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18)
卷五 (18)
1. 推驚總法
推法。開天門二十四下(從眉心推上髮際),分陰陽九下(用兩大指推從眉心,分推至太陽太陰,此不論寒熱虛實皆用),如感寒,在太陽上重揉發汗;體弱感寒亦揉太陽發汗,並揉太陰以留汗,使發汗在皮裡膜外之間,庶免汗失亡陽,更加虛弱之□(女則揉太陰發汗,揉太陽止汗),隨向天庭。
眉心、山根、準頭、人中、承漿,各穴掐一下以代針法。男在左手三關推上三十,退六腑五六十,以應之。又將我兩手握兒左手掌向上,於總筋穴分推六七下。又在左手掌上運八卦,從艮宮推往坎宮二三十回。曲兒左手小指,重揉外勞宮,名曰黃蜂入洞三十下,即於五指節,逐一揉兩次。
在左腳委中穴往下捋三十下。以上男女各推左手左腳,即用元宵燈少定之○,定驚元宵燈火:囟門、眉心、臍心、臍輸(臍周圍六焦如𥳇樣)、少商、合骨、鞋帶,各穴共十五焦(用燈心蘸清油點火,依次淬之)。
以上推法用蔥薑煎汁浸染醫人大指,依次推之。至於別穴,看症再加揉法。
白話文:
推拿手法。
先從眉心向上推到髮際線,推24下,這叫「開天門」。
接著,用兩個大拇指從眉心向兩邊推開,分別推到太陽穴和太陰穴(約在眉梢末端與眼角外側之間的位置),推9下,這叫「分陰陽」。這個手法不論是寒症、熱症、虛症、實症都可以用。
如果感覺是受寒了,就在太陽穴上加重揉按,幫助發汗;體質虛弱又受寒,也是揉太陽穴發汗,同時揉太陰穴幫助保留汗液,讓汗發在皮膚表面和肌肉之間,避免出汗過多導致虛脫(如果是女性,則是揉太陰穴發汗,揉太陽穴止汗)。
接著推向天庭(額頭中央)。
然後,在眉心、山根(鼻樑根部)、鼻尖、人中、承漿穴(下巴正中央凹陷處)這些穴位,各輕掐一下,代替針灸的作用。
如果是男孩,就在他的左手前臂外側的「三關」穴(從腕橫紋到肘橫紋連線分為三段,靠腕橫紋處的點)向上推30下;然後在左手前臂內側的「六腑」穴(與三關相對)向下推50~60下。這兩個手法要配合著來。
接著,握住男孩的左手掌,讓手掌向上,在總筋穴(手掌靠近腕部橫紋處的中心點)向兩邊分推6~7下。
還要在左手掌上揉按「八卦」穴位(以掌心為中心,按後天八卦方位分佈),從艮宮(左手掌根部)推向坎宮(左手掌心)推20~30次。
彎曲男孩的左手小指,重力揉按小指末節外側的「外勞宮」穴,這叫「黃蜂入洞」,揉30下。然後,再逐一揉按五個手指的指關節,每個關節揉兩下。
在左腳的委中穴(膝蓋後面的膕窩中央)向下順著捋30下。
以上這些推拿手法,不論男孩女孩,都是推左手和左腳。
接著用「元宵燈火」來定驚:取一個沾了清油的燈芯,點燃後,依次在囟門(前額頭頂未合攏的柔軟部分)、眉心、肚臍中心、肚臍周圍(共六個位置,像銅錢的孔洞一樣)、少商穴(大拇指末節外側,指甲根角旁約0.1寸處)、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鞋帶處(腳踝骨附近)這些穴位,共計15處,用燈火快速輕點一下。
以上的推拿方法,要先用蔥薑煎汁浸泡醫師的大拇指,再用浸泡過的大拇指依次進行推拿。
至於其他的穴位,要看具體病情再增加揉按手法。
2. 幼科雜病
(有補遺)
胎寒者。胎有寒而下地復感寒。於半日一日內通面皆青如靛染。口不吮乳。四肢必冷。先有啼聲。後復不啼而昏迷者是也。觀兒兩眼鼻準無黃色。口不吹噓。定是胎寒。先於精靈威靈二穴對拿緊。並將崑崙穴拿緊。其聲稍出。即用元宵燈火十五焦斷之(法見前)或聲不出。亦用此穴。
則聲必出。乳必吸青色必漸退矣。然此症須防作吐。胎寒者。臟腑皆寒。胃寒不能納故必吐。用人參(一分)桔梗(一錢)白朮霍香(各五分)水煎服。自愈。亦有發於二三日之間(者胎)有寒而外無感冒也。
胎熱者。面色深紅而燥。如滿口熱氣。或舌腫而紅紫目內紅赤。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此皆胎熱也。如牙齦腫硬不能吸乳。用銀簪於牙上下合骨處刺破出血乳自能吸。隨用連翹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胎驚風,驚與風。名異而症同。小兒初生。面青口噤。手足抽掣身熱背強。是胎驚風症也。若目直竄視最為難治。宜先拿精威二穴。並崑崙穴。少頃即曲兒小指重揉外勞宮。隨用元宵燈火定之
臍風,嬰兒出世。剪落臍帶時。風由臍入腹。風性急速。三朝之內便見。七朝之外則非是矣。臍風初發。吸乳必較前稍松。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鎖緊舌頭強直。不治矣。
一見眼角及人中有黃色。而唇不撮累者。曲兒小指揉外勞宮。即用燈火於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少商各穴一焦。臍輪六焦。未落帶於帶口火燃。既落帶。於落處一焦。共十三焦風便止而黃即退矣。
急驚風,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搐止如故。此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甚則發搐蓋熱甚生風。陽盛而陰虛也。宜利驚丸。
