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14)
卷五 (14)
1. 癰疽門
(面口)合谷,(手上)曲池,(背上)肩井,委中,三里
凡疔用隔蒜灸法。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只露毒頂。用艾著肉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者難愈。更宜多灸至百壯無不愈者。
疔瘡初發。必用鈹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疔根。令出惡血。針入疔根堅硬如鐵者為順。綿軟而不知痛者為逆。生項以上者屬三陽經。不宜灸。火日生疔亦禁灸。若初起失治。或房勞遺精。及食椒酒雞魚豬首等發物。以致毒氣內攻。走黃不住。瘡必塌陷按經尋之。有一芒刺直豎。乃是疔苗。急用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灸三壯。以宣餘毒。
乳癰,乳房紅腫熱痛。十四日成膿,乳疽初起寒熱往來。乳房堅硬木痛。月餘成膿。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男子房勞恚怒傷於肝腎。婦人胎產憂鬱損於肝脾。皆能致之○焮熱痛甚者。並宜隔蒜灸。)
乳岩,鬱悶則脾氣阻。肝氣逆。遂成隱核。不痛不癢。一二載始潰。或五六年後方見外腫紫黑。內漸潰爛。亦有數載方潰而陷下者皆曰乳岩。最難治療。
肩髃,靈道(各灸二七壯),溫溜(大人二七壯。小人七壯),足三里,條口(治癰),下巨墟(各灸二七壯),足臨泣。
胃癰,生於左者曰胃口疽生於右者曰胃口癰。
曲池(灸三七壯),內關(七壯)
腎癰,自腎俞穴起。
會陽(灸二七壯)
腸癰,小腹重強按之痛。小便如淋。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脈洪數者膿已成。若大便膿血為直腸癰。易治。或繞臍生瘡。或臍間出膿為盤腸癰。難治(一方用生菜油日幾服。有效。以其利腸解毒也。)
大腸俞,陷谷,太白
千金方屈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大陽脈合曲池。小腸脈合小海。故灸此。)
流注,生於四肢關節。或胸腹腰臀。初發漫腫不紅,用蔥頭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冷則用熱物熨之多熨為妙。或鋪艾灸之亦效。若熱痛漸至透紅一點。即宜用針開破出膿。
蜣螂蛀(一名僵螂蛀),手指骨節堅腫形如蟬肚不紅不腫。屈伸艱難日久方知木痛。此體虛人由濕痰寒氣凝滯而成。初宜服六君子湯。外以陽燧錠于堅處灸之自消若失治而堅腫漸爛膿如清水。潰久則不能收功。
陽燧錠
蟾酥(末),硃砂(末),川烏(末),草烏(各五分末),直殭蠶(一條末)
用硫黃(一兩五錢)置杓內微火烊化次入前藥末攪勻再入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攪勻即傾入濕瓷盆內速蕩轉成片俟冷收瓷罐內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紅棗肉黏於灸處用燈草蘸油點火淬藥錠上灸五壯或七壯。九壯候起小疱用線針串破出黃水須貼萬應膏其毒即消,如風氣痛用箸子於骨縫中按之痠痛處以墨點記灸之。
白話文:
癰疽門
面部及口部疾患:合谷穴、曲池穴、肩井穴、委中穴、足三里穴。
任何疔瘡都可用隔蒜灸法治療。病情嚴重者,可在患處周圍塗抹蒜膏,只露出膿頭,用艾灸炙烤,以皮膚起泡為度。如果沒有起泡,則難以痊癒,應多灸,灸至一百壯,沒有不痊癒的。
疔瘡初期,必須用鈹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疔根,排出惡血。針刺入疔根堅硬如鐵者為順,綿軟而不知痛者為逆。生於項部以上者屬三陽經,不宜灸;因日曬而生的疔瘡也禁用灸法。如果初期未治療,或因房事過度、遺精,以及食用辣椒、酒、雞肉、魚肉、豬頭肉等發物,導致毒氣內攻,黃疸持續不退,瘡瘍必然塌陷。此時應沿經絡尋找,會發現有一根細小的膿苗直立,應立即用針刺出惡血,然後在刺針處艾灸三壯,以宣洩餘毒。
乳癰:乳房紅腫熱痛,十四日後化膿;乳疽初期寒熱往來,乳房堅硬如木,疼痛難忍,一個月後化膿。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男子因房事過度、暴怒損傷肝腎,婦女因孕產後憂鬱損傷肝脾,皆可導致乳癰。腫脹、發熱、疼痛嚴重者,都宜隔蒜灸。)
乳岩:鬱悶則脾氣阻滯,肝氣逆亂,形成腫塊,不痛不癢,一二年後才潰爛,或五六年後才出現外腫,顏色紫黑,內部逐漸潰爛,也有數年才潰爛並凹陷的,都稱為乳岩,最難治療。
肩髃穴、靈道穴(各灸二七壯)、溫溜穴(成人二七壯,小孩七壯)、足三里穴、條口穴(治療癰疽)、下巨虛穴(各灸二七壯)、足臨泣穴。
胃癰:發生在左側的稱為胃口疽,發生在右側的稱為胃口癰。
曲池穴(灸三七壯)、內關穴(七壯)。
腎癰:從腎俞穴開始。
會陽穴(灸二七壯)。
腸癰:小腹沉重,按壓疼痛,小便頻數如淋漓,汗出惡寒,皮膚起雞皮疙瘩,腹部皮膚緊繃如腫脹狀,脈搏洪數者,膿已形成。若大便帶膿血,為直腸癰,較易治療;若繞臍生瘡,或臍間流膿,為盤腸癰,難以治療。(有一個方法是用生菜油日服幾次,有效,因為它能潤腸解毒。)
大腸俞穴、陷谷穴、太白穴。
《千金要方》中記載:屈兩肘,在肘尖銳骨處灸一百壯,膿血排出即可痊癒。(大陽脈與曲池穴相通,小腸脈與小海穴相通,故灸此兩穴。)
流注:發生在四肢關節或胸腹腰臀部。初期表現為瀰漫性腫脹,不紅不痛,可用蔥頭切碎搗爛,炒熱後敷於患處,冷了就用熱物熨燙,多熨燙為妙,或用艾灸也奏效。若發熱疼痛,逐漸轉為紅腫,並出現一點透紅,就應該用針刺開破,排出膿液。
蜣螂蛀(又名僵螂蛀):手指骨節堅硬腫脹,形狀像蟬的肚子,不紅不腫,屈伸困難,日久才感到木僵樣的疼痛。這是體虛者因濕痰寒氣凝滯而成。初期宜服用六君子湯,體外用陽燧錠在腫脹處灸,即可自消。若失治,堅腫逐漸潰爛,流出清水樣的膿液,潰爛久則難以癒合。
陽燧錠配方:
蟾酥(末)、硃砂(末)、川烏(末)、草烏(末)(各五分,研末)、直僵蠶(一條,研末)
用硫黃(一兩五錢)置於杓內,用微火熔化,然後加入上述藥末攪拌均勻,再加入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攪拌均勻,立即倒入濕瓷盆內迅速攪拌成片,待冷卻後收於瓷罐內。使用時取甜瓜子大小的一塊,用紅棗肉粘在灸處,用燈草蘸油點燃,灼燒藥錠,灸五壯或七壯,九壯,待起小水泡,用線針挑破,排出黃水,須貼萬應膏,其毒即可消除。如果因風邪引起的疼痛,可用筷子按壓骨縫中酸痛處,用墨點記號,然後在此處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