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霍亂

霍亂揮霍撩亂也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瀉。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氣。關格陰陽也。至於舌卷陽縮入腹者不治。又霍亂為胃氣反逆。誤犯穀食米飲必死。

關衝,支溝,委中,承山,三陰交,公孫,太白,太谿(吐瀉神效),夾脊穴

吐瀉不止者,中脘,天樞,氣海(或針或灸立愈)

霍亂將死者。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艾灸七壯。立蘇。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就像揮霍一樣,來得又快又亂。邪氣在上焦就會嘔吐,在下焦就會腹瀉,如果邪氣在中焦,就會同時發生嘔吐和腹瀉。這種因為濕氣引起的霍亂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病人無法吐或瀉,邪氣就無法排出,會阻塞身體的正常運作,導致陰陽之氣無法流通。如果到了舌頭捲曲、陰囊萎縮縮入腹部的狀況,就無法醫治了。還有,霍亂是胃氣反逆造成的,如果誤吃了穀物米飯或飲料,一定會死亡。

治療霍亂可以針灸關衝穴、支溝穴、委中穴、承山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太白穴、太谿穴(這些穴位對止吐止瀉有神效),以及夾脊穴。

如果吐瀉不止,可以針灸或艾灸中脘穴、天樞穴、氣海穴,可以立刻見效。

如果霍亂已經到了快要死亡的程度,可以用細的乾白鹽填滿肚臍,然後艾灸七次,可以馬上甦醒。

2. 噁心嘔吐

(噦病見補遺)

噁心,胃口有邪。見飲食便生畏惡。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氣噁心者嘔清水。痰火噁心嘔酸水。煩渴。

胃俞,幽門,中脘,商丘

嘔吐,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

太淵,太陵,兩乳穴(即乳根灸三壯),中脘,氣海,足三里,通谷

白話文:

噁心嘔吐

噁心,通常是胃部受到外邪侵擾的表現。當看到食物就感到厭惡,心口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如果是因為寒氣引起的噁心,通常會吐出清水;若是痰火引起的噁心,則會吐出酸水,並且感到煩躁口渴。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道有:胃俞、幽門、中脘、商丘。

嘔吐,吐這個現象歸屬於太陽經。嘔吐時如果沒有聲音,並且吐出的是血,這是血病;嘔這個現象歸屬於陽明經,嘔吐時如果有聲音,代表是氣血都有問題。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道有:太淵、太陵、兩乳穴(也就是乳根穴,可以灸三壯)、中脘、氣海、足三里、通谷。

3. 翻胃噎隔

(有補遺)

翻胃,上焦吐者氣上衝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飲食後兩日吐者。脾絕胃枯。不可治也。

隔俞,脾俞,上脘,中脘(各灸二七壯),天樞,氣海,三里,太白

噎病,憂噎胸中痞滿。氣逆時。嘔食不下思噎。心悸善忘。氣噎心下痞噎噦不食。胸背痛。勞噎。氣上膈。支滿背痛食噎。食急胸痛。不得喘息。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者可治。

天突,胃俞,中脘,氣海,三里,膏肓俞,脾俞(思噎更效),膻中(治氣噎),膈俞(治勞噎)

白話文:

翻胃

翻胃,上焦(指上腹部)的嘔吐,是因為氣往上衝到胸部引起的。吃完東西就吐出來。中焦(指中腹部)的嘔吐,是胸口感到悶脹不舒服,可能先痛後吐,也可能先吐後痛。下焦(指下腹部)的嘔吐,是早上吃的東西傍晚才吐出來,傍晚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來,而且四肢冰冷、小便清澈,大便不通暢。有的情況是吃完東西兩天後才吐出來,這是脾臟功能衰竭、胃氣枯竭的表現,無法醫治。

治療翻胃的穴位:

隔俞穴、脾俞穴、上脘穴、中脘穴(每個穴位各灸十四次),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噎病

噎病,因為憂愁煩惱而引起的噎病,會感到胸口悶脹不舒服。氣逆的時候,會想嘔吐卻吃不下東西,想到吃東西就感到噎住。還會有心悸、健忘的症狀。氣噎的症狀是心窩處悶塞、噁心想吐、吃不下東西、胸口背部疼痛。勞累過度引起的噎病,會感到氣往上衝到橫膈膜,支撐脹滿、背痛,進食時會感到噎住。如果吃飯吃太快,也會導致胸痛,呼吸困難。噎病是精神思慮過度引起的疾病,只有向內觀照、靜心休養才能治好。

治療噎病的穴位:

天突穴、胃俞穴、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膏肓俞穴、脾俞穴(對於思考過度引起的噎病更有效)、膻中穴(治療氣噎)、膈俞穴(治療勞累過度引起的噎病)。