身熱而不抽昏迷無知。是心熱也。治宜用半夏。陳皮桔梗。甘草連翹。木通。各等分。煎服。
利驚丸
天竹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為末。蜜丸豌豆大。每歲服一丸。薄荷湯下。
慢驚(一名慢症),小兒慢驚或因病後藥餌傷損脾胃或由汁久亡陰。吐久傷胃。瀉久絕脾而成。故曰慢脾之症。其候昏睡露睛。兩目無神而多漂泥。咽喉有牽踞之聲。四肢厥冷瘛瘲。大便瀉青。而小便清利。此脾虛也。有見兒眼翻手掣握拳。形狀似驚。以驚名之。即或推或拿。
或火。亦無驚可療。無風可祛。無痰可除。無熱可解。其實惟脾間枯痰。虛熱往來耳。治宜六君子湯之類
發搐,驚癇發搐。男則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則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男則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於外為逆。女則叉入食指中為逆於外為順。
白話文:
幼科雜病
胎寒的嬰兒,胎兒本身就寒冷,出生後又受寒,在半天到一天內,臉色會變成靛青色,不吸奶,四肢冰冷,一開始會哭,後來就不哭,昏迷不醒。觀察嬰兒的双眼、鼻樑,如果沒有黃色,且不哭也不喘,就可以確定是胎寒。先按壓精靈、威靈兩個穴位,同時按壓崑崙穴,如果嬰兒開始哭,就用元宵燈火在穴位上灸十五下(方法詳見前面);如果嬰兒不哭,也用同樣方法灸穴位,就能讓嬰兒哭,吸奶,青色也漸漸退去。但是這種情況要注意防止嘔吐,因為胎寒的嬰兒,臟腑都寒冷,胃寒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容易嘔吐。可以用人參(一分)、桔梗(一錢)、白朮、霍香(各五分)水煎服,就能自愈。有些嬰兒在二三天後發病,是因為胎兒有寒,但沒有感冒。
胎熱的嬰兒,面色深紅乾燥,好像滿口熱氣,或者舌頭腫脹紅紫,眼睛紅赤,或者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顏色深紅,這些都是胎熱。如果牙齦腫硬,不能吸奶,可以用銀簪在牙齒上下牙齦交界處刺破出血,就能吸奶了。同時服用連翹、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胎驚風,驚風,名稱不同,症狀相同。嬰兒出生後,臉色青白,口緊閉,手腳抽搐,身體發熱,後背僵硬,這是胎驚風。如果眼睛直視,是最難治療的。應該先按壓精靈、威靈兩個穴位,以及崑崙穴。片刻後,再用力揉搓嬰兒的小指外勞宮穴,然後用元宵燈火在穴位上灸。
臍風,嬰兒出生後,剪斷臍帶時,風從臍部進入腹部。風的性質迅速,三天內就會發病,七天後就不是臍風了。臍風初期,吸奶會比以前少一些,兩眼角靠近眉心處會有黃色。應該立即治療,治療很容易。黃色蔓延到鼻樑,治療仍然容易;蔓延到人中、承漿,治療就比較困難;如果口唇沒有緊閉,只是微微喘氣,還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口唇緊閉,舌頭僵硬,就無法治療了。
一旦看到眼角和人中有黃色,而且口唇沒有緊閉,就用力揉搓嬰兒的小指外勞宮穴,然後用燈火在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少商穴各灸一下,在肚臍周圍灸六下,如果臍帶還沒脫落,就在臍帶根部灸一下;如果臍帶已經脫落,就在脫落處灸一下。總共灸十三下,風就會停止,黃色也會退去。
急驚風,嬰兒突然驚厥,是因為聽到很大的聲音,或者受驚嚇而發作,抽搐停止後恢復正常。這是心火過旺,身體發熱,臉紅,口渴,口中有熱氣,大便小便黃赤,嚴重時會抽搐,這是熱盛生風,陽盛陰虛。應該服用利驚丸。
身體發熱但不抽搐,昏迷不醒,這是心熱。治療應該用半夏、陳皮、桔梗、甘草、連翹、木通,各等分,煎服。
利驚丸配方:天竹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豌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慢驚(又名慢症),嬰兒慢驚,可能是因為生病後服用藥物損傷脾胃,或者因為長期嘔吐損傷胃,長期腹瀉損傷脾而引起的。所以稱為慢脾症。症狀是昏睡、眼睛睜開、目光呆滯、眼白多有污濁、咽喉有牽拉聲、四肢冰冷、抽搐、大便稀薄呈青色、小便清長。這是脾虛。有些嬰兒眼睛上翻,手握拳,樣子像驚風,所以稱為慢驚。無論推拿或用火灸,都沒有辦法治療。其實,只是脾虛,有枯痰和虛熱往來而已。治療應該服用六君子湯類的藥物。
發搐,驚癇發作抽搐。男孩左眼看東西時無聲,右眼看東西時有聲;女孩右眼看東西時無聲,左眼看東西時有聲。這是陰陽相生的道理。男孩握拳時,拇指插在食指中間為順,在外為逆;女孩握拳時,拇指插在食指中間為逆,在外為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