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2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1)

1. 足厥陰肝經穴考

(左右二十八穴)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後如韭葉。及三毛中肝脈所出為井。(針二分。灸三壯)治五淋七疝。腹脹遺溺。陰挺出。血崩不止。

行間,在大指本節前岐骨縫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肝脈所溜為滎實則瀉之。(針六分灸三壯)治嘔逆咳血。瞑不欲視。胸痛肥氣痎瘧寒疝。婦人崩漏小兒驚風。

太衝,在大指本節後二寸許。有絡橫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肝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虛勞浮腫嘔血嗌乾胻酸引小腹痛腋下馬刀瘍淋病㿉疝。女人漏血。

中封(一名懸泉),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宛宛中肝脈所行為經。(針四分。灸三壯)治痎瘧五淋。寒疝足冷。痿厥筋攣陰卵。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在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針二分。灸三壯)治疝痛小腹滿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月經不調。

中都(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當胻骨中。與少陰經相直足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治㿉疝。小腹痛脛寒。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針四分。灸五壯)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肝脈所入為合。虛則補之。(針六分。灸三壯)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女人血瘕。陰癢。陰挺出。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廉有槽者中足厥陰別走者。(針六分。灸三壯)治小便難。遺溺月水不調。

五里,在足陽明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處。(針六分。灸五壯)治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動脈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羊矢在陰旁股內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狀故名)治經不調。未有孕者。

急脈,在陰毛中。陰上兩旁各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此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病疝小腹痛者。可灸之(禁刺○氣府論王氏注有此穴甲乙經以下諸書無之。)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臍上二寸旁開中行各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肘尖盡處。動脈是穴。脾之募。臟之會。臟病治此。又足厥陰少陽之會。(針六分。灸日七壯至百壯)治腸鳴食不化胸脅痛不得臥積聚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小兒㿗疝灸三壯愈。

(按章門直季脅肋端為的。舊本章門下有大橫外三字誤○章門之開中六寸。期門之開中五寸半寸法以兩乳間折為八寸取之。)

期門,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縫中。平乳根穴。(舊云不容旁一寸半。誤)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喘不得臥。傷寒心切痛熱入血室。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穴位考

(左右共二十八個穴位)

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趾端,指甲根後方,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以及腳毛叢生處,是肝經脈氣所出的井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小便淋瀝不暢、七種疝氣病、腹脹、遺尿、陰莖或子宮脫垂、以及血崩不止等症狀。

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趾關節前方,兩條骨頭縫之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處於凹陷之處。有動脈搏動可以觸摸到。是肝經脈氣所溜的滎穴,如果出現實證則可以瀉此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嘔吐、咳血、眼睛昏花不想看東西、胸痛、肥氣、瘧疾、寒疝、婦女崩漏以及小兒驚風等症狀。

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趾關節後方約二寸的地方,有經絡橫向連接到地五會穴,在第二趾骨之間有動脈搏動的凹陷處。是肝經脈氣所注的俞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虛勞、水腫、嘔血、咽喉乾燥、小腿酸痛牽引到小腹痛、腋下瘰癧、淋病、疝氣以及婦女漏血等症狀。

中封穴(又名懸泉):位於內踝前方一寸,貼著脛骨後方凹陷處,是肝經脈氣所行的經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瘧疾、小便淋瀝不暢、寒疝、腳部冰冷、痿軟無力、抽搐、陰囊腫大、以及腹部牽引疼痛等症狀。

蠡溝穴(又名交儀):位於內踝上方五寸,是足厥陰肝經絡脈別行連接足少陽膽經的地方。(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疝痛、小腹脹滿、頻繁打嗝、心悸、氣短、腳踝和腿部冰冷酸痛以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都穴(又名中郄):位於內踝上方七寸,在小腿骨的中部,與足少陰腎經相對,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疝氣、小腹痛以及腿部寒冷等症狀。

膝關穴:位於膝蓋下方,犢鼻穴下方二寸,旁邊的凹陷處。(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膝蓋內側疼痛,牽引至膝蓋骨,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

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的輔骨下方,大筋和小筋之間凹陷處。彎曲膝蓋在橫紋盡頭取穴,是肝經脈氣所入的合穴,虛證可以補此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疝氣、大腿內側疼痛、小便困難、婦女腹部腫塊、陰部瘙癢、子宮或陰莖脫垂等症狀。

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彎曲腳踝取穴,觀察膝蓋內側有凹槽的地方,是足厥陰肝經別行的地方。(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小便困難、遺尿、以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五里穴:位於足陽明胃經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動脈搏動的地方。(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熱病小便不通、疲勞嗜睡等症狀。

陰廉穴:位於陰毛下側,斜向後下方三分,然後直上至氣衝穴下方二寸動脈搏動的凹陷處(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羊矢穴位於陰部旁邊大腿內側縫隙中,皮肉之間有像羊糞形狀的核狀物,因此得名)。可以治療月經不調以及不孕等症狀。

急脈穴:位於陰毛中,陰部上方兩側各開二寸半,按壓時感覺硬實,用力按壓會感到疼痛牽引到上下方,是足厥陰肝經的大絡脈通行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陰急脈,也就是睪丸的繫帶。可以治療疝氣和小腹疼痛,可以艾灸此穴(禁針刺,有醫家認為此穴記載於氣府論,而甲乙經等書籍中並無此穴)。

章門穴(又名長平,又名脅髎):位於肚臍上方二寸,旁開中線各六寸。側身躺著,彎曲上面的腳,伸直下面的腳,用肘尖對著的地方,有動脈搏動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是脾的募穴,五臟的會穴,治療臟腑疾病。也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七壯到一百壯)可以治療腸鳴、消化不良、胸脅疼痛無法入睡、腹部腫塊。多灸左邊可以治療腎積,兩邊都灸可以治療疝氣,小兒疝氣灸三壯即可痊癒。(章門穴的確切位置應該在季肋骨的末端。舊版本中,章門穴下方有“大橫外”三個字是錯誤的。章門穴距離中線六寸,期門穴距離中線五寸半,測量方法以兩乳之間距離折半為八寸取之。)

期門穴:位於乳頭旁邊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在第二肋骨間縫隙中,與乳根穴平齊。(舊版本說位於不容穴旁邊一寸半是錯誤的)是肝的募穴,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胸中煩熱、奔豚氣逆、目青而嘔吐、霍亂、腹瀉、喘息不得入睡、傷寒引起的心痛、以及熱入血室等症狀。