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傷寒溫病熱病說

傷寒以病因而為病名者也。溫病熱病。以天時與病形而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於感寒。或者通以傷寒稱之。夫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有惡風惡寒之症者。因風寒在表表氣受傷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達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

故無惡風惡寒之症。其有惡風惡寒之症者。重有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傷寒汗下不愈而經者亦溫病也溫病之脈行在諸經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白話文:

傷寒這種疾病,是用病因來命名的。而溫病和熱病,則是用發病時的天氣和疾病表現來命名的。這三種病其實都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有時候會統稱為傷寒。

所謂的傷寒,通常發生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寒邪停留在身體表面,阻塞了皮膚的毛孔,會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風寒侵襲體表,導致體表的氣受到損傷。溫病和熱病,則是在天氣溫熱的時候發病,體內鬱積的熱由內向外散發,也會阻塞皮膚的毛孔,但因為沒有寒邪在體表,所以不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如果出現了怕風怕冷的症狀,那就是因為又受到了新的風寒侵襲,導致體表的氣也受到損傷。

傷寒沒有透過發汗或瀉下的方式治好,病程延續下去,也會變成溫病。溫病的脈象會隨著經絡的循行而變化,所以要依照脈象所在的經絡來判斷。

2. 大頭瘟

大頭瘟者,足陽明邪熱太甚,恣實少陽相火而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取之。濕熱為腫,火盛則痛。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以先出為主病也。治之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況頭乃空虛之部分,邪著空虛,無所不至。

治法當先緩而後急。先緩者,用藥性味俱緩,更緩服,以浸漬無形之邪也。後急者,謂緩劑已瀉,邪入於中,是到陰部染於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則損陰也。此卻為客邪當急去之也。假令少陽陽明為病,少陽為邪,出於耳前後也;陽明為邪者,首大腫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過,煎湯少少不住服,或劑畢,再用大黃煨,鼠黏子炒香,煎成去滓,納芒硝,俱各等分,亦時時呷之,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再依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氣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太陽行經,羌活、防風之類。

白話文:

所謂的「大頭瘟」,是足陽明經的邪熱過於旺盛,助長了少陽經的相火而導致發作。這種病多發生在少陽經,有時也在陽明經,也可能傳到太陽經。要看腫脹的部位在哪個經絡,就循著那個經絡來治療。濕熱會導致腫脹,火熱旺盛則會疼痛。這個邪氣表現在頭部,多在兩耳前後,最先出現的部位是主要的病灶。治療這種病不宜用藥太快,太快反而會超過病情的發展,就像是「上熱還沒清除,中寒又產生」的情況。何況頭部是個空虛的部位,邪氣侵入空虛的地方,哪裡都可能跑到。

治療方法應該先緩後急。所謂的「先緩」,是指用藥的藥性和味道都比較緩和,並且慢慢地服用,用來慢慢浸潤清除無形的邪氣。所謂的「後急」,是指緩慢的藥劑已經發揮作用,邪氣深入到體內,進入到陰部,侵襲到有形質的部位,如果不趕快去除,就會損傷陰氣。這時針對已經成為客邪的病,就應當迅速去除。假如少陽經或陽明經發病,少陽經發病,邪氣會出現在耳朵前後;陽明經發病,則會出現頭部腫大。先用黃芩、黃連、甘草一起炒過,煎湯後少量多次慢慢服用,或者服完一劑後,再用煨過的大黃、炒香的鼠黏子,煎好後去渣,加入芒硝,這三種藥材都用等份,也時時少量服用。等到出現輕微的腹瀉,邪氣消退時,就只服用先前的藥方。如果還沒有痊癒,就再次依照前面的順序服用,直到出現大便暢通,邪氣就會停止。如果陽明經發病出現口渴,就加入石膏;少陽經發病出現口渴,就加入栝蔞根。陽明經運行的路線,可以用升麻、芍藥、葛根來引導;太陽經運行的路線,可以用羌活、防風之類的藥材來引導。

3. 暑風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暑濕,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暍合病,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後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暍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按金匱中,熱中暍皆暑病之稱,而病有不同。潔古曰:中暑者陰症,中熱者陽症。以中暑由任性納涼,陽氣為陰邪所遏,其病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身形拘急痠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熱由日中勞役,身冒暑熱,頭痛壯熱,大渴引飲,煩躁汗泄,懶動,及腹痛水瀉噁心,此熱傷(氣,肺與大腸受之,宜涼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風,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風,脾土受邪,不可以風藥誤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時令之火,鬱極於內,不得伸越所致。入門曰:暑厥,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也。

白話文:

中暑突然昏倒,沒有知覺,這就叫做暑風。大致上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情況。

實證的暑風是痰引起的。平常就累積很多痰,充滿在經絡中,一旦受到暑濕的侵襲,痰阻礙了氣的運行,就會突然昏倒、流口水,這是濕邪和暑邪合併的重症,病情非常嚴重。應該先用催吐的方式排出痰,然後再清除暑邪,這樣還比較容易處理。

虛證的暑風是陽氣虛弱引起的。平常陽氣就衰弱不振,陰寒之氣長期存在,一旦受到盛暑的侵襲,邪氣侵入虛弱的身體,這是濕邪和暑邪引起的病,但原因是身體虛寒。應該用溫補陽氣的藥,同時兼顧清除暑邪,這種情況最難處理。

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熱中和暍都是暑病的名稱,但是病症不同。金元時期的醫家張元素說:中暑屬於陰證,中熱屬於陽證。中暑是因為貪圖涼快,讓陽氣被陰邪所抑制,發病時會發熱、頭痛、怕冷、沒有汗(身體僵硬痠痛,應該用解表的藥配合清暑的藥)。中熱是因為在大太陽下勞動,身體曝曬在暑熱之中,出現頭痛發燒、非常口渴想喝水、煩躁不安、大量出汗、不想動、腹痛水瀉、噁心等症狀,這是熱邪傷到氣,肺和大腸受到影響,應該用清涼解毒的藥。

現在把突然昏倒、手腳抽搐的症狀稱為暑風,這是因為夏天火氣旺盛,灼傷肺金,導致肝木過旺產生風邪,脾土也受到邪氣的影響,不能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來治療。手腳冰冷稱為暑厥,大概是因為時令的火氣鬱積在體內,無法向外疏散所導致。《醫學入門》說:暑厥就是暑暍病合併手腳冰冷。

4. 嘔吐噦

靈樞口問篇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肺主為噦。取手太陰(太淵)足少陰。(俞府石關)

嘔即吐之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曰噫。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呃呃連聲曰噦。今以呃逆名之。中焦呃逆。其聲輕而短。水穀為病也。下焦呃逆其聲惡而長。虛邪相搏也。

白話文:

岐伯說,食物進入胃,胃氣會向上輸送至肺。現在因為有舊的寒氣與新吃進的食物之氣,一起回到胃裡。新舊之氣互相混亂,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氣就相互逆行,又從胃中出來,所以產生了噦。肺主導噦的發生,可以針刺手太陰經的太淵穴和足少陰經的俞府穴、石關穴來治療。

嘔和吐都是相似的,但只有嘔的動作卻沒有吐出東西,就叫做嘔;嘔的同時吐出東西,就叫做吐。腹脹且打嗝叫做噫,噫是吃飽後休息時的氣息,也就是打嗝。呃呃連聲叫做噦,現在稱之為呃逆。中焦的呃逆,聲音比較輕而短,是由於水穀消化不良所引起的疾病。下焦的呃逆,聲音比較低沉而長,是虛邪互相搏擊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