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骨槽風

耳前腮頰痛引筋骨。寒熱如瘧。牙關緊閉不能進食。不待腐潰而齒便脫落。此風毒竄入骨槽所致。初則堅硬難消。宜用生薑片熱頰車穴。艾灸二七壯。針刺齒齦以泄其毒。以冰硼元明粉為散吹搽。內服降火化痰消腫之劑久則瘡口難合非參耆歸芍補托兼肉桂麥冬桔梗白朮之類不能破結斂肌若腐腫不消。虛熱不退形焦體削者。不治。

白話文:

耳前到腮幫子一帶疼痛,牽引到筋骨,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牙關緊閉,無法進食。還沒等到牙齒腐爛就脫落了。這是因為風邪毒素竄入牙槽骨所導致的。剛開始時,會感到硬塊難以消散,可以用生薑片熱敷頰車穴,艾灸十四壯。針刺牙齦來排洩毒素。用冰硼散、元明粉混合成散劑塗抹。內服清熱降火、化痰消腫的藥劑。如果病程拖久了,傷口很難癒合,若不用人參、黃耆、當歸、芍藥等補氣托毒,加上肉桂、麥冬、桔梗、白朮等藥材來破除瘀結、促進肌肉生長,就無法痊癒。如果出現腐爛腫脹不消退、虛熱不退,導致身體消瘦、形體憔悴,就無法醫治了。

2. 痹病

風寒濕三氣雜合。則壅閉經絡。血氣不得通行而為痹。凡人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則偏枯痿廢。經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也。

濕痹者。濕邪痹其身中之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陽氣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痹並解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解。必其人陽氣為濕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頭間有汗而身中無汗。反欲得被蓋向火者。又當微汗以通其陽也。

酒濕痹症口眼喎斜。舌強肢廢。渾似中風。當瀉濕毒。從微汗微下之法。

皮痹者。邪在皮膚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故皮膚枯燥者。由血虛風邪也。腫而易癢者。兼濕熱也。

白話文:

痹病是由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阻塞了經絡,導致身體的氣血無法順暢運行而形成的。一般來說,人體的氣在血管外運行,血在血管內運行。如果氣虛就會感到麻木,血虛就會感到肢體發木。如果麻木持續沒有改善,可能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癱瘓。正如醫書所說,營氣虛弱就會感覺遲鈍,衛氣虛弱就會肢體無法活動,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就會感覺遲鈍且無法活動。

濕痹是因為濕邪阻礙了體內的陽氣。如果能使小便順暢,陽氣就能正常運行,關節的痹痛自然就會解除。如果小便正常,關節的痹痛卻沒有緩解,那一定是體內的陽氣被濕邪所困,無法散發到體外。或者出現頭部有汗但身體無汗,反而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的情況,這時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式來疏通陽氣。

因為喝酒引起的濕痹,症狀可能會有口眼歪斜、舌頭僵硬、肢體癱瘓,看起來很像中風。這時應該用排出濕毒的方法來治療,可以微微發汗或微微通便。

皮痹是邪氣停留在皮膚,會出現像風疹、瘡瘍等皮膚病,搔抓時不會感到疼痛。應該用疏散風邪、滋養血液的方法治療。如果皮膚乾燥,通常是因為血虛,同時有風邪的緣故。如果皮膚腫脹且容易發癢,則多半是同時有濕熱的症狀。

3. 痛風

痛風即痛痹也。又經言熱勝則痛濕勝則腫。大率血熱沸騰。或涉冷。坐濕當風熱血得寒。汙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輕則骨節疼痛。走注四肢。難以轉移。甚則身體瘰塊。或腫如匏。或痛如掣。以其痛循歷節甚如虎咬。名曰白虎歷節風

上體痛。宜祛風豁痰。散熱微汗。下體痛。宜流濕行氣。和血舒風。陰虛則脈弦散。而重在夜。陽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晝。亦有氣血兩虛。而陰火作痛者。既屬虛症。而似實症。最宜詳辨。如年高舉動則筋痛者。是血不能養筋。名曰筋枯。難治。

白話文:

痛風就是痹痛的一種。另外,經典也說過,熱盛就會疼痛,濕盛就會腫脹。大致來說,是因為體內血熱沸騰,或者受到寒冷,坐在潮濕的地方吹到風,熱血遇到寒冷,就會變得汙濁凝結阻塞,所以產生疼痛,而且夜晚會更痛,因為夜晚屬陰。輕微的會骨頭關節疼痛,疼痛會到處遊走,難以轉移。嚴重的話,身體會出現結塊,或者腫得像葫蘆一樣,或者痛得像被拉扯一樣。因為這種疼痛會循著關節遊走,痛起來就像老虎咬一樣,所以叫做「白虎歷節風」。

上半身疼痛,應該要驅散風邪、化解痰濕,散熱並微微發汗。下半身疼痛,應該要排除濕氣、疏通氣血,調和氣血並舒緩風邪。如果是陰虛,脈象會呈現弦散,而且夜晚會比較嚴重。如果是陽虛,脈象會呈現虛大,而且白天會比較嚴重。也有氣血兩虛的情況,導致陰火旺盛而產生疼痛。這種情況屬於虛症,卻表現得像實症,最需要仔細分辨。如果年紀大的人,一活動筋骨就疼痛,那是因為血不能滋養筋脈,叫做「筋枯」,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4. 鶴膝風

