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論治補遺
3. 中風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府即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
浮則為風。寒風相搏。邪在皮膚。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金匱原文從醫宗金鑑)
喻嘉言曰。傷寒症太陽經之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風之風。乃人身自有之風。平素蘊蓄。而一旦內出者也。素問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可見真中風之病。乃人之數擾其陽所致。數擾其陽惟房室一事為最。房室過勤。縱陰不走而陽氣則已動。動而不已。
必漸積於空郄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癉。舌或微蹇風信已至。而擾其陽者方未已。一旦乘虛橫發。與大塊噫氣。林木振響黃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無少異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醫方引風寒暑濕之風為治一誤再誤。外風入而與內風交煽。任憑軀偉體堅。經年不能少減。
而成廢人者比比。甚有不旬日而告斃矣。可勝悲哉。大法風既自內而生。還須自內而熄欲自內而熄。何物是熄風之藥。養血乎。風亦與之俱養補氣乎。風亦與之俱補。實腠理乎。風亦與之俱實。將何所取耶養血補氣。自不可少。而實腠理之藥。斷不可用進而求之於法。然後不患於無藥也。
蓋天地間之風得雨則熄。所以素問又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以雨治風。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內風之人。腠理斷不可實。實則汗不能出也。氣血不可不補。虛則不足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氣足以拒風於腠理之間。務如大病退後之人。飲湯則汗。食粥則汗。如此旬日以聽風之自熄然後為當其妙全在助陽而通血脈。
不取驅風散邪為義。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干。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以治內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積累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中風病多見於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
才有微風。便從汗解。而富貴之人。身既安逸。內風已熾。尚圖乘風納涼沐泉飲水。以解其熱。致陽氣愈遏不舒。加以濃酒厚味之熱挾郁陽而為□痰閉塞經絡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來古今成方雖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觀平人飲醇食爆。積至無算。全不見其熱者陽氣有權。嘿為運出耳。
陽氣遏郁無權。勢必轉蒸飲食之物為痰。痰與風相結。迨發之時。其體盛之人病反加重。蓋體盛則陽多。陽多則風與痰俱多也孰知其風為本。而痰為標耶。孰知其陽氣為本。而風痰為標耶。風痰為標。可汗可吐而或者見其昏迷舌蹇。以為邪入心藏。用牛黃清心之類。驅風散痰。
白話文:
脈象上,寸口的脈搏浮在表面而且緩慢。浮表示有風邪,緩表示身體虛弱。營氣運行緩慢表示失血,衛氣運行緩慢表示將要中風。邪氣侵入經絡,而經絡本來就空虛,外來的邪氣無法排出。邪氣可能在左邊,也可能在右邊,邪氣反而呈現緩慢的狀態,而正氣卻變得急迫。正氣引導邪氣,導致口眼歪斜,肢體無法活動。邪氣停留在絡脈,皮膚會感覺麻木不仁;邪氣進入經脈,則身體會感到沉重無力;邪氣侵入腑,人就會變得不認識人;邪氣侵入臟,說話就會困難,甚至口吐涎沫。寸口的脈搏浮在表面而且緊繃,緊表示有寒邪,浮表示有風邪,寒風相互搏擊,邪氣停留在皮膚,則會感到身體發癢,起疹子。心氣不足,邪氣趁虛而入,則會感到胸悶氣短。
