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六 (2)
卷六 (2)
1. 中風論
致陽氣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陽遏在內之人,臟腑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臨病又投金石。覆轍相尋,明哲罔悟,亦獨何耶?陽氣為本,勢必絕欲而不更擾其陽,病根始拔。然而陽氣素動,習慣漸近自然,多不樂於安養。風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舉動,復從本及末。
蔓而難圖矣。古今無人深論及此,惟善保生者,見體中痰多風熾,不俟病發,預為絕欲可矣。
按中風者,乃為風邪所中,卒倒無知之症。西北氣寒有之,東南無。中風者,此惟中氣虛憊,故肝風內煽,東垣主虛是也。虛則無根之火發焉,逆上之痰生焉。河間主火,丹溪主痰是也。其卒倒痰壅,皆與真中風相似,故曰類中,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者,
乃邪氣閉塞於外,元氣猶存,宜與開關利竅治法。至若口開為心絕,眼閉為肝絕,手撒為脾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此五臟氣脫也。心絕者,不過一時死。更有髮直頭搖,吐沫面赤,汗出如珠者,皆不治矣。間有中氣者,為七情所傷,氣厥無痰,宜用蘇合香丸灌之。
白話文:
中風論
陽氣受阻,病情加重而致死的情況很多。陽氣受阻於內的人,臟腑如同火燒一樣灼熱。平時就喜歡吃生冷食物,生病了又服用寒涼的藥物,重蹈覆轍,明智的人也搞不清楚,這是為什麼呢?陽氣是根本,勢必要節慾,不再擾動陽氣,病根才能消除。然而,陽氣本來就活躍,習慣成自然,大多數人不願靜養,風痰稍微減輕,就又想行房事,稍微動一下,病情又從根本到末梢復發,蔓延難治。古今無人深入論述這一點,只有善於保養身體的人,發現體內痰多風盛,不等發病,就預先節慾。
中風,是指風邪侵襲,突然倒地昏迷的疾病。西北寒冷地區多見,東南地區則少見。中風是因為元氣虛弱,所以肝風內動,東垣(張仲景)以虛證論治是也。虛則虛火上升,逆行的痰液產生,河間(朱丹溪)以火論治,丹溪(朱丹溪)以痰論治是也。其突然倒地、痰液阻塞,都與真正的中風相似,所以稱為「類中風」。但沒有六經病的症狀是不同的。例如牙關緊閉、兩手握拳的,
是邪氣阻塞於外,元氣尚存,應該用開關利竅的方法治療。至於口張開是心臟氣絕,眼睛閉合是肝臟氣絕,手撒開是脾臟氣絕,遺尿是腎臟氣絕,鼻鼾是肺臟氣絕,這五臟氣絕。心臟氣絕者,也許一時能救活。如果還有頭髮豎立、頭搖晃、吐沫、面紅、汗出如珠的,都是不治之症。間或有元氣尚存者,是七情所傷,氣逆無痰,可用蘇合香丸灌服。
2. 風濕
風者百病之長,其變無常。其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俱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傷其衛,濕流關節,邪相搏擊;故顯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症。此固宜從汗解。第取汗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其有不可發汗者,緣風濕相搏,多夾陽虛。陽虛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熱氣壯之藥,扶陽逐濕而已。凡見短氣,雖為邪阻其正,當慮胸中陽虛。凡見汗出微喘,雖為肺氣感邪,當慮真陽欲脫。
白話文:
風是許多疾病的源頭,它的變化難以預測。當風邪侵入人體時,通常會先從身體上方開始影響;而濕邪侵入人體時,則會先從身體下方開始影響。風邪和濕邪都會從太陽膀胱經進入人體。風邪會傷害身體的防禦系統,而濕邪則會流竄到關節,當兩者互相搏擊時,就會出現流汗、怕風、呼吸短促、發熱、頭痛、骨頭關節痠痛、身體沉重、輕微水腫等症狀。這種情況本來應該透過發汗來解決,但發汗的原則應該是緩慢溫和,不宜過於急促。如果發汗太快,可能只把風邪驅散,而濕邪還留在體內;如果緩慢發汗,就可以同時把風邪和濕邪都去除。
但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發汗,那是因為風邪和濕邪互相糾纏,而且常常伴隨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就不能發汗,只能使用辛辣溫熱、能增強陽氣的藥物來幫助身體恢復陽氣,並驅除濕邪。凡是出現呼吸短促的症狀,即使是因為邪氣阻礙了正氣,也要考慮是不是胸腔內的陽氣虛弱。凡是出現流汗又伴隨輕微喘氣的症狀,即使是因為肺部受到邪氣侵擾,也要考慮是不是身體的陽氣將要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