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目疾

張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少年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老之人間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內眥,足太陽經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足少陽經,血少氣多;目之上綱,手太陽經,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足陽明經,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額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愈明;刺少陽出血則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凡血太多則溢,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血,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

夫目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睛屬肺,曰氣輪;兩胞屬脾,曰肉輪;兩眥屬心,曰血輸;瞳神屬腎,曰水輪;烏珠屬肝,曰風輪。

氣輪病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即瞳神)、神光(即烏珠)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澀痛,心火甚也。凡目暴赤腫痛、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大熱之所為也。(此言目病皆因火邪,然有陰虛冷淚、昏眇、脫陽等症)外障者,乃睛外為雲翳所遮,多由赤痛而成,或為攀睛,或為胬肉。治以寬中開鬱、順氣清痰、滋陰降火、補腎疏風為主。外視其翳色從何經來而刺之。蓋目之為病,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煩痛;風濕則癢;血少則澀;腎虛則睛損,甚則陷突,微則翳膜矣。

內障之病,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之症;但有如薄紗籠者,有如霧露中者,有如見黑花者,有如見飛蠅者,有如見懸珠者。然其二目光明同於無病者,最難分別;惟目珠不動,微可辨耳。徐彥純曰:內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綱目》謂:其有翳在黑睛內遮瞳子。《龍木論》曰:有腦脂流下作翳,有肝風衝上作翳。(此足太陽、厥陰之邪)刺天柱、風府、通里、太衝等穴。又有用金針於黑眼內撥去雲翳,能使頃刻復明。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生痰,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目既昏花,逾生鬱悶;故云:「久病生鬱,久鬱生病。」不達此理者,惟以補肝腎藥投之,其肝膽脈道之邪氣逾甚逾蔽,致目日昏。必究其肝腎果無邪而虛,則以補劑投之;倘正氣虛而邪氣有餘,先驅其邪氣,而後補其正氣,斯無助邪害正之弊。(無論內症、外瘍、目疾善類,先要以內科恚中揣摩,蓋此涉獵在陷症時,以免胸中無把握)

眼之為病,在府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里,當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易治;久病者為里難療。如男子先傷左目,而右目屢發,定不可保;女先傷右目,而左目屢發,亦不能救。必須觀人老少壯弱為主,先將難易預定。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綠白色者不治;純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及血衰之症。

白話文:

張子和說,聖人雖然說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但血液也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過多會導致眼睛阻塞而疼痛,不足則會導致眼睛耗竭而失明。所以,年輕人大多是血液過多,老年人大多是血液不足。但老年人中也有血液過多的情況,不可不仔細觀察。眼睛內眼角的部位,是足太陽經絡的起點,那裡的血液多而氣少;外眼角的部位,是足少陽經絡,那裡的血液少而氣多;眼睛的上眼瞼,是手太陽經絡,也是血液多而氣少;眼睛的下眼瞼,是足陽明經絡,血液和氣都多。陽明經絡從眼睛兩旁開始,在額頭中間與太陽、少陽經絡會合於眼睛。只有足厥陰經絡連接到眼球的根部。所以,血液過多是太陽、陽明經絡實證的表現;血液不足則是厥陰經絡虛證的表現。針刺太陽、陽明經絡使其出血,眼睛就會更明亮;針刺少陽經絡使其出血,眼睛反而會更昏暗。總之,要知道不能讓血液過多或不足,只要用血液滋養眼睛就可以了。血液太多就會溢出,太少就會枯竭。人體發熱時,血液運行加快且增多;寒冷時,血液運行減慢且減少,這是常理。眼睛是肝臟的外部表現,肝臟主宰血液,在五行中屬木。木這種東西,太茂盛就會遮蔽密不透風,太衰弱就會枯萎凋零。眼睛的五輪,是五臟六腑的精華匯聚之處,也是宗脈聚集的地方。白眼珠屬於肺,稱為「氣輪」;上下眼瞼屬於脾,稱為「肉輪」;內外眼角屬於心,稱為「血輪」;瞳孔屬於腎,稱為「水輪」;黑眼珠屬於肝,稱為「風輪」。

