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痙病

(一名痓病)

痙者。強也。千金云。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蓋太陽中風。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寒濕內襲。或重感天時之寒。地氣之濕。因而變痙。風挾寒則血澀無汗為剛痙。風挾濕。則液出有汗為柔痙。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筋急而縮為瘛。筋弛而緩為縱。伸縮不已為瘛瘲。俗謂之搐搦是也。(有補遺)

百會,風池,曲池,合谷,復溜,崑崙,太衝

白話文:

痙病,也叫做痓病。

痙,指的是強直。千金方說,太陽經脈中風,如果又嚴重感受到寒濕,就會轉變成痙病。大概是太陽經脈中風,身體一定會多汗,如果沒有更換衣服或被子,寒濕就會從內部侵襲;或者又再次感受到天氣的寒冷、地氣的潮濕,因此就變成痙病。風邪挾帶寒邪,會造成血液滯澀、沒有汗,這就是「剛痙」;風邪挾帶濕邪,則會有液體流出、有汗,這是「柔痙」。也有因為血虛,筋脈失去滋養而造成痙病的。筋脈緊張而收縮叫做「瘛」,筋脈鬆弛而緩慢叫做「縱」,收縮和鬆弛不斷發生就叫做「瘛瘲」,民間俗稱抽搐。

(還有補遺的內容)

可以針灸的穴道有:百會、風池、曲池、合谷、復溜、崑崙、太衝。

2. 癇病

(有補遺)

羊癇,目上竄。作羊聲。(即心癇也)

馬癇,張口搖頭。身體反折(按古五癇之名無馬癇。別錄有馬癇而無犬癇。一云心癇目瞪吐舌。彷彿馬鳴馬屬火。亦屬心也)。

雞癇,張口前僕提住即醒(即肺癇也一云驚跳反折手瘲其聲如雞。又巽為雞屬木。金剋木也)。

犬癇,反折上竄。其聲如犬(犬屬木即肝癇也)

牛癇,直視腹滿。聲如牛吼(即脾癇也)。

豬癇,吐涎沫如綿。作豬聲(即腎癇也○以上癇症。大率痰熱驚三者所致)。

百會,神庭,上星,風府,風池,絲竹空,神門,肺俞(一本心俞。誤),巨闕,鳩尾,上脘,神闕,陽陵泉,陽輔

發於晝者陽蹺,發於夜者陰蹺

按癇病僕時身軟或作六畜聲。若中風中寒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痙病雖時發時止。必身體強直。反張如弓為辨。

白話文:

(補遺)

羊癇,眼睛向上翻,發出像羊叫的聲音。(這就是心癇)

馬癇,張開嘴巴搖頭,身體向後彎折。(根據古代五癇的說法,沒有馬癇這個名稱。《別錄》提到馬癇卻沒有提到犬癇。另一種說法是心癇會眼睛瞪大、吐舌頭,像馬叫一樣,因為馬屬火,所以也歸屬心。)

雞癇,張開嘴向前撲倒,扶住就醒來。(這就是肺癇。另一種說法是驚跳、身體向後彎折、手抽搐,聲音像雞叫。巽卦代表雞,屬木,金剋木。)

犬癇,身體向後彎折向上竄,聲音像狗叫。(狗屬木,所以是肝癇。)

牛癇,眼睛直視、肚子脹滿,發出像牛吼的聲音。(這就是脾癇。)

豬癇,吐出像棉絮一樣的口水,發出像豬叫的聲音。(這就是腎癇。以上各種癇症,大多是由痰、熱、驚嚇三種原因引起的。)

治療癲癇的穴位:百會穴、神庭穴、上星穴、風府穴、風池穴、絲竹空穴、神門穴、肺俞穴(有版本寫心俞,是錯誤的)、巨闕穴、鳩尾穴、上脘穴、神闕穴、陽陵泉穴、陽輔穴。

白天發作的屬於陽蹺脈的病變,晚上發作的屬於陰蹺脈的病變。

癲癇發作時身體會軟弱無力,或者發出六種動物的叫聲。如果是中風、中寒之類的疾病,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醒來時也沒有口水,並且不會再復發。痙病雖然也會時發時停,但身體一定會僵硬、向後彎曲像弓一樣,這可以區分癲癇和痙病。

