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痙病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詳在金匱)

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陽而傳六經,邪不盡傳即不已,故三陽三陰皆足致痙。如太陽之傳陽明,項背𠘧𠘧;少陽之頸項強。是知三陽皆有痙矣。海藏謂三陽太陰皆病痙,獨不及少陰厥陰。云背反張屬太陽;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屬陽明;或左或右一目牽斜,一手搐搦屬少陽。

發熱,脈沉細,腹痛,屬太陰。以防風當歸湯治太陽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以柴胡加防風湯治少陽汗後不解,寒熱往來而成痙者。雖不及少陰厥陰,然其製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意原有在。觀其白朮湯下云:「上解三陽,下解太陰。」一種苦心無非謂傳入少陰厥陰必成死證耳。

詎知傳經之邪,如風雨之來,而畫地以限其不至,豈可得乎?靈樞謂足少陰之經筋循脊內,俠膂,上至項與足太陽筋合,其病在此,為主癇瘛及痙。在外陽病者不能俯,在內陰病者不能仰。是則足少陰之藏,與足太陽之府,兩相聯絡,而以不能俯者,知為太陽主外;不能仰者,

知為少陰主內。其辨精矣。仲景之以頭強脊強不能俯者,指為太陽之痙,原以該三陽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為少陰之痙以該三陰也。痙證之屬三陰者,及陽症陰脈者,皆不可救。其證目正圓,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論三陽治法,而不及三陰也。

小兒之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妄以驚風立名,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勁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卒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背反張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妄投鎮驚之藥勾引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又如新產婦人血舍空虛,外風襲入而成痙病。

仲景謂新產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為病痙,宜從血舍驅風。若稱產後驚風,妄投湯藥亦千中千死也。

白話文:

病人的症狀是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脖子僵硬、怕冷,有時候頭會發熱,臉和眼睛都發紅,頭會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反張,這就是痙病。(詳細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會從太陽經傳入六經,邪氣沒有完全傳開就不會停止,所以三陽經和三陰經都可能導致痙病。例如邪氣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就會出現頸背僵硬的症狀;傳到少陽經,就會出現脖子僵硬的症狀。由此可知,三陽經都可能導致痙病。金元醫家李杲認為三陽經和太陰經都可能導致痙病,唯獨沒有提及少陰經和厥陰經。他認為背部向後反張屬於太陽經的病變;頭部低垂、四肢抽動、手肘和膝蓋彎曲靠近,屬於陽明經的病變;眼睛斜視或左右一邊抽動,一手抽搐,屬於少陽經的病變。

發熱、脈搏沉細、腹痛,屬於太陰經的病變。可以使用防風當歸湯治療因為太陽經或陽明經發汗過多導致的痙病;使用柴胡加防風湯治療因為少陽經發汗後沒有好轉,寒熱往來而導致的痙病。雖然李杲沒有提到少陰經和厥陰經,但是他開立的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其實有考慮到這兩經的情況。觀察他的白朮湯藥方描述:「上解三陽,下解太陰。」可見他的一番苦心,是認為邪氣傳入少陰經或厥陰經就必定會成為死亡的重症。

要知道邪氣的傳經,就像風雨一樣,不可能劃地為界就阻止它侵入,怎麼可能做到呢?《靈樞經》說足少陰經的筋脈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椎兩旁,向上連到頸部,與足太陽經的筋脈會合。如果這個部位發生病變,就會導致癲癇、抽搐以及痙病。如果病在體表陽經,患者就無法彎腰;如果病在體內陰經,患者就無法仰頭。由此可知,足少陰經的藏腑功能,與足太陽經的腑部功能,是相互聯繫的,所以以不能彎腰來判斷是太陽經主外面的病;以不能仰頭來判斷是少陰經主內部的病。這個辨別非常精確。張仲景將頭頸僵硬、背部僵硬不能彎腰的症狀,歸為太陽經的痙病,其實是指三陽經的痙病;將身體蜷縮、雙腳蜷縮不能仰頭的症狀,歸為少陰經的痙病,其實是指三陰經的痙病。痙病屬於三陰經的病變,以及陽證卻出現陰脈的症狀,都是無法救治的。如果出現眼睛睜得圓滾滾的,以及眼珠向上翻的症狀,也是無法治療的。因此,張仲景只討論三陽經的治療方法,而不提及三陰經的治療方法。

小孩子的身體虛弱、精神不足,無法承受外感引起的嚴重發熱,所以很容易得痙病。後世的人隨意用「驚風」來稱呼這種疾病,其實是指痙病中頭部搖晃、手部僵硬的症狀,誤以為是驚風的抽動;將痙病中突然嘴巴緊閉、腳抽筋的症狀,誤以為是驚風的抽搐;將痙病中背部向後反張的症狀,誤以為是驚風的角弓反張。隨意使用鎮驚的藥物,反而會引導邪氣深入臟腑,導致千中千死。又例如剛生產完的婦人因為失血過多、身體虛弱,外面的風邪乘虛而入,也可能導致痙病。

張仲景認為剛生產完的婦人失血過多、虛弱而且容易出汗,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會得痙病,應該從補血的角度去驅逐風邪。如果將這種產後痙病稱為「產後驚風」,隨意使用湯藥,也會導致千中千死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