為發怒或哭泣導致氣機鬱結而脹大,脹大後氣散則消退。應當疏散氣機,疏肝理氣。小兒有這種情況,俗稱偏氣,可以通過艾灸築實穴來消除。狐疝的形狀像仰放的瓦片,躺臥時會縮入小腹,站立或行走時會從腹部進入陰囊而脹痛,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晚上回洞一樣。這是因為脾氣下陷導致,應當升陽降陰。㿗疝的症狀是陰囊腫脹堅硬,像升或斗一樣大,不痛也不癢。這是因為地氣卑濕所致,應當疏導濕氣,利水消腫。另有一種說法認為,㿗疝最大且堅硬,氣上沖犯心臟會導致死亡。
(凡是治療㿗疝,如果不斷絕房事和過食肥甘厚味是沒有效果的。)女性陰戶突出,也屬於疝氣的一種,但不稱為疝,而稱為瘕,這是因為熱邪導致無法固攝。應當用苦寒之藥來堅固。
七種疝氣的發生,如果不是因為過度勞累,就是因為長途跋涉涉水,熱血遇到寒冷凝滯在小腸和膀胱之間,或者是濕邪乘虛侵入足厥陰經導致。應當驅除本經的濕熱,症狀稍微好轉後應當加強調理,更要謹慎酒色,避免肥甘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