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齒牙病

齒牙者,腎之標,統屬足少陰經。 齒根肉曰齦。 東垣曰:上齦隸於坤土,足陽明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之脈貫絡也。 上爿痛:喜寒飲而惡熱,取足陽明也;下爿痛:喜熱飲而惡冷,取手陽明也。

牙床腫痛,齒痛搖動,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 不知,此屬陽明濕熱症也。 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 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 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而齒固矣。

白話文:

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歸屬於足少陰經所管轄。牙齦是牙齒根部的肉,李東垣說上牙齦屬於坤土,是足陽明經脈絡貫穿的地方,它靜止不動;下牙齦負責咀嚼食物,不斷地活動,是手陽明經脈絡貫穿的地方。上排牙齒疼痛,喜歡喝冷的飲品而討厭熱的,應該取足陽明經來治療;下排牙齒疼痛,喜歡喝熱的飲品而討厭冷的,應該取手陽明經來治療。

牙床腫痛、牙齒疼痛搖動、甚至變黑腐爛脫落,一般人都當作是腎虛來治療,卻不知道這是屬於陽明經濕熱的病症。牙齒雖然屬於腎臟,卻是生長在牙床上的,而上下的牙床屬於陽明經,對應大腸和胃,就像樹木生長在土壤中一樣。如果腸胃因為過度食用美味的酒肉、濃膩的食物和甜滑的食物而受損,導致濕熱向上侵襲,牙床就會不清淨,而出現腫脹疼痛、出血或長蟲等情況,因此牙齒無法穩固,就會鬆動、腐爛、脫落。治療應該以排除陽明經的濕熱為主,這樣牙床清淨,牙齒自然就能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