氣輪發紅,是火邪侵犯肺;肉輪紅腫,是火邪侵犯脾;黑眼珠和黑眼球被遮蔽,是火邪侵犯肝和腎;紅色的血絲佈滿眼睛,感到澀痛,是心火太旺。凡是眼睛突然紅腫疼痛,怕光、隱澀、淚流不止,或突然受寒導致眼睛矇蔽,都是因為熱邪所導致。(這裡說眼睛的疾病都是因為火邪,但也有陰虛、流冷淚、眼睛昏花、脫陽等症狀)。外障,是指眼球外面被雲翳遮蔽,大多是因為紅腫疼痛而形成,可能是攀睛(眼翳往瞳孔蔓延)或胬肉(眼睛長出肉狀增生物)。治療上應以寬胸開鬱、疏通氣機、清除痰濕、滋養陰液、降瀉火氣、補益腎氣、疏散風邪為主。觀察翳障的顏色從哪條經絡而來,就針刺那條經絡。總之,眼睛的疾病,肝臟有熱就會導致眼睛昏暗,心臟有熱就會導致眼睛煩躁疼痛,風濕會導致眼睛發癢,血液不足會導致眼睛乾澀,腎臟虛弱會導致眼睛受損,嚴重時會凹陷或突出,輕微時會出現翳膜。

內障的疾病,沒有眼屎、流淚、疼痛、發癢、怕光、緊澀等症狀,只是感覺像有薄紗籠罩,像在霧中,像看見黑色的花朵,像看見飛舞的蚊蠅,像看見懸掛的珠子。但是,眼睛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明亮,很難分辨。只有眼睛的瞳孔不動時,才稍微可以辨別出來。徐彥純說,內障是瞳孔變小,黑眼珠的光彩昏暗。綱目說,內障是有翳在黑眼珠內遮蔽了瞳孔。龍木論說,有的內障是因為腦脂流下形成翳,有的則是因為肝風上衝形成翳(這都是足太陽和厥陰經絡的邪氣)。可以針刺天柱、風府、通里、太衝等穴位。也有人用金針在黑眼球內撥開雲翳,能使眼睛立即恢復光明。眼睛屬於肝臟,肝臟主怒。發怒就會導致火氣上升,產生痰液,痰火阻礙了肝膽的經脈,導致通向光明的孔道被堵塞,所以眼睛會昏暗矇朧像煙霧一樣。眼睛既然昏花,就會更加鬱悶,所以說「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只會用補肝腎的藥物來治療,反而會使肝膽經脈的邪氣更嚴重,導致眼睛日益昏暗。必須要仔細研究肝腎是否真的沒有邪氣而只是虛弱,如果是虛弱,就用補藥來治療。如果正氣虛弱而邪氣有餘,就要先驅除邪氣,然後再補益正氣,這樣才不會出現助長邪氣、損害正氣的弊病。(無論內科疾病、外科瘡瘍還是眼睛的疾病,都要先從內科的病機去揣摩,這樣才能在處理疑難雜症時心中有數。)眼睛的疾病,在體表的是表證,應當祛風散熱;在內臟的是裡證,應當養血安神。突然發病的屬於表證,容易治療;病程長的屬於裡證,難以治療。如果男子先傷了左眼,而右眼又反覆發病,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癒;女子先傷了右眼,而左眼又反覆發病,也通常無法治癒。必須要觀察患者的年齡、體質強弱為主,事先判斷疾病的難易程度。如果瞳孔凹陷或突出,無法治療;瞳孔呈青色、綠色或白色,無法治療;瞳孔純黑色,無法治療;眼睛缺乏光彩,無法治療,這些多是老年人或氣血衰弱的症狀。如果翳障像半月形狀,也難以治療。如果眼球圓潤沒有損傷,無論星點多少、翳障厚薄,都可以治療。翳障最怕光滑,星點最怕長在瞳孔上。總之,翳障要輕薄,星點要細小。如果遇到翳障沒有完全消退,不能用刀割,因為眼睛要靠血液才能看見,刀割會損傷血液。翳膜是肝火所生,不能用火灸。應該先服用藥物,同時使用外用眼藥,這樣疾病就會逐漸消退而不再復發。

凡是眼睛上午不痛,下午疼痛加劇,這是虛熱;上午疼痛劇烈,下午不痛,這是實熱。眼淚多的是虛熱,少的是實熱。

眼睛有翳膜漸漸遮蓋眼球,不痛不癢,這是寒症。也有疼痛的,這是熱症。

眼內的翳膜帶白色,是寒症;眼膜帶紅色,是熱症。

眼睛顏色淡白紅的,是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