(以下是金匱要略原文,從《醫宗金鑒》引用) 喻嘉言說,傷寒病中,太陽經的中風,是風、寒、暑、濕等外來的風邪侵入所致。真正的中風,是人體內自身產生的風邪,平時積蓄在體內,一旦發作就會從內部爆發出來。《素問》中說,陽氣的運行就像天地間的疾風。由此可見,真正的中風是因為人經常擾動體內的陽氣所致。而擾動陽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事過度。房事過於頻繁,即使陰精沒有流失,陽氣也已經開始躁動。躁動而不停止,就會逐漸積聚在空虛的地方,導致手部輕微麻木,腳部有些微的酸痛,舌頭可能有些不靈活,這時風邪已經到來,但擾動陽氣的行為仍然沒有停止。一旦身體虛弱,風邪就會突然橫衝直撞地爆發出來,就像大塊的氣體噴發,樹木搖動,黃沙蔽天,海浪翻滾一樣,沒有任何區別。這樣,人怎麼可能不突然倒地呢?等到人倒地之後,世俗的醫生卻還把風寒暑濕等外來的風邪當作病因來治療,一錯再錯。外來的風邪與內在的風邪相互煽動,即使體格強壯,也多年無法痊癒,導致變成廢人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人不到十天就死亡了,實在令人悲哀。治療的關鍵在於,風既然是從內部產生的,就必須從內部熄滅。想要從內部熄滅,什麼才是熄風的藥物呢?養血嗎?風邪也會跟著得到滋養;補氣嗎?風邪也會跟著得到補充;強化肌肉和皮膚嗎?風邪也會跟著得到強化。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養血和補氣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強化肌肉和皮膚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進一步探求治療的方法,才能不至於沒有藥物可用。
天地間的風,遇到雨水就會停止。《素問》中又說,陽氣的汗液就像天地的雨水。用水來治療風,表面上沒有說治療,實際上治療的道理就在其中。因此,體內有風的人,肌肉和皮膚絕對不能使其閉塞,一旦閉塞,汗液就無法排出。氣血不可不補充,虛弱則不能提供足夠的汗液。最重要的是,要讓元氣足以在肌肉和皮膚之間抵抗風邪,就像大病初癒的人一樣,喝湯就會出汗,吃粥也會出汗,這樣經過十幾天,讓風邪自然熄滅才是最恰當的。治療的關鍵在於幫助陽氣運行,疏通血脈,而不是驅散風邪。與荊芥、防風、柴胡、葛根等輕微的藥物完全不同。世俗傳說用羌活、防風等藥物來發散,很快就能見效,這只可以用來治療偶爾感受到的外風。用來治療內風,連百分之一的效果都沒有。難道經年累月積累的風邪,可以靠一味藥物就解決,而且還只是作用於皮膚表面嗎?中風病多見於富貴之人,而貧賤之人卻很少。貧賤之人並非沒有房事,而是因為他們勞動奔波,身體中的氣血經常處於蒸騰運動的狀態,即使產生微小的風邪,也會通過汗液排出。而富貴之人,身體安逸,內風已經很盛,還想著乘涼,沐浴冷水,以解除身體的熱氣,導致陽氣更加鬱結不舒暢,再加上濃酒厚味的熱氣挾持鬱結的陽氣,形成痰液,阻塞經絡,一旦突然中風,卻完全不知道病因。古代和現代的藥方雖然很多,但對病症的辨別卻完全不夠清晰。不妨看看一般人飲酒、吃過多食物,積累到難以計算的程度,卻不見他們發熱,那是因為陽氣在默默地將熱量運送出去。
如果陽氣被遏制,無法正常運行,勢必會將飲食轉化為痰液。痰液與風邪相互結合,等到發作的時候,體質強盛的人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因為體質強盛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風邪和痰液都多。誰知道風才是根本,而痰只是表象呢?誰知道陽氣才是根本,而風痰只是表象呢?風痰是表象,可以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治療,但是有些人看到病人昏迷、舌頭僵硬,就認為是邪氣侵入心臟,使用牛黃清心丸之類的藥物來驅風散痰,導致陽氣更加被遏制,以至於無法救治的情況很多。陽氣被遏制在體內的人,臟腑就如同被火灼燒一樣,平時就喜歡吃生冷的食物,生病的時候又服用金石類的藥物,重蹈覆轍,聰明的人都不會這樣做,為什麼會這樣呢?陽氣是根本,必須要禁絕慾望,不再擾動體內的陽氣,才能拔除病根。然而陽氣本來就容易躁動,習慣又逐漸變得自然,很多人都不喜歡安靜休養。風痰剛剛平息,往往又會想到房事,稍微一舉動,病情又會從根本復發,蔓延難以控制。古今沒有人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只有善於保養身體的人,看到體內痰多風盛,不等發病,就預先禁絕慾望。
一般說來,中風是指風邪侵襲,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症。在西北寒冷地區會有這種情況,而在東南地區則很少見。所謂中風,大多是因為體內中氣虛弱,所以導致肝風在體內煽動。東垣學派認為這是由於體虛所致。虛弱則無根之火就會產生,痰也會逆行而上。河間學派認為是火氣所致,丹溪學派則認為是痰液所致。這種突然昏倒、痰液阻塞的情況都與真正的中風相似,所以稱為“類中風”。但與真中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六經的表症。例如牙關緊閉,兩手握緊,是邪氣閉塞於外,元氣還存在,適合用開關利竅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出現口張開表示心氣衰竭,眼閉表示肝氣衰竭,手撒開表示脾氣衰竭,遺尿表示腎氣衰竭,鼻鼾表示肺氣衰竭,這些都表示五臟的氣機衰竭。心氣衰竭通常只是暫時的死亡。還有頭髮豎直、頭部搖動、口吐白沫、臉色潮紅、汗出如珠的,都屬於不治之症。有時中氣受損是因為情緒波動所導致,氣機阻塞而沒有痰液,適合用蘇合香丸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