鶴膝風乃虧損足三陰經。風邪乘虛而入以致內熱食減。肢體攣痛。膝骨日大而上下肌肉枯細若傷於肝腎者六味地黃湯為主。若見症口乾頭暈。並用補中益氣湯。飲食少。胸膨脹大便泄。並用六君子湯若欲作膿或潰後十全大補湯。佐以大防風湯初起須用蔥熨可以內消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並用八珍十全大補湯。臍腹冷疼腳膝無力。頭暈吐痰。小便頻數。並用八味丸

古方治小兒鶴膝風用六味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風。其意最善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陰寒凝聚於腰膝而不解。從外可知其內也。故以六味丸補腎中之水以鹿茸補腎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節而壯裹擷之筋。此治本不治標之法也,凡肘膝腫痛。臂胻細小者名鶴膝。

風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兩膝腫大胻腿枯細不能屈伸俗謂之鼓槌風總由風寒濕三氣流注之為病腫痛者必有邪滯枯細者。必因血虛。凡治此者必以養血為主。有風者兼散風有寒濕者兼去寒濕由邪郁成熱者。宜滋陰清火有痢。後而成者此。以瀉痢亡陰。尤宜補腎。

如腫硬不痛而色白者此不愈也。

屈膝散,治鶴膝

何首烏(男便浸曬),天花粉,荊芥穗,鹿茸(各五錢),苦參(女便浸曬),防風,薏苡仁,牛膝(各一錢)

肥皂核肉(一兩)共為粗末。每用三錢。同冷飯糰四兩。牯豬油六錢。黏米。綠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一碗。分作三次溫服。

熨藥方,治寒濕痹痛。麻木不仁。

川烏,草烏,蓽茇,甘松,山柰(各五錢)

上為粗末。炒熱。布包熨痛處。

一治腿膝背腰胸腹諸痛。用川椒(為末)水姜(切碎等分)蔥(三莖)鹽(一撮)小麥麩面(四五合)微火炒熱布包熨患處亦效。

白話文:

鶴膝風這種病,是因為身體虧損,導致足部的三陰經脈虛弱。當風邪趁虛而入時,會造成體內發熱、食慾減退、肢體痙攣疼痛。膝蓋骨會逐漸腫大,而上下肌肉卻會變得乾枯細瘦。如果是因為肝腎虧損引起的,主要用六味地黃湯治療。如果出現口乾、頭暈等症狀,則要搭配補中益氣湯。如果食慾不佳、胸悶腹脹、大便稀溏,則要搭配六君子湯。如果病灶將要化膿或已經潰爛,則要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初期還可以搭配大防風湯。剛發病時,可以用蔥來熱敷,幫助消散體內的膿水。如果膿水稀薄、肌肉無法生長,則要用八珍或十全大補湯。如果出現肚臍腹部冰冷疼痛、腿腳膝蓋無力、頭暈想吐、痰多、小便頻繁等症狀,則要用八味丸來治療。

古代有個治療小兒鶴膝風的方子,用六味丸加上鹿茸、牛膝共八味藥,但這個方子並不是用來治風的。它的用意非常好,因為小兒的鶴膝風不一定是風寒濕邪引起的,多半是因為先天腎氣虛弱,導致陰寒凝聚在腰膝部位無法散去。從外在的症狀可以知道內在的問題。所以用六味丸來補腎中的水,用鹿茸來補腎中的火,用牛膝來引導藥力到達骨節,並強壯包裹骨節的筋絡。這是一種治本的方法,而不是只處理表面的症狀。凡是肘部、膝部腫痛,而手臂或小腿卻細瘦的,都稱為鶴膝風。

這種病之所以叫鶴膝風,是因為它的外觀像鶴的膝蓋。有的情況只是兩膝腫大,而小腿卻乾枯細瘦,不能彎曲伸直,俗稱鼓槌風。總的來說,這種病都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流注所引起的。腫痛通常表示有邪氣滯留,而乾枯細瘦則通常是因為血虛。所以治療這種病要以養血為主。如果有風邪,要同時祛風;如果有寒濕,要同時祛寒除濕;如果是由邪氣鬱結化熱,則要滋陰清火;如果是腹瀉之後才得這個病,是因為腹瀉傷了陰液,更要補腎。

如果腫脹堅硬但不痛,而且顏色蒼白,那就很難治好了。

以下是一個治療鶴膝風的方子,叫做「屈膝散」:

何首烏(用男性尿液浸泡後曬乾)、天花粉、荊芥穗、鹿茸(各五錢)、苦參(用女性尿液浸泡後曬乾)、防風、薏苡仁、牛膝(各一錢),再加上肥皂核肉(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用三錢,加入冷飯糰四兩、豬油六錢、少許黏米和綠豆,用水四碗煎成一碗,分三次溫服。

以下是一個治療寒濕痹痛、麻木不仁的熱敷方:

川烏、草烏、蓽茇、甘松、山柰(各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炒熱後用布包起來,熱敷在疼痛的部位。

另外,還有一個治療腿部、膝部、背部、腰部、胸腹部等各種疼痛的熱敷方:

川椒(磨成粉)、生薑(切碎,與川椒等量)、蔥(三根)、鹽(一小撮)、小麥麩皮(四五合)。用微火炒熱後,用布包起來熱敷在患處,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