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5)

1. 瘰癧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下至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又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斷連結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

(此本膏粱火熱之變。有因虛勞氣鬱所致。治宜補形氣。調經脈。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其瘡自消)

肩髃,曲池,合谷(手陽明),支溝,天井(手少陽),少海(手少陰),天池(手厥陰),大迎,足三里(癧瘡出於頰下。取足陽明),淵液,陽輔,足臨泣,太衝(腋腫馬刀癰。取足少陽厥陰)

以上凡毒深者灸後。再二三次報之愈。

癧初生時。男左女右灸風池。亦效。

一灸瘰癧。用獨蒜切如錢厚片。先從後發核上灸起。至初發母核而止。多灸自效。灸後可服煎藥一劑。用牙皂七個。殭蠶七條。栝蔞一個連皮子切碎。五味子一歲一粒。以水二鍾煎熟外加生大黃(三五)錢量人虛實用之。一服即消。

一治瘰癧不問已潰未潰。灸肘尖穴。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見。即是灸處。灸七壯。三次瘡自除。在左灸左。在右灸右。

白話文:

瘰癧,就是指結核。有的長在耳朵前後,連到下巴,甚至到鎖骨上方,這些都叫做瘰癧。有的長在胸部或胸部兩側,往下連到兩脅,這些就叫做馬刀瘡。這些病主要是因為手少陽經的問題引起的。這條經脈氣多血少,所以長出來的結核多半堅硬,比較少化膿,即使化膿,膿液也會稀稀的像洗米水一樣。單獨一顆小小的叫做結核,連續長成一串的叫做瘰癧,形狀長得像蛤蜊的叫做馬刀瘡。

(這些病大多是因為吃太好、身體燥熱造成的,也有因為過度勞累、氣悶鬱結引起的。治療應該補養身體的氣血,調和經脈,不一定要讓它破掉,只要讓熱氣散開,瘡就會自己消退。)

可以取用肩髃、曲池、合谷(手陽明經)、支溝、天井(手少陽經)、少海(手少陰經)、天池(手厥陰經)、大迎、足三里(瘰癧長在臉頰下時,取用足陽明經)、淵液、陽輔、足臨泣、太衝(腋下腫痛、馬刀瘡時,取用足少陽經、厥陰經)這些穴位來治療。

以上這些方法,如果毒比較深,可以用艾灸,灸過兩三次通常就會好。

瘰癧剛開始長的時候,男生灸左邊的風池穴,女生灸右邊的風池穴,也有效。

有一種艾灸治療瘰癧的方法,是用獨頭蒜切成約錢幣厚度的薄片,先從最晚長出來的結核開始灸,灸到最先長出來的母核為止。多灸幾次就會有效。灸完後可以喝一副藥,藥方是:牙皂七個、僵蠶七條、栝蔞一個連皮帶籽切碎、五味子一歲一顆,加兩碗水煎煮,煮好後再加入生大黃(三到五錢),用量依照個人體質虛實調整。喝一帖通常就能消腫。

還有一種治療瘰癧的方法,不論瘡有沒有破,都可以灸肘尖穴。將手掌向上放在肩膀上,稍微抬起,就會看到肘關節突出的骨頭,那就是灸的位置。灸七壯,灸三次瘡就會自己消失。長在左邊灸左邊,長在右邊灸右邊。

2. 瘤贅

瘤者。留也。若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者。自筋腫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縷。名曰筋瘤。若勞役火動。陰血沸騰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久而有赤縷。或皮俱赤者。名曰血瘤。若鬱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按之實軟。名曰肉瘤。若勞傷肺氣。

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腫者。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一云有時牽痛者)若勞傷腎水不能榮骨而為腫者。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一名石癭)五瘤之外。又惟粉瘤為最多。蓋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刺之屬。但有淺深耳。深者在皮里。

