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22)
卷四 (22)
1. 奇經八脈
任脈(腹中行共二十四穴)
督脈(背中行共二十八穴)
衝脈(屬足少陰經左右二十二穴)
帶脈(屬足少陽經左右六穴)
陽蹺脈(屬足太陽陽明少陽手太陽陽明五經左右二十二穴)
陰蹺脈(屬足少陰太陽二經左右八穴)
陽維脈(屬手足太陽少陽督脈五經共三十穴)
陰維脈(屬足少陰太陰厥陰任脈四經共十二穴)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骨空論)。
白話文:
任脈:在腹部正中行走,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督脈:在背部正中行走,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衝脈:屬於足少陰腎經,左右兩側各有二十二個穴位。
帶脈:屬於足少陽膽經,左右兩側各有六個穴位。
陽蹺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這五條經脈,左右兩側各有二十二個穴位。
陰蹺脈: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經脈,左右兩側各有八個穴位。
陽維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督脈這五條經脈,共有三十個穴位。
陰維脈:屬於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任脈這四條經脈,共有十二個穴位。
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方,向上沿著陰毛邊緣,然後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沿著下巴,最後進入眼睛。(出自《骨空論》)
2. 任脈穴考
(腹中行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足少陰之分。(灸三壯禁針。一云卒死者針一寸補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駝出水。針之尿屎出即活)治陰汗陰中諸病。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針八分灸七壯)治失精虛冷。小腹脹滿。淋癃㿉疝。婦人赤白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五壯。至百壯)治冷氣時上衝心。臍下結塊。水腫疝瘕失精無子。產後惡露不行。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音拋)不得尿。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令墮胎如不應更針崑崙立墮)治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月經不通。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犯之絕孕)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䕔。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為男子生氣之海(針八分灸七壯多灸令生子)治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婦人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陰交(一名橫戶。一名少關),在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任沖少陰之會。(針八分。灸三七壯)治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人陰癢。血崩帶下。
神關(一名氣舍),在當臍中(禁針。針之臍中惡瘍潰尿出者死灸止百壯。用炒鹽納臍中上加厚姜一片蓋定。方著艾炷或以川椒。代鹽亦可)治水腫鼓脹腸鳴泄瀉。小兒風癇脫肛。
水分(一名風水。一名中守),在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沁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針八分。水病禁針。針之水盡即死灸七壯。止四百壯)治繞臍痛。水病腹堅。腸鳴泄瀉。小兒囟陷。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針八分。灸二七壯。)治痞塊連臍。羸瘦翻胃。
建里,在中腕下一寸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身腫。心痛嘔逆。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一名上紀),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臍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會。腑病治此。(針八分灸二七壯)治氣喘腹脹。心脾痛。面黃溫瘧霍亂翻胃。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半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治腹中痛雷鳴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伏梁。
(按舊本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圖翼曰當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臍八寸之數也)。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針六分灸七壯)治胸滿短氣九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屍厥。
白話文:
任脈穴考
腹中共有二十四個任脈穴位:
會陰穴(又名屏翳),位於大便出口與小便出口之間。任脈、督脈、沖脈三條經脈皆由此起始。任脈由此向下運行至腹部,督脈由此向上運行至背部,沖脈由此向下運行至足少陰經的分支。 (灸三壯,禁針。也有人說,如果遇到突然死亡的人,可以針刺一寸,補法施針,如同溺水而死的人一樣,能使其如同倒臥的駝峰般排出體內積水,針刺後若能排出尿液糞便,便能活過來。) 主治陰部汗濕、陰部各種疾病。
曲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中極穴下約一寸,毛髮分界線的凹陷處,可觸摸到動脈搏動。任脈與足厥陰經交會處。(針八分,灸七壯) 主治遺精、虛寒、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婦女白帶異常。
中極穴(又名玉泉、氣原),位於肚臍下四寸。為膀胱經的募穴,也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處。(針八分,灸五壯,可灸至百壯) 主治腹部冷氣上衝心胸、臍下腫塊、水腫、疝氣、遺精、不孕、產後惡露不下、血塊瘀積、子宮門腫痛、小便排不出。
關元穴(又名次門、下紀),位於肚臍下三寸,是小腸經的募穴,也是足三陰經、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處。(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刺可能導致流產,若第一次針刺無效,可再針刺崑崙穴,即可立即流產) 主治腹部寒邪積聚、各種虛弱症狀、臍下絞痛、遺精、白濁、各種小便不利、疝氣、婦女白帶異常、月經不通。
石門穴(又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肚臍下二寸,為三焦經的募穴。(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否則可能導致不孕) 主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突然發生的疝氣、水腫、婦女血塊瘀積、崩漏。
氣海穴(又名脖䕔、下肓),位於肚臍下一寸半。為肓俞穴的原穴,是男子元氣之所在。(針八分,灸七壯,多灸可促進生育) 主治臍下冷氣、陽氣虛脫、瀕死狀態、陰部症候、睾丸縮小、四肢厥冷、奔豚氣、疝氣、婦女白帶異常、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陰交穴(又名橫戶、少關),位於肚臍下一寸,在膀胱經上緣,是任脈、沖脈、足少陰經的交會處。(針八分,灸三七壯) 主治疝氣疼痛、陰部汗濕、奔豚氣、上腹部脹痛、婦女陰部瘙癢、血崩、白帶異常。
神闕穴(又名氣舍),位於肚臍中央。(禁針;針刺肚臍可能導致惡性潰瘍,尿液外洩則會死亡,灸治可至百壯。可用炒鹽填入肚臍,上方蓋一厚片薑,再放置艾炷,或以川椒代替鹽。) 主治水腫、腹脹、腸鳴、腹瀉、小兒風癇、脫肛。
水分穴(又名風水、中守),位於肚臍上一寸,在小腸下口。在此穴位,水液會分清濁,清者入膀胱,濁者入大腸,故名水分。(針八分;水腫患者禁針,針刺後水液排出殆盡則會死亡,灸七壯,最多灸至四百壯) 主治繞臍疼痛、水腫、腹部堅硬、腸鳴、腹瀉、小兒囟門凹陷。
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一寸,肚臍上二寸,在胃下口、小腸上口處,是足太陰經與任脈的交會處。(針八分,灸二七壯) 主治痞塊連及肚臍、消瘦、反胃。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一寸,肚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腹脹、水腫、心痛、嘔逆。
中脘穴(又名太倉、胃募、上紀),位於上脘穴下一寸,劍突下四寸,肚臍上亦四寸,是胃經的募穴,也是腑之會穴,腑臟疾病均可在此治療。(針八分,灸二七壯) 主治氣喘、腹脹、心脾疼痛、面色萎黃、溫瘧、霍亂、反胃。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半,肚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 主治腹痛、胃腸鳴響、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氣、伏梁。
(按:舊本記載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圖翼則記載應為一寸半,此與劍突尖至肚臍八寸之數相符。)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是心經的募穴。(針六分,灸七壯) 主治胸悶、氣短、各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屍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