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蠱毒

閩廣之人。有於端午日午時捉虺蛇蜈蚣蝦蟆三物同貯一器。任其自相食啖俟一物獨存。取其毒於飲食中啖之。少則待以歲月。食盡五臟而後死。死則流毒於旁人。亦成此病。多則數日即死。其症心腹絞痛。如有蟲咬。吐下惡血。如豬肝爛肉。若不早治。百無一生。此之謂蠱病。

一中毒不論年之遠近。但取煮熟雞子。插金銀簪於內口含雞子一食頃。簪卵俱黑者是毒。否則非也。

初中毒方,青木香(一兩)水煎一碗空心吃之可吐。如不吐。至三服必吐。

不拘新久中毒方。雄黃,硃砂(各五錢研細),藜蘆(一錢○吃此藥不可吃酒凡人參沙參丹參元參細辛赤白芍吃藜蘆前後俱忌吃),巴豆(去殼細皮及油用霜三分)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分)空心薑湯下。後當瀉去惡物。如煩悶。吃生鴨血。或煮鴨湯飲之。即愈。

白話文:

福建、廣東一帶的人,會在端午節中午時,抓來毒蛇、蜈蚣、蟾蜍這三種東西,放在同一個容器裡,讓牠們互相殘殺吞食,等到最後只剩下一種活著,就取出牠身上的毒液,摻在食物中給人吃。中毒輕微的,會慢慢發作,經過數月甚至數年,毒素會吃光內臟才死亡;死後毒素還會傳染給其他人,也造成這種疾病。中毒嚴重的,幾天就會死亡。症狀是心腹絞痛,像是有蟲在咬,會吐出或拉出像豬肝腐肉一樣的惡臭血塊。如果不及早治療,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蠱病。

一旦中了蠱毒,不論時間長短,只要拿煮熟的雞蛋,在裡面插上金銀髮簪,含在嘴裡約莫一會兒,如果簪子和雞蛋都變黑,就表示是中毒了,否則就不是。

剛中毒的解毒方法,是使用青木香(一兩),用水煎煮成一碗,空腹喝下,可以催吐。如果沒吐,喝到第三次一定會吐出來。

不論中毒時間長短的解毒方法,是使用雄黃、硃砂(各五錢,磨成粉)、藜蘆(一錢,吃這個藥時不可以喝酒,凡是人參、沙參、丹參、元參、細辛、赤芍、白芍,在吃藜蘆前後都要忌吃),再加上巴豆(去掉殼、薄皮和油,取用霜狀的三分),全部磨成粉,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分,用薑湯空腹吞服。之後會拉出不好的東西。如果感到煩躁悶熱,可以吃生鴨血,或是喝煮過的鴨湯,就會痊癒。

2. 積聚

(亦名癥瘕)

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六府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肺積名息奔。在石脅下如覆杯。久則喘咳,心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脾積名痞氣。

在胃脘。腹大如盤。久則飲食不能充肌膚,腎積名奔豚。(衝脈為病)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

夫癥者堅也。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推之不動。名曰癥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名曰瘕。痃癖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名曰痃。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名曰癖。若在小腹而牽引腰脅為疝瘕。

白話文:

(積聚也叫做癥瘕)

積,是五臟所產生的疾病。它剛開始發生時,有固定的部位,疼痛的範圍不會離開這個部位的上下,有開始和結束,左右也有一定的界限。聚,是六腑所形成的疾病。它剛開始發生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停留之處,疼痛的位置也不固定。肝臟的積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肺臟的積叫做息奔,在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時間久了會出現喘和咳嗽。心臟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像手臂那麼大,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時間久了會讓人心煩。脾臟的積叫做痞氣,在胃脘處,腹部脹大像盤子一樣,時間久了會因為吃不下東西而使肌肉消瘦。腎臟的積叫做奔豚(也與衝脈的病變有關),從少腹開始發作,向上衝到心臟,發作時肚子下面像小豬在跑一樣,上下竄動沒有定時,時間久了會出現喘、氣逆、骨頭痿軟、氣短。

所謂癥,指的是堅硬的腫塊。這種積塊在腹內,或者在腸胃之間,推它它不會動,就叫做癥。所謂瘕,指的是虛假的腫塊,它結聚在一起,是浮動的,按壓時會痛,推它會移動,就叫做瘕。痃癖,指的是在腹內,靠近肚臍左右各有條筋脈疼痛難忍,就叫做痃。癖,則在兩側肋骨之間,有時會疼痛,就叫做癖。如果在小腹,而且牽引到腰脅,就叫做疝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