漸大成瘤也。向一人於眼皮下沿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漸大如豆。用鑽針三四枚。翻轉眼皮刺其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縮。竟得漸消。又一人於手臂上生一瘤。漸大如龍眼。其人用小艾於瘤上灸七壯。竟爾漸消不長。或隔蒜灸之。凡有生此物者。當以上二法酌宜用之。

大都筋病宜灸。血病宜刺。或有以蘿菔子南星朴硝之類敷而治之。亦可暫消。若欲拔根。無如前法。

癭瘤,頸瘤曰癭。瘤氣赤瘤。丹熛。皆熱勝氣也。

風池(灸百壯),大椎,天突(一切癭瘤初起灸大妙),肩髃(男左灸十八壯。右灸十七壯。女右灸十八壯左灸十七壯),氣舍,臑會,雲門,天府,疣痣(疣。音由贅也。痣。音志黑子也。)

當疣上灸三壯即消。亦有隻灸一壯。以水滴之自去者。

又灸手中指節宛宛中。疣痣皆效。

白話文:

所謂的「瘤」,意思是停留不動的腫塊。如果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肝火旺盛,血液枯竭而使筋脈攣縮,這種情況下腫塊會從筋脈隆起,按壓時感覺像筋一樣,時間久了可能會有紅絲出現,這就稱為「筋瘤」。

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火氣上升,陰血沸騰,又受到外邪侵襲而形成的腫塊,這種腫塊會從肌肉隆起,時間久了會有紅絲,甚至整個皮膚都發紅,這就稱為「血瘤」。

如果是因為憂鬱結氣,傷害脾臟,導致肌肉消瘦,又受到外邪侵襲而形成的腫塊,這種腫塊會從肌肉隆起,按壓時感覺軟軟的,這就稱為「肉瘤」。

如果是因為勞累損傷肺氣,導致皮膚腠理不密,受到外邪侵襲而形成的腫塊,這種腫塊會從皮膚隆起,按壓時感覺浮軟,這就稱為「氣瘤」(也有說這種瘤有時會牽引疼痛)。

如果是因為勞累損傷腎水,導致骨骼無法得到滋養而形成的腫塊,這種腫塊會從骨頭隆起,按壓時感覺堅硬,這就稱為「骨瘤」(也稱為「石癭」)。

除了以上五種瘤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粉瘤」,它是由於皮膚腠理中的津液、分泌物偶爾阻塞,積聚而不散,逐漸形成的腫塊,它也屬於粉刺的一種,只是有深淺之分,深層的會在皮下,慢慢變大形成瘤。

以前有一個人眼皮下長了一個小瘤,剛開始像米粒一樣,慢慢變大像豆子。就用三四枚鑽針,翻開眼皮刺破裡面的膜,稍微出血,這樣做了兩三次,腫瘤就一天天縮小,最後完全消失了。

另有一個人手臂上長了一個瘤,慢慢變大像龍眼一樣。這個人用小艾草在瘤上灸了七壯(艾灸的單位),腫瘤就漸漸消退不再長大。也可以用隔蒜灸的方法。凡是長這種東西的人,應當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以上兩種方法。

一般來說,筋脈的病適合艾灸,血液的病適合針刺。也有人用蘿蔔子、南星、朴硝等藥物外敷來治療,也能暫時消腫,但如果要徹底根除,不如前面說的方法。

癭瘤,長在脖子上的瘤叫做癭。瘤氣、赤瘤、丹熛等,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引起的。

(以下為穴道及灸法) 風池穴(灸一百壯),大椎穴,天突穴(各種癭瘤剛發作時灸這個穴位效果最好),肩髃穴(男子左邊灸十八壯,右邊灸十七壯,女子右邊灸十八壯,左邊灸十七壯),氣舍穴,臑會穴,雲門穴,天府穴,疣痣(疣,音「由」,指贅生物。痣,音「志」,指黑色的點狀物)。

在疣上灸三壯就能消除,也有只灸一壯,然後用水滴一下就自行脫落的。

另外,灸手中指的第二個關節中間的部位,對各種疣痣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