4. 三消

三消證。三焦受病也。上消屬肺大渴引飲。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名曰膈消。亦曰消渴中消屬胃。多食善飢而曰漸消瘦。名曰消中。亦曰消穀。下消屬腎。煩躁引飲。面黑耳焦。溺如膏。名曰腎消亦曰內消。是皆心胃之火上炎。真陰不足也。

承漿,金津,玉液,腎俞

白話文:

三消這種病症,是三焦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上消屬於肺部病變,會感到非常口渴,不停地想喝水,這是因為上焦的津液枯竭所導致的,又稱為膈消,也叫做消渴。中消屬於胃部病變,會吃很多東西、容易感到飢餓,但是身體卻逐漸消瘦,又稱為消中,也叫做消穀。下消屬於腎臟病變,會感到煩躁不安,也想一直喝水,臉色發黑、耳朵焦枯,小便像油脂一樣混濁,又稱為腎消,也叫做內消。這些都是因為心胃的火氣向上竄,導致身體的真陰不足所引起的。

承漿穴、金津穴、玉液穴、腎俞穴。

5. 咳嗽哮喘門

咳嗽,有聲無痰曰咳傷於肺氣也。有痰無聲曰嗽。動於脾濕也。有聲有痰。名曰咳嗽因傷肺氣。復動脾濕也。

天突,膻中,乳根(三壯),風門,肺俞,經渠,列缺,魚際,前谷,三里

咳逆,因喘咳以至氣逆。咳嗽之甚者也。

肺俞,肺募,太陵,三里,行間

白話文:

咳嗽,有聲音卻沒有痰,叫做「咳」,這是因為肺氣受損。有痰卻沒有聲音,叫做「嗽」,這是因為脾濕作祟。既有聲音又有痰,就叫做「咳嗽」,這是因為肺氣受損後,又牽動了脾濕。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位有:天突穴、膻中穴、乳根穴(按壓或灸三壯)、風門穴、肺俞穴、經渠穴、列缺穴、魚際穴、前谷穴、足三里穴。

咳逆,是指因為喘和咳嗽導致氣往上衝逆,是咳嗽很嚴重的情況。

可以按壓或針灸的穴位有:肺俞穴、肺募穴(中府穴)、太陵穴、足三里穴、行間穴。

6. 一法刺期門

風勞百病,風勞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漸變成勞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體瘦。在腎遺精。

肩井(灸二百壯)

哮,哮病有五。水哮飲。水則發。氣哮怒氣所感。痰飲壅滿則發。咸哮多食鹹味則髮乳哮小兒初生便哮。酒哮醉酒行房所致。飲酒則發(水哮。乳哮。酒哮。俱難治)

天突,華蓋,膽中,俞府,三里,肩中俞(治風哮)

又法以線一條套頸上垂下至鳩尾尖截斷。牽往後脊中線頭盡處是穴(灸七壯效)

小兒咸哮,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壯。無不除根。

喘,凡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急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

氣喘不能臥。風冷久嗽。六椎下靈臺(灸三壯愈)

諸喘氣急,七椎下至陽(灸三壯)

白話文:

一法刺期門

各種風邪勞損引起的疾病,剛開始發作時,通常會咳嗽、鼻塞。如果時間久了,風邪就會侵入身體內部,逐漸變成勞損,表現在外的症狀是容易流汗,在內的症狀是身體發熱。風邪跑到肺就會引起咳嗽,跑到肝就會吐血,跑到脾就會身體消瘦,跑到腎就會遺精。

肩井穴(用艾灸灸兩百壯)

哮喘,哮喘病有五種類型。水哮是喝水導致發作;氣哮是因為發怒情緒引起;痰飲壅塞也會發作;鹹哮是吃太多鹹味食物導致;乳哮是剛出生的小孩就有的哮喘;酒哮是醉酒後行房導致,喝酒就會發作(水哮、乳哮、酒哮這三種比較難治療)。

天突穴、華蓋穴、膽中穴、俞府穴、足三里穴、肩中俞穴(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哮喘)

另外一種方法是,用一條線套在脖子上,垂到胸骨劍突尖端的地方剪斷,然後把線拉到背後脊椎的中線上,線的盡頭就是穴位(用艾灸灸七壯有效果)。

小兒的鹹哮,男孩灸左手、女孩灸右手的小指尖,用艾柱灸七壯,通常都能根除。

喘,凡是喘氣急促,喉嚨裡有像水雞叫的聲音,叫做哮喘。呼吸急促且連續不斷、無法順暢呼吸的,叫做喘。

氣喘導致無法躺臥,是因為受風寒太久,又咳嗽的緣故,在第六椎下的靈臺穴(用艾灸灸三壯就能治好)。

各種喘氣急促,在第七椎下的至陽穴(用艾灸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