3. 癲狂

(癲即癡病有補遺)

癲多喜。病在心脾包絡。時作時止。常昏倦。陰主靜也。狂多怒。病在肝膽胃經。少臥而不飢。逾坑上屋者。陽盛則四肢實也。

人中(治笑哭),間使,神門(治癡呆),後谿,申脈,下巨墟(治狂),衝陽(男灸此癲狂並治),骨骶(灸二十壯治癲)

兩手足大指左右相併。用繩縛定。艾炷灸兩指歧縫中七壯須甲肉四處著火。病者哀告我自去為效。

又孫真人十三鬼穴(挨次針之。如偏穴男先。針左女先針右)

人中,少商,隱白,太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會陰,曲池,舌下中縫(橫箸一枚於口。令舌不動。刺出血效)

大成曰凡男婦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晝夜妄行。或口眼俱斜。或披頭跣足。或裸形露體或言見鬼神。如此之類。乃飛蟲精靈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時。先要愉悅。書符。定神。禱神。然後行針。

愉悅,謂病家敬信醫人。醫人誠心療治。兩相喜悅。邪鬼方除。若主惡砭石。不可以言治。醫貪貨財。不足以言德。

書符,先用硃砂書太乙靈符二道。一道燒灰。酒調。病人服。一道貼於病人房內。書符時。念小天罡咒。

唸咒,先取氣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輪上朝金關下覆崑崙。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真武曲破軍輔弼。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玄黃正氣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惡殺。速赴我魁之下。毋動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謂醫與病人。各正自己之神。

禱神,謂臨針之時。閉目存想一會針法。心思神農黃帝。孫韋真人。儼然在前。密言從吾針後。病不許復。乃掐穴咒曰。大哉乾元威通神天金針到處。萬病如拈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白話文:

癲病多表現為喜悅,病位在心、脾和心包絡,發作時好時壞,常常感到昏沉疲倦,因為陰主靜。狂病多表現為憤怒,病位在肝、膽和胃經,很少睡覺且不感到飢餓,甚至會做出翻牆上屋等行為,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肢體有力。

治療癲狂的穴位有:人中(治療笑哭),間使、神門(治療痴呆),後溪、申脈、下巨虛(治療狂病),衝陽(男子可用艾灸治療癲狂),骨骶(艾灸二十壯可治療癲病)。

將兩手和兩腳的大拇指左右併攏,用繩子綁住固定,用艾炷在兩指間的縫隙處灸七壯,必須讓指甲和肉交界的地方都感到灼熱。病人哀求自己就會好轉。

還有孫思邈的十三鬼穴(依次針刺,如偏左則男先針左,女先針右):

人中,少商,隱白,太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會陰,曲池,舌下中縫(橫放一根筷子在口中,使舌頭不能動,刺出血即可見效)。

《大成》說,凡是男子或婦女,出現唱歌或大笑,或哭泣或呻吟,或多話,或沉默寡言,或早晚發怒,或日夜亂走,或口眼歪斜,或披頭散髮赤腳,或裸體露身,或說見到鬼神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飛蟲精靈妖孽狂鬼等邪氣侵擾所致。治療時,首先要讓病人心情愉悅,書寫符咒,安定心神,祈禱神靈,然後再行針灸。

愉悅,指的是病家信任醫生,醫生真誠地治療,雙方都感到喜悅,這樣邪鬼才能被驅除。如果病家態度惡劣,不宜用砭石治療;醫生貪圖錢財,也不配談論醫德。

書符,先用硃砂書寫太乙靈符兩道。一道燒成灰,用酒調和讓病人服用;一道貼在病人房內。書寫符咒時,要念小天罡咒。

念咒,先吸一口氣,然後念誦:「天罡大神,日月常輪,上朝金關,下覆崑崙。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輔弼。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玄黃正氣,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惡煞,速赴我魁之下,毋動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指的是醫生和病人都各自端正自己的心神。

禱神,指的是在針灸時,閉目凝神,想像針法,心裡想著神農、黃帝、孫思邈等真人,彷彿他們就在眼前,默念「我針灸之後,病就不會再復發」,然後掐住穴位,念誦咒語:「大哉乾元,威通神天。金針到處,萬病如拈。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