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六 (2)
卷六 (2)
1. 痿躄
丹溪曰: 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主四肢,畏木者也。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天產屬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必淡泊食味,至於食少肌瘦,或泄瀉者,雖有內熱,必以芳香甘溫先復胃氣為主,則飲食進而痿弱自健。若拘於寒涼,穀氣益衰,四末益枯矣。
濕熱痿者,雨濕浸淫,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脛逆氣上騰,或四肢痠軟腫痛,或足指麻木頑癢,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皆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宜升陽燥濕,禁用填補之劑。
濕痰痿者,肥盛之人,濕痰內停,客於經脈,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宜燥脾行痰。
氣虛痿者,因飢餓勞倦,百骸溪谷皆失所養,故宗筋弛縱,骨節空虛。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所謂脾既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而不用也,宜補中益氣。治痿獨取陽明,此為氣虛者立法也。
陰虛痿者,酒色過度,下焦肝腎之火燔灼筋骨,自覺兩足極熱,上衝腿膝酸弱痿軟,行步艱難,脈來澀弱,或左脈雖大,按之無力,宜補養肝腎。
血虛痿者,凡產後失血後,面色痿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也。宜滋養營血,往往用養血藥而痿如故者,脾虛不能生血也。
血瘀痿者,四肢痛而不能運動,致脈澀而芤者,宜養血行瘀。
食積痿者,飲食太過,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於四肢,手足軟弱,或腹膨脹痛,或噁心噯氣。宜消導食積,然後補脾。
痢後腳軟脛疼,或膝腫者,此下多亡陰所致,宜補脾兼升。舉之劑,間有痢後兜澀太早,積瘀不清,下注隧道而成痿者,此又當行氣逐瘀,與前症迥異矣。
白話文:
丹溪說:
《內經》說,各種痿證的發生都源於肺熱,又說治療痿證要獨取陽明經。因為肺屬金,其性質乾燥且主導氣的運行,所以害怕火的剋制;脾屬土,其性質濕潤且主導四肢的活動,所以害怕木的剋制。如果慾望沒有節制,就會導致腎水失去滋養,心火缺少了對它的畏懼而反過來欺侮肺金,使肺部受到火邪而產生熱。肺部受熱,則金氣失去滋養,肝木缺少了對它的畏懼而反過來欺侮脾土,使脾受到木邪的侵襲而受傷。肺熱就不能管理和協調全身的氣機,脾傷則四肢無法正常使用,各種痿證就產生了。如果瀉心火,則肺金得到清淨而肝木不會過於強盛,又哪會有脾傷的問題呢?如果補腎水,則心火會降下來而肺金不會虛弱,又哪會有肺熱的問題呢?所以陽明經氣旺盛,則宗筋會得到滋潤,能夠束縛骨骼而使關節靈活。
天生的東西屬陽,濃厚的味道會使人發熱。凡是患有痿證的人,必須飲食清淡,如果因為食慾不振導致肌肉消瘦,或者腹瀉,即使體內有熱,也必須以芳香甘溫的藥物先恢復脾胃的機能為主,這樣才能使飲食增加而痿弱的身體逐漸康復。如果拘泥於寒涼的藥物,穀氣會更加衰弱,四肢末端也會更加枯槁。
濕熱引起的痿證,因為潮濕的環境侵襲,邪氣蒸發脾臟,並向下流注到四肢,會感覺腳和小腿有氣逆向上衝的感覺,或者四肢痠軟腫痛,或者腳趾麻木瘙癢,小便赤澀,脈象沉濡而數,這些都是濕熱在下的緣故。所謂濕熱不去除,大筋會攣縮變短,小筋會鬆弛變長,攣縮變短就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就會導致痿軟。應當升提陽氣、燥濕,禁用補益的藥物。
濕痰引起的痿證,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體內濕痰停滯,客居在經脈,導致腰膝麻木,四肢痿弱,脈象沉滑,這是因為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喝酒導致的。應當燥脾、化痰。
氣虛引起的痿證,是因為飢餓勞累,導致全身百骸和經脈都失去滋養,所以宗筋鬆弛,骨節空虛。凡是人病後出現手腳痿弱的,都屬於氣虛。所謂脾臟生病,就不能為胃運化津液,四肢就不能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而無力使用,應當補益中氣。治療痿證獨取陽明,這就是為氣虛引起的痿證立法。
陰虛引起的痿證,是因為酒色過度,導致下焦肝腎的火灼燒筋骨,會感覺兩腳極熱,向上衝到腿膝,酸軟痿弱,行走困難,脈象澀弱,或者左脈雖然大,按下去卻沒有力氣,應當滋養肝腎。
血虛引起的痿證,多發生在產後失血的婦女身上,會出現面色萎黃,手腳無力,不能行動的情況。應當滋養營血,往往用養血的藥物卻不見效果,是因為脾虛不能產生血液。
血瘀引起的痿證,會出現四肢疼痛而不能運動,導致脈象澀而芤,應當養血、活血化瘀。
食積引起的痿證,是因為飲食過多,導致升降失常,脾氣不能運化到四肢,手腳軟弱,或者腹脹疼痛,或者噁心噯氣。應當消導食積,然後再補脾。
痢疾之後出現腳軟、小腿疼痛,或者膝蓋腫脹的,這是因為下焦過多亡陰所導致的,應當補脾兼升提。有時候痢疾後過早使用收澀藥物,導致積瘀不能清除,向下流注而成痿證的,這又應當行氣活血化瘀,與前面說的症狀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